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常苏菜1000样
定价:29.80元
作者:张奔腾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38436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家常苏菜为主,既有传统名菜,又有新派创新菜。全书分为“凉菜篇”、“畜肉篇”、“水产篇”、“禽蛋篇”、“豆制品篇”、“蔬菜、食用菌篇”、“汤羹炖品篇”、“甜品篇”、“燕鲍参翅篇”、“主食篇”十大类,千余款菜点。书中菜品投料准确,做法详实,图文并茂,易于掌握。
集传统名菜与新派创新菜于一身的家常苏菜烹饪宝典。
千余款菜品,图文并茂、讲解细致、简单易学、经济实用。
内容提要
苏菜是以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地方菜为代表而构成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南甜”风味而著称,素有“东南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誉,声名远播海内外。
苏菜的口味特点是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擅长于炖、焖、烧、煨、炒、焐、蒸等烹饪方法,尤其擅长泥煨、叉烧等独特技艺。苏菜制作精细、因材施艺、按时治肴,注重造型清新、配色淡雅、刀工火候,选料、用料严谨,讲究鲜活、鲜嫩,四季有别。
本书图文并茂,以家常苏菜为主,既有传统名菜,又有新派创新菜。全书分为“凉菜篇”、“畜肉篇”、“水产篇”、“禽蛋篇”、“豆制品篇”、“蔬菜、食用菌篇”、“汤羹炖品篇”、“甜品篇”、“燕鲍参翅篇”、“主食篇”十大类,千余款菜品,投料准确,做法详实,让您足不出户,尽享地道的苏菜美味。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奔腾,中国烹饪大师、饭店与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中国莱刨新研究院研究员。1987年起曾参与和主编《中式烹调师》、《新派辽菜》、《创新东北莱》、《北方家常菜谱》、《辽东红楼宴》、《酱料五味坊》、《清真美味365》、《65道熏卤酱菜》、《家常食疗莱典》、《生鲜超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选菜角度非常刁钻,它没有去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菜”,比如松鼠鳜鱼或者叫花鸡,那些菜肴在很多其他菜谱里都能找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那些“被遗忘的餐桌角落”上。我注意到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配菜和点心,比如关于不同时令蔬菜如何搭配腌制品的小窍门,或者几种不同面粉做出来的“小馄饨皮”的口感差异分析。这种深度挖掘地方日常饮食习惯的做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食谱。它更像是一部苏帮生活习俗的侧写,通过食物的演变,你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物产、气候和人们的生活哲学。比如它对“糟卤”的使用,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调配,还探讨了不同季节用糟卤腌制不同食材的最佳时机和效果对比。这种对细节的精耕细作,使得即便是像我这种略懂烹饪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全新的视角和尝试的冲动,感觉自己不是在做饭,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地方风味的考古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调,搭配手绘风格的苏帮菜点心插图,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温暖而怀旧的氛围中。拿到手里,厚重感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能感受到那种微微的粗粝感,很像老式菜谱的味道。内页的排版是那种非常清晰的网格结构,字体选择上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带有一丝古典韵味。尤其要说的是,每一道菜的旁边都配有精美的手绘图示,有些复杂的刀工细节,光看文字描述可能难以理解,但有了这些插图辅助,简直是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厨房里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春日里的第一口鲜”、“夏夜里的消暑甜品”,这种基于季节和情感的分类方式,比起单纯的按食材分类要有人情味得多。虽然我还没开始做书里所有的菜,但光是翻阅和欣赏这些设计细节,就已经觉得物有所值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感觉作者对“家常”二字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它讲究的不是米其林式的炫技,而是生活中的美学。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完全不像那种追求效率的现代工具书。作者在每道菜的开头,往往会插入一段关于这道菜的“小典故”或者“家里的规矩”。比如讲到做一道家常红烧肉时,它会花半页篇幅来描述过去不同家庭对“甜咸度”的偏好差异,这使得读者在动手之前,就已经对这道菜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这种“先讲故事,后给方子”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发现自己不像是在查阅食谱,更像是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他一辈子的烹饪心得。书中的一些用词非常讲究,比如不用“焯水”,而是用“烫过”、“遛过”,不同的词汇暗示了不同的操作力度和时间掌握,这对于理解苏菜那种细腻的口感层次至关重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对烹饪这件事的态度都变得更加谦和与耐心起来。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去研究那些“不重要的”步骤,因为作者似乎暗示了“不重要的”步骤恰恰是成就好味道的关键。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导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很少有食谱能做到这一点。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空谈,让你觉得高不可攀;但它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只给出配料和步骤,让你做出的菜肴千篇一律。我对比了书中介绍的几道经典家常菜,发现它对“火候”的描述非常精确且富有层次感。例如,在处理河鲜时,书中会根据鱼的大小、肉质的厚度,细分出“急火封住鲜味”、“中火慢提香味”、“转小火锁住汁水”这三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给出了时间和气味上的参照物,比如“当闻到轻微的淀粉焦香时,立刻转中火”。这种科学性与经验感的完美结合,大大降低了我做复杂菜肴时的失败率。更棒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替代方案”和“如果家里没有XX,可以用YY代替”的灵活建议,这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读者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可操作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苏帮菜”的精髓,以一种最适合现代家庭厨房的、可复制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我最近尝试做了几道书里介绍的“寻常小菜”,体验感是相当复杂的,与其说是学习烹饪技巧,不如说是在重温一种失落的生活节奏。比如那个“腌笃鲜的百变做法”,书中列举了不下五种配料组合,每一种都详细标注了火候和时间。我按照其中一种方法试做了,最大的感触是,它强调的不是快速出锅,而是“炖煮的耐心”。以前做汤总是急着收汁,总觉得味道不够浓郁,而这本书里反复提到“文火慢煨,让时间去释放食材的本味”。当我把火候调到最小,看着锅里的汤汁慢慢变得奶白,那种等待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做完端上桌,家人的反应是,这味道让他们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感觉——那种看似简单,却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构建的“味道的记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太多专业的术语,就像邻居阿姨在灶台边手把手教你一样,句子里充满了“差不多就行”、“凭感觉”这种接地气又不失智慧的指导,让人在厨房里不至于感到压力山大,反而有一种可以犯错、可以尝试的自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