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养生经 9787555200772

老祖宗的养生经 97875552007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妍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健康
  • 食疗
  • 养生经
  • 老祖宗
  • 中华文化
  • 保健
  • 长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00772
商品编码:296361186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老祖宗的养生经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妍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55200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在生活经验中累积下来的养生哲学,不仅具有中医理论的基础,更以丰富的实际经验作为考验标准。这些养生理念不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兼具实用性、科学性。“饭养人,歌养心”、“三焦得调理,全身气血通”、“少时练身劲,老来少生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养生典籍与民间广为流传的养生秘诀中,本书选出了*代表性、实用的七十八条养生秘诀,并将其分为养情绪、健体魄、调气血、学偏方四个方面,从秘诀解读、原理解说、方法应用三个方向来阐述这些秘诀所蕴含的深厚养生道理。打开本书,你所阅读到的不仅仅是五千年的养生智慧,更是有助于你获得丰富而美好生活的技巧。当你能够运用这些生动、有趣、从生活基础入手的养生秘诀时,你所期望的健康便会不期而至。

目录


章 养情绪
 01.树怕伤根,人个白伤心
 02.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03.怒伤肝,愁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04.心平气和,五体安宁
 05.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06.药补不如神补,身闲何若心闲
 07.逢人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08.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在心头瞌睡多,快活保寿命,气恼成了病
 09.多交朋友消除孤寂,笑口常开疾病远离
 10.乐观向上气轩昂,牢骚太盛断人肠
 11.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
 12.贪心烦恼多,知足自常乐
 13.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14.人无忧,故自寿
 15.劝君莫奏黄昏曲,老人应唱春之歌
 16.心怀坦荡,福高寿长
 17.精神空虚催人老,生活多彩寿缘高
 18.难得糊涂方得寿
 19.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
第2章 健体魄
 01.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02.饭养人,歌养心
 03.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
 04.冬天先护脚,病魔不来找
 05.天天晒太阳,胜似吃药方
 06.夏不露腹,冬不露肩
 07.要想身体健,常灸足三里
 08.好吃不痴胀,痴胀伤五脏
 09.朝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
 10.早睡早起贪睡无益,劳逸适当作息有律
 11.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
 12.浓茶伤五内,隔夜茶水害脾胃
 13.饭后千步走,常以手旋腹
 14.少时练身劲,老来少生病
 15.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
 16.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17.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18.养花就怕不浇水,运动就怕不久长
 19.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20.行走疾如风,血脉上下通
 21.早起打坐,一天快活
 22.夏练三伏降酷暑,冬练三九傲霜寒.
 23.常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24.白天多动,夜间少梦
 25.锄头能壮筋骨,汗水能治百病
 26.吃饭不要闹,饭后不要跳
 27.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28.每天溜个早,保健又防老
 29.动则不衰,乐则长寿
 30.老人多摇扇,筋骨更舒展
 31.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
 32.活到老,学到老,脑子灵,精神好
第3章 调气血
 01.要想一身轻松,营养均衡气血通
 02.人有三宝:气、血、精
 03.精神不适则愚,血脉不适则病
 04.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05.省言语以养气,戒嗔怒以养血
 06.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07.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
 08.神气淡则气血和,嗜欲胜则疾病作
 09.三焦得调理,全身气血通
 10.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11.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2.女子不可百日无糖,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13.补气补血两大宝,黄芪当归不可少
第4章 学偏方
 01.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仙方
 02.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03.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连
 04.止泻健脾补五脏,煮粥宜把扁豆放
 05.一碗姜盐茶,开胃祛风寒
 06.木耳抗癌素中荤,姜汤葱辣治感冒
 07.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
 08.常喝萝卜白菜汤,不用郎中开药方
 09.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10.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喊得应
 11.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12.明目找菊花,补血玫瑰茶
 13.要治便秘补中气,煮粥加藕见效力
 14.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作者介绍


张妍,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多年从事疾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研究工作,著有《永远年轻十岁的养生术》、《老祖宗教你的自然养生方》、《搞定MC:补气、补血做个元气美人》等书。刘丽娜,出身于中医家庭,并执着于钻研中医中的养生智慧,曾编著过《易经里的养生奥秘》、《道德经养生大智慧》、《让乳房不生病的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多本养生保健类书籍。

