烹饪工艺美术 9787506446921

烹饪工艺美术 97875064469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明扬 著
图书标签:
  • 烹饪
  • 美食
  • 工艺美术
  • 设计
  • 文化
  • 艺术
  • 技法
  • 菜肴
  • 烹饪技巧
  • 美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46921
商品编码:296247546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烹饪工艺美术

:29.80元

售价:22.4元,便宜7.4元,折扣75

作者:周明扬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6446921

字数:268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中,以宴席菜点为媒介,使制作者与食者之间产生共鸣,出现了一种美的合声,一种美的共同追求。烹饪工艺美术自始至终贯穿于烹饪实践的全过程,不管是高档的宴席酒会、精致讲究的菜点、玲珑剔透的食品雕刻,还是大众化的饮食及一般的菜肴,都离不开烹饪工艺美术知识。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是当前烹饪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人的食欲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目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也出现了若干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的好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整体而言,烹饪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差距还很远。不少宴席菜点的造型不美、水平不高、片面追求菜点表面形式的倾向仍然存在,使创新的艺术菜不伦不类,或毫无食用价值。有的地方把衡量菜点的艺术水平仅限于是否出现食品雕刻和围边上,许多人不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一提及烹饪艺术,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硬放上几朵雕刻小花。如此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菜的格调,而且有损于中国烹饪的声誉。因此,编著《烹饪工艺美术》一书,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提倡、推广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提高、拓展烹饪作者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本书一方面对烹饪造型艺术规律作了理论性探索,一方面对菜点造型的原料选择、加工配置和造型美学风格作了说明,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的菜点图例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绘制而成的,力求图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烹饪工艺美术》一书,作为烹饪造型教学实践的一项研究,对于规范化、程式化,以及对烹饪造型艺术的创新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传统建筑的精髓与传承:一部关于古建筑营造技艺与文化底蕴的深度考察 图书名称: 《古建寻踪:营造智慧与文化脉络》 ISBN: 978-7-5362-7890-1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历史语境,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智慧、结构原理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系统性、全景式梳理的专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凝固的艺术”的田野考察报告与理论升华。全书围绕古代匠人的经验传承、材料的自然选择、空间布局的哲学意涵,以及建筑在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下的形态演变展开,力求揭示那些隐藏在斗拱、梁架、瓦作之下的千年不变的工匠精神与审美取向。 第一章:溯源——建筑的生命之始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源头,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穴居与巢居,直至夏商周时期的“择地、立基、制式”原则的确立。重点分析了《周礼·考工记》中对都邑规划与宫室形制的早期约束,揭示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规划理念如何奠定此后两千余年礼制建筑的基调。材料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取用,而是融入了对自然元素的尊重与顺应。例如,木材的选材标准,对不同树种的纹理、湿度、抗腐蚀性的精微区分,以及竹材在临时结构与辅助构件中的巧妙运用,均体现了早期匠人对环境的深刻理解。 第二章:结构之美——力学与哲学的交融 传统建筑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结构体系。本章集中剖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主体框架结构。我们详细阐述了榫卯技术的登峰造极——榫卯不仅仅是连接构件的机械手段,更是实现“柔性抗震”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大跨度殿宇中巨梁的受力分析,结合古代力学知识(如“以柔克刚”的理念),展示了木结构体系如何通过自身的弹性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韧性。此外,斗拱系统被提升到结构与装饰并重的层面进行解读,探讨了其从承重结构简化到纯粹装饰母题的演变路径,尤其关注了宋代《营造法式》中斗拱出跳的精确计算体系。 第三章:营建的艺术——泥瓦与工艺的精微 如果说木构架是建筑的骨骼,那么屋面、墙体与台基则是赋予其血肉与皮肤。本章细致描绘了传统泥瓦匠人的高超技艺。屋面工程是重中之重,从地基的夯实到望砖的铺设,再到脊兽的安放,每一步都遵循着严苛的规制与工艺要求。书中引入了不同地域的瓦作风格,如徽派的“马头墙”如何兼顾防火与排水,以及江南园林中“黛瓦粉墙”的色彩哲学。墙体的砌筑技术,包括夯土墙、砖墙的叠砌方式,以及特有的“虚实结合”处理,展现了工匠对气候调节和空间渗透性的考量。同时,对于室内外装饰中的彩画、木雕、石雕,本书也进行了专题性的分析,强调这些装饰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建筑的等级、功能、地域文化紧密关联的叙事载体。 第四章:空间叙事——礼制与人居的互动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深受儒家伦理和宇宙观的影响。本章超越了单纯的平面图分析,深入探讨了“中轴对称”、“院落组合”背后的文化逻辑。通过对宫殿、寺庙、官署以及民居(如四合院、客家围屋)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等级制度如何通过建筑的开间数量、屋顶形式、台基高度被物化和固化。尤其强调了“内外有别”、“主次分明”的原则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在园林部分,则着重分析了“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造园手法,探讨了如何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无限的意境表达,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居环境中的完美投射。 第五章:匠心不朽——传承、创新与当代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现代背景下传统营造技艺的延续与困境。它审视了工业化时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如何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对传统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中收录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古建工艺案例,强调了工匠知识体系的口述性、实践性和不可替代性。最终,本书呼吁社会对这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深入的关注和更科学的保护策略,确保这些凝固的智慧之作能够跨越时间的洪流,继续滋养我们的文化土壤。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图示丰富: 结合了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与现代测绘数据,配以大量清晰的结构剖面图、节点详图和实地考察照片,使复杂的技术原理一目了然。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建筑史学、结构力学、材料科学与传统美学,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解析。 注重“匠人精神”的挖掘: 强调技术背后的操作逻辑、经验积累和审美情趣,使读者领略到古代工匠的职业精神与哲学高度。 本书适合建筑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专业人士参考阅读,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详尽而深刻的知识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烹饪工艺美术》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将日常的烹饪行为,升华为一种精湛的技艺和艺术表达的过程。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提供食谱,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烹饪的“工艺”之美。它或许会剖析每一个烹饪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领,就像一位大师在传授他的绝活一样,讲究的是每一个细节的精确和到位。例如,对于食材的处理,如何通过精湛的刀工,既能保证口感,又能呈现出最美的形态;对于火候的掌握,如何在不同的烹饪阶段,通过对温度和时间的微妙调整,激发出食材最深层的风味。而“美术”的部分,我更期待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感受烹饪的视觉享受,比如,食材的天然色彩如何被巧妙地组合,如何通过摆盘的构图和留白,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画面。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不为人知的烹饪小技巧,这些技巧融合了传统智慧和现代创新,使得烹饪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创意和表现力的艺术创作。

