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9787564415327

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97875644153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金印作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身
  • 汪永泉
  • 拳术
  • 技击
  • 中华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15327
商品编码:296582134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作者 刘金印作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415327 出版日期 2014-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汪永泉(1904~1987),杨式太极拳的传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汪永泉从7岁起随父亲一起跟杨健侯学拳,14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他德艺双馨,是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修订版)》上篇是作者刘金印于1977~1987年间随汪永泉学拳时用心记录的汪先生授拳语录,保持了原话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授拳精华;下篇则展示了汪老生前宝贵的拳照图像。

   作者简介
刘金印,男,汉族,河北唐山人。1930年4月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毕业。曾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副局级学术秘书、主编、期刊评审专家小组成员,享受特殊津贴。
  曾担任北京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现为北京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理事、顾问。
  自幼喜爱武术。1956年开始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1981~1987年跟汪永泉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并曾参加《杨式太极拳述真》书稿的讨论修改。

   目录

编者的话
修订版说明
上篇 汪永泉先生授拳语录
 一、总论
  (一)武德为先
  (二)老师“访”学生要三年,学生“访”老师要三年
  (三)教拳先教武德
  (四)虚心向前辈、同辈、晚辈请教
  (五)揉手要有正确的目的
  (六)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服、得意、大方
  (七)必须有的理论作指导
  (八)路子正,方法对
  (九)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一注重内功
  (十)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十一)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
  (十二)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十三)“气球”
  (十四)注重“养”,避免“伤”
  (十五)性命双修
  (十六)追求无的境界
  (十七)太极拳功夫有两个部分——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
  (十八)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的练法
  (十九)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二十)随时随地练功夫
 二、知己之功——松、“散”、通、空
  (一)松
  (二)“散”
  (三)通
  (四)空
  (五)虚灵项劲
  (六)开胸张肘、松肩阔背
  (七)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
  (八)轻松腰胯
  (九)松垂散尾闾
  (十)长三关竖三关
  (十一)臂如鞭绳
  (十二)灵活腕手
  (十三)圆裆松膝
  (十四)脚心吻地
  (十五)松沉直竖,中正安舒
  (十六)身形手势关系得当
  (十七)方向明确
  (十八)阴、阳、虚、实分明
  (十九)动静相宜
  (二十)呼吸自然
  (二十一)开合任自由
  (二十二)动作走螺旋
  (二十三)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
  (二十四)功夫须从架子出
  (二十五)练太极剑须知
  (二十六)练太极刀须知
 三、知彼之功——听、问、拿、放
  (一)以“中”碰“中”
  (二)“中心”与“重心”要分清
  (三)“中”不是固定的
  (四)得“中”重要
  (五)“气球”崩人
  (六)手中气球代表“中”
  (七)听、问、拿、放是术不是招
  (八)“听”
  (九)“问”
  (十)“拿”
  (十一)“放”
  (十二)意念始终在对方身上
  (十三)把对方当作球来接
  (十四)听、问、拿、放的点及劲儿
  (十五)九曲串珠
  (十六)接手意在先
  (十七)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不是打人的
  (十八)接手要轻,刺皮不刺骨
  (十九)一接点中求,要点不要面
  (二十)求侧
  (二十一)“找缝儿”、“叫开门”
  (二十二)通过接触点,掌控对方的“中”
  (二十三)定和断
  (二十四)“散”(san)
  (二十五)化是为了发
  (二十六)引进落空,揪劲根儿
  (二十七)实中求虚,以虚带实
  (二十八)拿、打1/3
  (二十九)变点打劲源侧之侧
  (三十)攻击点根据对方劲源确定
  (三十一)时机和奥妙
  (三十二)发劲儿是动神、意、气
  (三十三)发劲儿是一松,不是一紧
  (三十四)中指根出劲儿,手指指方向
  (三十五)发劲儿“有球”、“有线”
  (三十六)内线、外线和中线
  (三十七)“枣核”、“杏核”
  (三十八)扇面
  (三十九)平圆、立圆、斜圆
  (四十)劲儿要旋转前进
  (四十一)劲儿后要走平
  (四十二)八种劲法的本质是内气
  (四十三)掤劲儿
  (四十四)捋劲儿
  (四十五)挤劲儿
  (四十六)按劲儿
  (四十七)采劲儿
  (四十八)捌劲儿
  (四十九)肘劲儿
  (五十)靠劲儿
  (五十一)渗劲儿
  (五十二)顺劲儿
  (五十三)弹簧劲儿
  (五十四)踏劲儿
  (五十五)混合劲儿
  (五十六)凌空劲儿”
  (五十七)《三十字诀》
  (五十八)乱环诀
  (五十九)招术兼备,才能胜人
 四、各种姿势动作的要领及用法
  (一)预备势
  (二)起势
  (三)右踏
  (四)揽雀尾
  (五)单鞭
  (六)提手上势
  (七)白鹤亮翅
  (八)搂膝拗步
  (九)手挥琵琶
  (十)进步搬拦捶
  (十一)如封似闭
  (十二)十字手
  (十三)抱虎归山
  (十四)肘底看捶
  (十五)倒撵猴
  (十六)斜飞势
  (十七)海底针
  (十八)扇通背
  (十九)撇身捶
  (二十)云手
  (二十一)高探马
  (二十二)左右分脚
  (二十三)左右蹬脚
  (二十四)进步栽捶
  (二十五)左右打虎势
  (二十六)双风贯耳
  (二十七)野马分鬃
  (二十八)玉女穿梭
  (二十九)单鞭下势
  (三十)金鸡独立
  (三十一)白蛇吐信
  (三十二)十字摆莲
  (三十三)搂膝指裆捶
  (三十四)上步七星
  (三十五)退步跨虎
  (三十六)转身双摆莲
  (三十七)弯弓射虎
  (三十八)合太极
下篇 汪永泉先生拳照
 一、拳照
 二、剑照
 三、师徒合影
 四、生活照
附录
 一、汪传杨式太极拳、剑、刀、枪谱
  (一)太极拳名目
  (二)太极剑名目
  (三)太极刀歌诀
  (四)四刀赞
  (五)太极枪法
 二、太极拳经典拳论
 三、杨家太极功夫轶事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武林风骨,拳意真传:探寻太极拳的深邃意境与刚柔并济之道 在中华武术的浩瀚星河中,太极拳以其独树一帜的哲学理念和精妙的技击之法,吸引了无数习练者。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生命和谐的追求。本书,并非仅仅是记录某位名家拳术的文字或图册,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探寻太极拳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风靡世界的内在精神与实践要义。它是一次对“武”之本源的追溯,一次对“术”与“道”合一的解读,一次对身心修炼至高境界的描摹。 太极拳,其名已蕴含天地万物之理。“太极”者,宇宙之本初,无极而生,阴阳相济,万物化生。拳法借此而名,旨在效法自然,体悟阴阳消长、刚柔相克、虚实互变之理,并将之融于一招一式之中。它并非以力压人,而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巧破力。这种理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技范畴,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习练太极,便是习练一种顺应自然、和谐处世的态度。 本书将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勾勒出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道家思想的孕育,到武术流派的演变,再到众多名家大师的传承与创新,太极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门派与风格。