文摘


序言



《古法内养:阴阳五行与生命和谐》 第一章:溯源养生智慧,寻觅生命本真 我们的身心健康,实则是一曲流淌于时光长河中的生命乐章。从古至今,无数智者圣贤,以毕生精力体察天地万物,探寻生命运行的内在规律,由此凝聚成一套套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这套智慧,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建立在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之上,是对生命本质的精微洞察。 回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始终贯穿于对养生的各个维度。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个体的生命活动,与宇宙的宏大节律息息相关。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这些自然的韵律,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理与心理。因此,养生的核心,便是顺应自然, harmonizing with the rhythms of nature。 《古法内养》系列,正是致力于挖掘、整理和阐释这些宝贵的古老养生智慧。它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从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中,甄选出那些历经岁月检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养生理念与实践方法。我们追溯的,是那些关于生命能量的流转,关于脏腑的精微运作,关于情志的疏导,关于饮食的调和,关于起居的适度。 第二章:阴阳五行,生命的根本法则 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不仅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范畴,更是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动力。在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阳气充沛,则身体温暖,功能健全,精力充沛;阴精充足,则身体滋润,骨骼强健,思维敏捷。一旦阴阳失衡,便会出现各种疾病,轻则精力不济,重则危及生命。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在人体,五行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肺、肝、肾、心、脾)和经络,它们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例如,木生火,肝的疏泄有助于心的功能;水生木,肾的藏精滋养肝;火生土,心的阳气温暖脾胃;土生金,脾胃的运化生成精微物质;金生水,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肾水封藏。同时,它们也相互制约,如木克土,肝的疏泄太过会影响脾胃的运化;水克火,肾水的不足会影响心的功能。 《古法内养》系列,将深入浅出地解析阴阳五行学说在养生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情志等方式,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如何根据不同季节的阴阳属性,调整作息和饮食;如何识别自身体质的五行偏性,并进行相应的调养;如何理解并运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促进脏腑功能的协调。 第三章:精、气、神,生命的三大宝藏 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被誉为生命的三大宝藏,是维持生命活动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能量。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它包括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禀受于肾)和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消化吸收)。精充盈,则身体强健,发育正常,生殖能力旺盛,思维清晰;精亏损,则身体衰弱,发育迟缓,早衰,智力减退。 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气有多种含义,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等。气的运行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脏腑功能,抵御外邪。气足则身体健壮,反应敏捷;气虚则身体乏力,易生病。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生命的主宰。它体现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神源于精和气的滋养,也反过来影响精气的生成与运行。神充沛,则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情绪稳定;神衰弱,则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情绪低落。 《古法内养》系列,将详细阐述精、气、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滋养和固护这三大生命宝藏。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调养,补充身体所需的精微物质;如何通过呼吸吐纳、导引术等方式,充盈身体之气;如何通过调整情志,保持精神的充沛与稳定。例如,如何选择能够补益肾精的食物;如何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提升身体的阳气;如何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安抚内心,固护精神。 第四章:顺时养生,四季的秘密花园 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是生命周期中最显著的体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命节奏。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进行养生,是古人宝贵的经验总结。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此时养生宜“发散”,疏通肝气,调养脾胃。适宜多食辛甘、多运动,以助阳气升发,避免抑郁。 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繁茂。此时养生宜“滋养”,清热解暑,养心安神。注意避暑,饮食宜清淡,多食酸甘,以防汗泄伤气。 秋季,阴气渐盛,万物凋零。此时养生宜“收敛”,润肺益气,滋阴养胃。注意“秋冻”,饮食宜滋润,避免辛辣,以防燥邪伤肺。 冬季,阴气最盛,万物潜藏。此时养生宜“闭藏”,温补肾阳,培固精气。注意保暖,饮食宜温热,适度进补,以积蓄能量,为来年春生做准备。 《古法内养》系列,将针对每个季节的特点,提供具体的养生指南。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季节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养建议。例如,春季如何通过食疗来疏肝健脾;夏季如何运用穴位按摩来消暑降温;秋季如何通过滋润茶饮来缓解秋燥;冬季如何通过泡脚来温补肾阳。 第五章:饮食有道,品味健康的真谛 “药食同源”,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能量来源,更是调养身体、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古人对饮食的智慧,体现在对食物性味、归经、寒热温凉等属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食物搭配、烹饪方式的精妙运用。 《古法内养》系列,将从传统养生饮食观出发,为您揭示饮食养生的深刻内涵。我们将探讨食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性味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例如,酸味入肝,有助于疏肝解郁;苦味入心,有助于清心火;甘味入脾,有助于健脾益气;辛味入肺,有助于宣肺理气;咸味入肾,有助于补肾益精。 我们还将深入讲解不同体质(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等)的饮食宜忌,以及如何根据身体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饮食结构。例如,阳虚体质者宜多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生姜、核桃;阴虚体质者宜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梨、银耳、百合。 此外,本书还会介绍一些经典的传统养生食疗方,并提供详细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指导。这些食疗方,往往取材于日常食材,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如失眠、消化不良、体虚乏力等。我们将强调“食补”与“药补”的区别与联系,引导读者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真正做到“病从口入”的反向应用,实现“食疗胜于药疗”的理想境界。 第六章:起居有常,安享宁静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顺应天时的生活规律。规律的作息、适度的休息、良好的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石。 《古法内养》系列,将强调“起居有常”的重要性,并为您提供一套符合古老智慧的起居养生指南。我们将深入探讨睡眠的质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睡前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来改善睡眠。例如,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睡前适度泡脚,以助眠;营造黑暗、安静、凉爽的卧室环境。 我们还将解析不同时间段的养生重点,如“子午觉”的养生原理,以及早起、午休、晚睡的适宜时间。我们将强调劳逸结合的原则,如何在工作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劳累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环境养生,如通风、采光、空气质量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居住环境来达到养生目的。例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选择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居住空间。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遵循自然规律,将养生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理想状态。 第七章:情志疏导,心灵的内在疗愈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认为,情志的失调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扰乱人体的气机,影响脏腑功能,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古法内养》系列,将把情志养生置于重要地位,为您提供一套心灵的内在疗愈方案。