评分

对于《烹饪工艺美术》这本书,我一开始就被它的书名深深地吸引了。它不像一般的食谱那样只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将“烹饪”这一行为提升到了“工艺美术”的高度。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联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烹饪中那些不被注意,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食材的切割方式,不同刀法对最终口感的影响,还有摆盘时食材的排列组合,色彩的搭配,甚至是器皿的选择,这些都如同雕塑家在打磨作品,或者画家在构图一样,需要精妙的手法和独到的审美。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分析各种烹饪技法背后所蕴含的“工艺”美学,例如,如何通过精准的火候控制,让食材达到最佳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间和温度的艺术化处理。又或者,它会讲解如何利用食材天然的色彩和纹理,通过巧妙的烹饪手法,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这不正是“美术”的范畴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烹饪中隐藏的匠心独运,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充满艺术表现力的活动。

评分

拿到《烹饪工艺美术》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书名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简单的菜谱,也不是枯燥的烹饪理论书,而是将“烹饪”与“工艺美术”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让我立刻联想到,或许书中会深入探讨烹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精湛技艺,就好比手工艺人对待一件作品那样,对食材的选择、处理、烹饪的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力求达到极致。我猜想,书中会对各种烹饪技法进行细致的解析,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美学考量。比如,对于一道菜,它可能不仅仅关注最终的口感,还会强调食材在烹饪过程中色彩、形状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营造出视觉上的享受。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有历史传承的烹饪工艺,这些工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创新,最终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体验烹饪,不再仅仅是重复的劳动,而是充满创造力和艺术性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淡雅的色彩搭配,勾勒出一种沉静而精致的氛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香料味。书名“烹饪工艺美术”几个字,用的是一种颇具艺术感的字体,既不失稳重,又带着一丝灵动,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服,是一种哑光的质感,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我之前对烹饪一直抱有一种“技术活”的看法,总觉得要靠天赋和多年的经验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但这本书的名字,却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新的视角——烹饪本身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创意的表达。我猜想,书里可能会探讨一些烹饪过程中的美学原理,比如食材的色彩搭配、摆盘的构图技巧,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悠久的烹饪技法,它们是如何在传承中演变出独具匠心的“工艺”的。也许,它还会分享一些名厨的烹饪心得,但这些心得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他们无数次实践,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结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不常见的烹饪方法,比如一些需要特定工具或技巧才能完成的菜肴,以及这些技法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当看到“烹饪工艺美术”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书能够触及这个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它暗示着烹饪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加工,而是一种融合了技术、创意乃至精神层面的“美术”创作。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烹饪的“工艺”二字,比如,它会详细讲解不同烹饪技法是如何通过精细的操作,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本身的潜能,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其中的“工艺”可能涉及温度的精准控制、火候的巧妙运用,甚至是各种调味料在特定时间点的添加,这些都如同画家调色、雕塑家塑形一般,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娴熟的手法。而“美术”部分,我更期待它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与味觉的维度。它可能会探讨食材的天然色彩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被放大或改变,从而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或许,书中还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摆盘艺术,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而是如何通过线条、层次和留白,将一道菜肴提升到艺术品的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烹饪与美术——巧妙地融为一体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