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谁能天生就会跑(修订版)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汪书福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43726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这本书主要是以纪实的方式,真实记录作者汪书福本人,如何从一个两公里都跑不了的菜鸟,成长为能完成第九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120公里赛程,并在全国参赛的上千个队员中荣获个人第七的成长历程。作者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戈九A队队长,一年来,以科学训练和建立兄弟姐妹情谊为团队建设的两大核心,在个人能力偏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团队的互助和默契,并终带领团队取得团队第四名的成绩。本书大量描写与跑步提升相关的知识,如跑姿、体能、营养、团队协作等,是一部非常好的融跑步和团队管理于一身的励志书。
汪书福 深圳市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第九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跨校A队俱乐部首任会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2级EMBA14班学员。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让人立刻联想到“望子成龙”或者“赢在起跑线”这类话题。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引发我很多思考。我常常在想,天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是那些从小就展现出惊人才能的孩子,长大后真的会比其他人更出色吗?还是说,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才是更关键的因素?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原本默默无闻,但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学习,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例子?反过来,那些所谓的天才,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持续的投入,会不会反而泯然众人矣?这本书的题目似乎在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可能在探讨我们对于“成功”和“天赋”的传统认知是否需要被重新审视。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发展的复杂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引发的对“本质”的追问。我们常常讨论“赢在起跑线”,但“起跑线”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是父母的基因,是早期的教育,还是某种难以言喻的潜能?《谁能天生就会跑(修订版)》这个书名,就好像在抛出一个哲学命题,也像是在提出一个科学猜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天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个体差异、尊重发展规律的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认识到,所谓的“天生就会”可能是一种复杂的互动结果,而非简单的先天设定。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界定“跑”这个概念的,是特指某一种能力,还是泛指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和成就?这本书的内容,或许能为我提供一种看待成长的新视角,让我不再拘泥于狭隘的成功定义,而是更关注个体内在的成长和多方面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成功学”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充斥着一些过于简单化的道理和夸大的案例,让人在阅读时热血沸腾,但读完后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道理落到实处。这本书的题目《谁能天生就会跑(修订版)》让我觉得它可能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入和理性的路线。它不是在兜售速成的秘诀,而是在探讨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个体的能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天生就会跑”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宿命,但“修订版”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作者对这个命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变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论证,帮助我们理解天赋、学习、环境以及个人选择在个体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或许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关于“才能”的迷思,从而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指导下一代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去翻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固有思维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在我们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了。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贴标签,无论是“学霸”、“艺术苗子”还是“运动健将”。但仔细想想,有多少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天赋”是真正能够持续一生,并转化为卓越成就的?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被过早地定义,而错失了探索其他可能性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真正潜力的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努力就能成功”这样陈词滥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避免过度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让他们有机会去自由地探索和成长。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成长的片段。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那些看似“擅长”的特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恰好接触到了,并且得到了足够的鼓励和练习。比如,我小学时数学成绩不错,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父亲会花很多时间辅导我,还给我买了很多课外习题。后来接触了文学,也只是因为我遇到了几本让我着迷的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去阅读和写作。所以,我总觉得“天生就会”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被我们过度解读了。这本书的“修订版”字样,也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更成熟的观点。我很好奇,它是否会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是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泛泛而谈的励志故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