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陈式太极
  • 吴式太极
  • 李经梧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械
  • 技击
  • 中华武术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791
商品编码:2965818746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定价:49.00元

作者: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260000

页码:332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目录


作者介绍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文摘


序言



《武林风云录:形意拳精粹与应用》 (一)形意拳的源流与精髓 形意拳,中华武术百家争鸣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刚劲、简洁、古朴而著称。它源远流长,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后经明末清初的姬际可、马学礼等大师传承发展,至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等一代宗师的集大成,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形意拳体系。形意拳的理论基础深厚,它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易理”、“五行”、“八卦”等概念融入拳术之中,强调“以意领形,以形随意”,拳打三节,身法八要,步法精妙,招式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无穷的变化和制胜的奥秘。 形意拳的核心在于“意”。“意”非虚无缥缈,而是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量,是对敌我双方态势、力量、时机的深刻洞察和预判,是身体内部劲力的激发与导引。拳法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础,演化出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劲力,进而发展出十二形(龙、虎、熊、罴、猴、鸡、燕、蛇、鹞、鹰、三才、一担担)等模仿动物形态的拳法,这些模仿并非简单的象形,而是对动物捕食、防御、腾挪等动作神髓的提炼,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形意拳的训练,强调“三体式”等基本功的桩功练习,旨在培养“浑圆力”,即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爆发力。这种力量并非肌肉的僵硬,而是通过腰胯的转动、全身的放松与贯串,将力量从根部(脚)传达到梢节(手),形成一股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穿透之力。其招式变化多端,如“劈拳”刚猛直进,“崩拳”迅猛有力,“钻拳”穿透如钻,“炮拳”势如炮轰,“横拳”则变化多端,攻防兼备。而十二形拳,更是将五行之力发挥到极致,如“龙形”的腾挪闪转,“虎形”的扑击擒拿,无不展现出形意拳的精妙与威力。 (二)形意拳在实战中的应用 形意拳的实战价值,历来为武术界所称道。它“不尚花巧,直取要害”,讲究“近身短打,力重招狠”,在搏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形意拳强调“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的身体姿态,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都能保持身体的稳定与灵活。其步法讲究“活步”,能够随敌人的变化而快速移动,占据有利位置。 在近距离搏斗中,形意拳的“挨近打”战术尤为突出。一旦与对手贴近,形意拳的练习者能够迅速发力,通过“崩打”、“钻打”等招式,将力量瞬间爆发,破开对手的防御。例如,在面对对手的直拳攻击时,形意拳的“崩拳”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崩弹之力迎击,或者以“闪步”避开攻击,再以“劈拳”反击。而“炮拳”则能在近距离内,以腰背之力带动肩臂,如同炮弹一般击出,威力惊人。 形意拳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其战术运用中。形意拳练习者不会主动发起无谓的进攻,而是善于观察对手的破绽,在对手露出空隙的瞬间,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反击。这种沉稳的战术,使得形意拳在实战中能够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最大的战果。 (三)形意拳的训练方法与进阶 形意拳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的过程。初学者通常从基本功练起,如“三体式”桩功、五行拳的练习,以及步法、身法、眼神的训练。桩功是形意拳的根基,通过长时间的站桩,可以培养身体的稳定、放松和劲力贯串的能力。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础套路,通过对劈、崩、钻、炮、横五种劲力的反复练习,来熟悉各种发力方式和招式变化。 随着练习的深入,会逐渐接触到十二形拳,并在实践中体会“以意领形,以形随意”的真谛。形意拳的训练强调“练而不打,打而不练”的结合,即基础的套路练习是为了熟悉动作和劲力,而实战的对练则是为了检验和提升所学。形意拳的对练,讲究“不滞不腻,不丢不顶”,注重与对手的交流和感应,在不断的试探与变化中,将所学招式融会贯通。 形意拳的进阶,在于对“精、气、神”的合一追求。在熟练掌握拳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炼,将身体的劲力与内心的意念融为一体,达到“心随意转,意随身动”的境界。此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杀伐之气,能够真正做到“意在拳先,拳随意至”。 (四)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形意拳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传承与发展,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拳师,他们各自在形意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使得形意拳的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姬际可、马学礼,到后来的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戴龙邦、尚云祥等,每一位大师都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现代社会,形意拳依然受到武术爱好者的推崇。许多武术馆校和民间组织,都在积极地传承和推广形意拳。同时,形意拳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其他武术门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尽管现代搏击技术日新月异,但形意拳所蕴含的深刻的武术哲学、独特的发力方式以及实用的搏击技法,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然而,形意拳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需要拳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形意拳的魅力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让这一古老的武术瑰宝,继续在中华武术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五)形意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意拳的思想,与儒家的“刚健为体,中正平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它强调“内修外练,文武兼备”,要求习练者不仅要锤炼身体,更要修养心性,达到“拳以载道,以武养德”的境界。 形意拳的拳谱、歌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如“浑圆力”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协调和无形的力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满”、“和谐”的追求不谋而合。“五行”的理论,更是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意拳将其巧妙地融入拳法之中,使得拳术的理论更加博大精深。 形意拳的训练,也培养了习练者坚韧不拔的毅力、沉着冷静的头脑以及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的品德。这些品德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形意拳,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拳法,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传承。 (结语) 《武林风云录:形意拳精粹与应用》,旨在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对形意拳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形意拳的窗口。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到精妙的拳法理论,再到实战应用的技巧,以及训练进阶的指导,本书将力求以最详实的内容,展现形意拳的独特魅力。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形意拳的学习热情,共同将这一中华武术瑰宝发扬光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的心情很是期待。虽然我对太极拳械的接触不算浅,但李经梧大师的拳械功夫在武术界素来享有盛誉,而陈、吴两派太极拳械更是各有千秋,其精髓所在,一直是我想要深入探究的。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文所吸引。虽然尚未深入研习具体招式,但从整体的呈现方式来看,编者在内容的组织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将李经梧大师的传承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真正地传达出李经梧大师在陈、吴太极拳械领域所独有的理解和实践。他的技艺,究竟是如何融汇贯通这两大流派的精髓,又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对书中关于拳械的演练细节、要领讲解,以及可能蕴含的技击含义充满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娓娓道来,让我领略到太极拳械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到提升自身技艺的养分。