我们将深入剖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身体的影响,并指导您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如何做到“遇事不惊,处之泰然”;如何学会感恩,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如何通过自我对话、情绪表达等方式,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本书还将介绍一些传统的疏导情志的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通过肢体的舒展来调畅气血,从而带动情志的平和;音乐疗法,通过欣赏舒缓的音乐来安抚心灵;书画、园艺等艺术活动,以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 我们还将强调“静养”的重要性,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冥想、打坐、观呼吸等方法,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从而达到情志安和、身心康泰的境界。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病,更是心灵的平和与愉悦,而情志的疏导,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结语:传承古韵,筑就长生基石 《古法内养》系列,是对中华民族宝贵养生智慧的深度挖掘与系统阐释。它凝聚了古圣先贤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数千年来实践检验的养生经验。本系列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运用这些古老的养生理念,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遵循自然的规律,调养身心,安享健康,点亮生命的光辉。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传承与践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生基石”,体验到生命本真的和谐与美好。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秘诀,而是就隐藏在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之中。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溯源之旅,在古韵中寻觅健康的真谛,在平凡中筑就长生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大多数都雷同,要么过度神化某种食材,要么把理论讲得云里雾里。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走那些“包治百病”的极端路线,而是更偏向于哲学层面的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点滴的小习惯,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质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持之以恒”的阐释。她没有鼓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速成法,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是融入生活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某些作息调整建议进行了一周的实践,虽然时间短,但确实感受到了精神状态的微妙变化,比如早晨起床不再那么昏沉,下午的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很有讲究,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它更像是手稿的集合,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而不是冰冷的教科书。对于想要系统性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生活节奏的养生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提供了框架,留下了让你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的广阔空间。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养生不是花钱去买昂贵的保健品,而是对自身能量流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商业产品,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内观”和“自愈力”的激发上。作者的文字功力很强,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尽管主题是传统养生,但表达方式却丝毫没有老旧感,反而充满了现代哲思的穿透力。它像一位高明的引导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引导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呼吸”的章节,看似简单的主题,作者却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拆解和深化,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呼吸方式,并尝试进行调整,效果立竿见影,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活到多少岁,而在于它能让你在活着的每一天里,都过得更清醒、更自在、更有力量。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悦,仿佛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亲戚的包裹,里面装满了充满年代感的、但又恰到好处的宝物。我尤其喜欢它在论述理论时,穿插进去的那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小片段”。这些片段并非为了凑字数,而是作为理论的生动注脚,让那些抽象的养生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触摸。比如,它讲到某个时辰的养生法时,会描述一个古代文人在那个时间点是如何享受他的静谧时光的,这种画面感极强,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模仿那种意境。从装帧设计来看,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被珍视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快消品式的书籍,而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翻阅的“工具书+精神食粮”。我甚至把它放在床头,睡前随机翻开一页,总能找到一句能让自己会心一笑或引发深思的警句。对于追求生活品质,希望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找到平衡点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温暖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年度惊喜”!我最近迷上了各种关于慢生活和传统智慧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本来还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堆砌着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的“养生宝典”,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自然,就像是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已久的生活小窍门。它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反而让我觉得养生是一件很轻松、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季节更替下如何调整饮食的建议,都是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但实践起来却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食材和繁琐的步骤。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顺应自然”的理念,那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停下来喘息的角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都平静了不少,不再那么焦虑于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健康指标”,而是更注重身体发出的最真实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健康的指导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地图”。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养生是一件麻烦事的朋友们,这本书会彻底改变你的看法。

评分

我通常不太相信市面上那些“古法传承”类的书籍,总觉得隔着一层时代的鸿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人完全不同,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但这本让我刮目相看。它巧妙地架设了一座桥梁,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了合理的“翻译”和“在地化”。它没有强迫读者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与现代都市生活兼容的修正方案。比如,它谈到如何应对长时间的电子屏幕使用对眼睛和心神的影响,给出的建议既实用又充满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让你“少看手机”。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情绪管理”的篇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才是现代人健康的大敌啊!作者将情绪的波动与身体机能的失衡联系起来,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对自己的某些不良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接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看”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被动地“治疗”身体,这种主动权交还到读者手中的感觉,非常令人振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