我们并非要详述每一个历史节点,而是要揭示太极拳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并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太极拳的核心技击原理。这并非是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对具体拳法、招式的解析,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攻防转换、劲力运用、身法步法等精妙之处。我们将探讨“粘黏连随”的运用,理解“不丢不顶”的奥秘;我们将解读“引进落空”的巧妙,体会“四两拨千斤”的威慑。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学和心理学原理,是历代武术家智慧的结晶。 然而,太极拳的魅力远不止于技击。它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过程。本书将重点阐述太极拳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卓越功效。长期习练太极,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健脏腑,提升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呼吸吐纳、意念引导,能够帮助习练者平心静气,缓解压力,提升精神境界,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我们将分享一些古今医家和武术家对太极拳养生价值的认识,以及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意”。“意”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既指思维、意识,也指意念、心神。在太极拳练习中,“意”是动作的灵魂,是劲力的源泉。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将身体的各个部位协调起来,将内在的能量(气)与外在的动作(形)融为一体。我们将解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用意不用力”来达到力量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太极拳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在当今社会,太极拳正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传统的套路演练,到现代的健身功法,再到国际化的武术比赛,太极拳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太极拳的传统精髓,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我们也将鼓励习练者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为太极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的叙述风格将力求平实而生动,避免晦涩的术语和空洞的理论。我们将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以及对古人练拳场景的想象,来展现太极拳的无穷魅力。我们并非要宣扬某种特定的流派或拳法,而是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太极拳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其背后蕴含的东方智慧和哲学思想。 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将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指引,帮助他们理解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练习方法,避免误入歧途。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本书则希望能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帮助他们突破瓶颈,提升拳艺。而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则是一扇了解太极拳独特魅力的窗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但它又不止于太极拳。它试图通过太极拳这一载体,与读者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人体的潜能,以及生命和谐的真谛。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呈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体验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感悟太极拳的生命哲学,并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 愿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能在这趟探索太极拳之旅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太极”的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名为《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的书,书号为9787564415327。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一种对传统武术文化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一直试图在练习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杨式太极拳以其圆活、松静、自然著称,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拳种。而汪永泉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严谨、传承的太极精神。这本书中的“语录”部分,我预感将是精华所在,它很可能收录了汪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的智慧之语,那些关于拳理、心法的阐述,定能帮助我突破技术上的瓶颈,更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拳照”的存在,则是对文字最好的补充,清晰的图片能够让我将脑海中的理解转化为身体的实际动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到位,避免走入误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杨式太极拳,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传递给我一种庄重而权威的信息。我一直认为,太极拳的学习,最关键的在于师承和传承,而能够亲炙名家教诲,或者通过名家留下的宝贵资料来学习,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界享有盛誉,他的教学和实践,是杨式太极拳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窥探到汪老先生的教学风格和思想精髓。我期待“语录”部分能够包含他对于拳理、拳法的独到见解,以及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员常见问题的解答和指引。这些经验性的文字,对于我这样在练习中不断探索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同时,“拳照”的存在,也极大地增加了这本书的吸引力。我希望这些拳照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一个招式的形态,更能捕捉到动作中的神韵和力量的流转,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模仿和学习。我相信,结合文字的指导和图片的示范,我的杨式太极拳练习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看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深谙武学奥秘的长者,他目光炯炯,身姿沉稳,仿佛能从书页中走出。我虽然接触太极拳的时间不算短,但总感觉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始终缺少一个点拨,一种领会。杨式太极拳,以其舒缓圆活、刚柔相济的特点,一直是我最为推崇的拳种。而汪永泉先生的名字,在杨式太极的传承中,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法的参考书,更是一次与大师心灵对话的机会。“语录”二字,预示着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相信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练拳的口诀,更是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我期待这些语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我在太极拳修行道路上的困惑,让我对“听劲”、“化劲”、“发劲”等关键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而“拳照”,则是我渴望看到的视觉盛宴,我希望通过清晰、规范的动作图片,来印证和修正我对动作的理解,确保我的练习更加到位、更加符合杨式太极的要求。