评分

对于《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作为“传”字辈的文献价值。作为一本记录李经梧大师拳械技艺的著作,我期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忠实地反映李大师的真实技艺和传授风格。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够让一个不了解李经梧大师的人,也能感受到他精湛的拳械造诣?它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陈、吴太极拳械之间的异同,以及李经梧大师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与融合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有关于李经梧大师的生平轶事、武术感悟,或者他与同门、后辈的交流片段?这些“花絮”般的细节,虽然不直接涉及拳械动作,却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位大师的认识,也可能间接揭示出其技艺的深层逻辑。我对这本书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武术史上的某些空白,或者为后人研究李经梧大师的武学思想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抱有很大的期望。

评分

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传”字,意味着这是对一位传人的记录;“陈吴太极拳械”,则点明了其研究对象。我个人对太极拳械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对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拳械体系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陈、吴太极拳械的套路解析,包括每一个动作的名称、要领、劲力运用以及可能的变化。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体现出李经梧大师在这些传统套路基础上的独特理解和实践,他是否有对某些动作的简化或优化,或者在劲力运用上有何独到的体会?例如,在发劲时,是如何做到“来意”不明而“发力”则显的?我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招式的呈现,更希望能够窥探到其内在的劲力运行、身体协调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李经梧大师的练习心得,或者与其他武术家的交流感悟,那将是意外的惊喜。

评分

对于《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更侧重于从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的角度去审视。李经梧大师作为一代武术宗师,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种拳械的技法,更是一种武术精神的延续。在这本书中,我期望能够看到他对陈、吴太极拳械的梳理、归纳,以及他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独到见解。这种见解,往往凝聚了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和对武学哲理的深刻体悟。我很想知道,在现代社会日益浮躁的背景下,这本书能否引导我们回归太极拳械最本真的东西?它是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陈、吴太极拳械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信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能够体现出李经梧大师对传统武术的尊重,以及他对拳械练习中“道”的追求。这种“道”的层面,往往是枯燥招式背后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关乎身心合一,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发,那么它便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武术智慧的启迪之作。

评分

我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后,第一反应便是其“2版”的标识。这意味着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很可能进行了内容的更新、补充或者校订。这一点对我这个想要深入学习的爱好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倾向于选择更加完善和准确的学习资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陈、吴太极拳械动作的更细致的分解,比如发力时的微小变化,以及不同姿势转换时的重心转移。李经梧大师的拳械功底之深厚,众所周知,我期待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揭示他练习中的一些“窍门”或“心法”,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套路展示。例如,在某个特定的动作组合中,他是如何做到刚柔并济,化劲于无形的?书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是否能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我在反复研读中不断体会出新的东西?我对书中关于练习的注意事项、常见误区,以及如何克服瓶颈的建议也充满期待,这些实用性的指导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