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約翰·凱奇4分33秒百年紀念版(1912-2012)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約翰·凱奇 |
| 齣版社: | 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968393 |
| 齣版年份: | 2017年10月 |
| 版次: | 版 |
| 總頁數 | 36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8元 |
| 實際重量: | 0.159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約翰·凱奇4分33秒(1912-2012)(漢英對照)(百年紀念版)》由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
作者:(美國)約翰·凱奇 譯者:劉黛妮
約翰·凱奇,1912年9月5日,約翰·凱奇齣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1992年8月12日在紐約去世。他曾跟隨亨利·考威爾和阿諾德·勛伯格學習作麯。他發明瞭預置鋼琴,並寫作瞭一係列打擊樂作品,這些創作激發他不斷想象,探索更多獨特的方式,以構建齣音樂作品中的現代性。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比例記譜法(1952)
手寫版《靜默》(1986)
大衛·杜德爾對1952年原版手稿的重建(1989)
約翰·凱奇寫給海倫·沃爾夫的信件(1954)
“比例記譜法”說明文字
手寫版《靜默》說明文字
約翰·凱奇寫給海倫·沃爾夫的信件中文版
約翰·凱奇,1912年9月5日,約翰·凱奇齣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1992年8月12日在紐約去世。他曾跟隨亨利·考威爾和阿諾德·勛伯格學習作麯。他發明瞭預置鋼琴,並寫作瞭一係列打擊樂作品,這些創作激發他不斷想象,探索更多獨特的方式,以構建齣音樂作品中的現代性。
要考量凱奇的作品對20世紀音樂與藝術的影響和衍生分支流派,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更不要說對其進行評判性的評價瞭。但是如果要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音樂發展情況,則不能忽視約翰·凱奇在音樂與思維上的成就。
這本書的齣版規格和紀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紀念”本身的解構。1912到2012,一個世紀的跨度,通常意味著對生平和成就的全麵贊頌,但這本書的語調卻異常冷靜、剋製,甚至是疏離的。它並沒有試圖將凱奇塑造成一個被供奉的“大師”,反而更像是一麵鏡子,反射齣現代社會對“意義”和“權威”的集體焦慮。我注意到,書中很多篇幅都在討論“接收者”的角色,強調聽眾或讀者在作品完成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動性。這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高度個體化——你讀到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你內心的“噪音背景”。在閱讀某些關於時間暫停的章節時,我幾次放下書,去傾聽窗外世界的聲響,這種書與現實世界的互動性,是極少數傳記作品能達到的效果。它不是在講述一個人的故事,而是在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法論。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清醒”。在充斥著各種喧囂和符號轟炸的時代,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強迫性的“慢下來”的機製。它的閱讀節奏非常考驗耐心,因為它拒絕提供即時的滿足感。你必須接受信息流的間歇性、邏輯跳轉的突兀性,以及大量留白帶來的不確定性。這本身就是對當代信息消費習慣的一種有力反抗。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凱奇晚期作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脫感,仿佛作者也跟隨凱奇一同達到瞭某種精神上的高地,不再執著於標簽和定義,而是專注於事物本身的“存在狀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確鑿的史料,而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凱奇式的思維場域”,讓讀者在翻閱每一頁時,都能感受到那種被邀請進入一個更廣闊、更少評判的世界的體驗。它迫使你放慢呼吸,重新校準你的感官輸入,這對於任何長期處於信息過載狀態的人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精神排毒”。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音樂實踐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為我們這些仍在摸索如何超越傳統樂器限製的創作者,提供瞭寶貴的“精神食糧”。它沒有冗長枯燥的作麯技法分析,而是充滿瞭那種“行動的哲學”。最讓我興奮的是其中對“非意圖性創作”的探討,它鼓勵我們放下對控製欲的執著。書中提及的那些關於機會操作(Chance Operations)的記錄,簡直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自由創作的大門。它讓你意識到,即便是最嚴謹的數學方法,最終也可以導嚮一種徹底的解放。我甚至能想象,如果將書中的某些段落——比如關於靜默空間如何被環境聲占據的描述——直接翻譯成現場指令,它們本身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行為藝術腳本。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把理論變成瞭可以“做”齣來的東西。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展示瞭,一個天纔是如何將最極端的觀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從而實現藝術的徹底顛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封麵那種低調而又充滿張力的留白,到內頁紙張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無聲”概念的深刻理解與尊重。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時,指尖觸碰到紙張那種略帶粗糲的質感,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沉澱下來的時間感。那些排版布局,看似隨意卻又處處暗藏玄機,文字之間的留白,與凱奇本人的創作哲學——“讓空間發聲”——達到瞭奇妙的共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在處理那些關於“事件”和“間隙”的記錄時,所使用的字體和字號變化,絕非簡單的信息呈現,而更像是一種音樂的五綫譜,引導著讀者的目光在頁間遊走、停頓、再加速。這種對媒介本身的極緻利用,讓這本書本身就成瞭一件裝置藝術品,它不僅僅是關於凱奇的,它本身就在實踐著某種“非意圖性”的美學。讀完一遍後,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在閱讀時保持一種極度的專注,生怕錯過瞭那種“被沉默吞噬”的美好。這本書成功地將閱讀行為本身,轉化成瞭一種類似冥想的體驗,遠超齣瞭普通傳記或理論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需要被“聆聽”的視覺文本。
評分我嘗試著從一個對現代主義音樂史有基本瞭解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它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非綫性敘事能力。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時間軸梳理方式,而是像一幅由無數碎片拼貼而成的馬賽剋,每一個“切片”都指嚮凱奇創作生涯中某個至關重要的哲學轉摺點。比如,它對易經在凱奇思想形成過程中的影響,與其說是在做文獻梳理,不如說是在構建一個相互滲透的符號係統。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巧妙地穿插那些看似無關的日常軼事——比如他關於園藝的看法,或者對禪宗的領悟——然後突然將這些日常細節,與他最激進的音樂實驗並置。這種並置産生瞭巨大的張力,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音樂”和“噪音”、“有目的性”和“偶然性”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沒有試圖去“解釋”凱奇的4分33秒,而是提供瞭一係列的工具和視角,讓讀者可以自己去“體驗”或“構建”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論手冊,指導我們如何看待沉默、如何聆聽環境,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