评分

这本书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正如杨式太极拳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修为。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感觉动作的领悟停留在表面,而精神层面的升华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名中的“语录”二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里面一定收录了汪永泉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太极拳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弟子们的指导。这些语录,想必不仅仅是技法的讲解,更包含了对太极拳哲学思想、养生之道、以及武德修养的深刻阐释。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语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杨式太极拳的内涵,跳出只注重招式动作的窠臼,去体会那份“用意不用力”的真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太极的智慧。而“拳照”的加入,更是让这本书锦上添花,精美的图片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校正自己的姿势,让身体的感受与文字的阐释相得益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修炼路上的良师益友,指引我拨开迷雾,真正领略杨式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书号是9787564415327。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那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太极拳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杨式太极拳的温和与舒展心向往之。虽然我并非专业武术人士,但多年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练习,希望能从中体悟到那份“以柔克刚”的精髓,也渴望寻觅能够真正指引我深入修炼的宝典。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技法的书籍,更像是一扇门,引领我走向汪永泉先生这位杨式太极名家的精神世界。从书名中“语录”二字,我便可以预见,这其中定然蕴含着大师多年习拳、教学的智慧结晶,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肺腑之言,定能点拨我修行中的迷津,让我少走弯路。而“拳照”二字,则更是让人期待,我希望能通过清晰、精美的图片,直观地感受杨式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每一个细节,将文字中的精妙理解转化为身体的实践。对于一个追求形神兼备的练习者来说,这无疑是难得的机缘,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页之间,寻找那份属于杨式太极的独特韵味,以及汪老先生那循循善诱的教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