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
定价:68.00元
作者:曾小松,陈小蓉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2340283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基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初衷,精选广东南海醒狮、中山醉龙、江门蔡李佛拳、东莞赛龙舟、深圳大船坑舞麒麟、深圳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湛江沈塘人龙舞、揭阳青狮等8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佛山叶问咏春拳、揭阳南枝拳、湛江阵式藤牌功班舞、湛江赤坎洪拳、雷州风筝节、佛山九江传统龙舟、中山东凤五人飞艇等7项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项目起源、历史沿革、道具器材、表演形式、发展现状、传承人信息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呈现广东的体育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传播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章 广东醒狮(南海醒狮)
第二章 湛江人龙舞
第三章 中山醉龙舞
第四章 蔡李佛拳(江门新会)
第五章 青狮
第六章 大船坑舞麒麟
第七章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
第八章 赛龙舟(东莞龙舟月)
第九章 南枝拳
第十章 阵式藤牌功班舞
第十一章 雷州风筝节
第十二章 咏春拳(叶问宗支)
第十三章 东凤五人飞艇赛
第十四章 九江传统龙舟
第十五章 洪拳(湛江洪拳)
作者介绍
曾小松,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现任深圳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体育非物质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体育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一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摘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
东莞民谚有云:“初一初二,万江、西塘坡,初三初四,大汾、牛涌尾。”之后,各村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子。各村龙舟必须到世交(互有婚嫁的村庄)、世好、同姓的村庄趁景,保持世创的友谊。过去,一般由庙宇、宗祠的堂口负责人组织竞渡事项、置办龙舟等。划手是本地农民,不支工资,平时参加劳动,常常划船,不需专门训练,随传随到。而今的活动,多由镇村组织。旧例龙舟堂口由各村、坊轮流当值,主持当年活动。主持者要在四月初组织、筹款、安排一切活动。目前,设标景点有十三四个镇,连村级有三四十个景点。
新船需在四月完成。新龙船下水,先祭龙头。新船下水后采青,再由夺过名的划手“旺船”(多是外村人),再由本村人划回村,先到妈庙(即天后庙)祭祀。龙船朝庙门,进退三次,意为三叩首,祭祀时,以助威助势,以示龙威,增强夺标的信心。新船以及木桡、划手衣服的颜色,以当地的庙宇主神决定。村中设关帝庙、康王庙的,为红色;设北帝庙的,为黑色:天后庙、观音庙是白色无须。现由船桨颜色保持传统习俗。
……
序言
这本《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的书名,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很多已经渐渐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珍贵事物。我一直觉得,那些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习俗,比任何物质化的成就都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广东,一个充满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它的体育文化遗产会是什么样子呢?我设想着,也许书中会有对广东地区传统龙舟赛的详细描述,不仅仅是比赛本身的热闹,还包括围绕着龙舟建造、祭祀仪式、以及赛前赛后的种种习俗,这些都是承载着集体记忆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元素。我脑海中还会浮现出一些古老的舞狮、舞龙的队伍,它们在节庆时节的街头巷尾,伴随着锣鼓喧天,传递着吉祥和祝福。这些表演形式,背后蕴含着精妙的技巧、团队的默契,还有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传承的意义。ISBN号和作者的名字,让这本书显得如此触手可及,而“满58包邮”的字样,则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便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让我们重新认识广东体育文化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我从书店一瞥,书名“满58包邮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就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我并非体育迷,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封面的设计也相当别致,色调沉稳大气,隐约能看到一些传统纹样,传递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能够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让我窥见传统技艺和民俗的著作。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化底蕴深厚,在体育方面孕育出怎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实令人期待。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广东地区传统武术的介绍,比如那些流传已久的拳种,它们不仅仅是格斗技巧,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之道。或许还会讲到一些地方性的体育民俗活动,像一些特定节庆才会举行的比赛,或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游戏,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书中提到的“包邮”和ISBN号,都让它显得非常具体,像是真实存在的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书籍。我对于曾小松和陈小蓉两位作者的背景不太了解,但从书名来看,他们应该是有着深厚学术造诣或者对广东文化有着独到见解的专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认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广东,一个充满活力的、传承着古老智慧的广东。
评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的书名,在众多的图书中脱颖而出,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更像是在开启一段关于广东独特魅力的探索之旅。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它最宝贵、最接地气的财富,它们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塑造着未来的方向。我对书名中的“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感到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挖掘一些广东地区传统武术的传承故事,不仅仅是招式和套路,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武德、哲学和养生之道,这些都是超越了单纯技击层面的宝贵财富。我也会期待书中能够描绘一些生动有趣的民间体育赛事,例如那些在村落、在乡间流传的特色比赛,它们或许没有现代体育的专业性和规模,却充满了淳朴的热情、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参与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作者曾小松和陈小蓉的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田野调查。这本书“满58包邮”的促销方式,也让它显得更加亲民,仿佛是鼓励更多人去了解和珍视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瑰宝。
评分当我看到“满58包邮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就被点燃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们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独特、最鲜活的灵魂。而将目光投向广东,这个我一直以来只知道它经济发达、充满现代气息的南方省份,它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我忍不住想象,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广东地区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比如那些在田间地头、在村庄空地上,孩子们嬉戏打闹时所发展出的独特玩法,它们或许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和智慧,又或许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孩子们合作、竞争和规则意识。我也会想到,广东沿海地区是否会有与渔业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例如一些特殊的竞渡比赛,或者是与海洋相关的祈福仪式,这些都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还会对书中可能会提到的,那些在特定节日或者庆典上才会出现的体育表演形式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又是如何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曾小松、陈小蓉这几位作者的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扎实,作者们必然对广东的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当我看到“满58包邮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广东的画面,但关于它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一片空白,这反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深信,那些口耳相传、世代相传的技艺和习俗,才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独特精神的地方。广东,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地方,但它的传统体育文化又是怎样的呢?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在广东地区代代相传的传统武术门派,比如咏春拳、洪拳等,不仅仅是它们的拳理招式,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哲学,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与广东人民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我也会想象,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例如那些在特定节日里才会出现的集体游戏,或是与当地农耕、渔业相关的独特竞赛方式,这些都一定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作者曾小松、陈小蓉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展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它们是如何被传承下来,又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满58包邮”的销售方式,也让我觉得这是一本面向大众、鼓励文化普及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