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簫笛史 |
| 叢書名: | 藝術人文文庫 |
| 齣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313054326 |
| 齣版年份: | 2009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72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85元 |
| 實際重量: | 821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簫笛理論傢、教育傢、演奏傢,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音樂傢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東南大學兼職教授、金陵國樂社社長。生於1939年11月。曾發錶論文、著作數十篇(部),專著《中國簫笛》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並獲著作奬。曾培養數以百計的中國學生和十多個國傢的外國留學生,其中多名學生在全國和省、市一級的比賽中獲奬,有的學生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曾登颱演奏百餘場。1998年10月在江蘇省政府禮堂舉辦的“林剋仁師生民族管樂演奏會”、2001年7月舉辦的“林剋仁教授簫笛嗩呐教學演奏會”,與各地笛友、弟子同颱齊奏,在簫笛界引起較大關注。與閔季騫教授等共同創建瞭“南師大民樂講演音樂會”,不計報酬地堅持數年之久,並經常到大中學校宣傳民樂,1999年10月被南師大授予“五個一工程奬”。1990年起,應邀赴日本、韓國訪問,發錶論文多篇,並與多國代錶登颱演奏,受到高度評價。1996年、1997年、1999年,多次應邀赴香港講學並參加藝術節,受到熱烈歡迎,被譽為藝術節上深受歡迎的一颱節目。2001年後,在赴加拿大、美國探親訪友期間,猶不忘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多次在華僑社團組織的音樂會上演奏民樂,取得良好效果。
我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裏埋首圖書館,參閱瞭百餘種幾乎上韆冊的圖書資料,其中明版《樂律全書》便有32大冊,摘抄卡片,分類整理,資料積纍固然艱辛,由典籍聯係現代考古,融匯古今各傢之說殊非易事。
有幸的是我學習、工作、生活瞭逾半世紀的母校——南京師範大學尊師重教,為我們提供瞭必要的條件,我們得以我在圖書館通讀硃載堉《樂律全書》、陳嚦《樂書》等典籍,令人有久旱逢甘霖之感。此書的前身《中國簫笛》一經問世,由母校,並獲得江蘇省教委頒發的著作奬,連齣三版,均已告罄。在此,僅嚮母校緻以衷心的謝忱。
本書中編“中國簫笛製作史”部分由常敦明先生供稿,特此錶示感謝!
我在《中國簫笛史》重新修訂、齣版的過程中,馬英九先生、宋楚瑜先生欣然題辭,在此謹緻謝意。
陳正生先生紮實的中國音樂功底在苟勖笛律以及尺八章節予以潤飾修改,觀點獨到。史學大傢卞孝萱教授以及詹永明教授大力,使本書得以逐步完善。劉俊鴻先生、陳鵬年先生、李學義先生、曹誠照先生、趙安東先生、陳中申先生關注此書的齣版,令筆者十分欣慰。廖輔叔、趙鬆庭、莊本立等前輩生前為我舊作作序,嘉勉鼓勵之辭,使我得以在簫笛史研究路上繼續努力,本書之成,也是對前輩的告慰,所以,我仍將原序一並保留,實為一份感激之情。
許多弟子提供資料,李春風、郭本良由外地來寜之際花費大量的時間校對、訂正,鄧誌峰幫助整理簫笛製作部分文稿,山東劉清純提供北派笛傢的資訊等,筆者心存感激。
作為一名業餘的民族樂器愛好者,我坦白說,一開始麵對這麼專業的書籍有些望而卻步,生怕裏麵充斥著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枯燥的考古發現。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那些涉及樂器形製演變、竹材選擇的章節,通過生動的曆史小故事和精妙的比喻串聯起來,讀起來竟然頗有韻味,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那種“硬邦邦”的感覺。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中國管樂器藝術的精妙之處。特彆是關於古代工匠如何通過對竹子的處理來改變音色特性的描述,讀完後我立刻就想去試著分辨不同時代遺留下來的古樂器的音色差異,這種激發實踐興趣的能力,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在文獻梳理和考證方麵的嚴謹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個關鍵論斷後麵,都附帶著詳盡的注釋和引文齣處,這極大地增強瞭其論述的說服力。對於做深度研究的學者來說,這本著作無疑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它不僅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樣”,並且清晰地指齣瞭哪些是確鑿的史料記載,哪些是基於現有證據的閤理推測。這種坦誠和對學術規範的尊重,在當下快餐式的研究成果中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觀點的作品,而是真正經得起推敲、值得反復查閱的學術寶庫,對於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民間音樂史料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體驗,那一定是“沉浸”。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你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比如,當他描述古代文人如何以簫聲寄托情懷時,我幾乎能聽見那幽微的竹音在空曠的廳堂中迴蕩;當他細緻描摹民間鼓吹樂隊中笛子的嘹亮與熱鬧時,那種市井煙火氣也撲麵而來。這種對“聽覺記憶”的喚醒能力,是任何純理論書籍難以企及的。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情感的共鳴和體驗的再創造。讀完後,我再去聽任何一首以簫笛為主的民樂作品,都會帶著一種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去欣賞,仿佛打開瞭樂器靈魂的另一扇門。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理解這本書的深層價值,它絕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中國簫和笛子的發展脈絡,更像是一部關於聲音美學和民族精神變遷的社會學著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滿足於器物層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這些樂器在宮廷、民間、文人雅士生活中的角色轉換,以及它們如何承載瞭特定時代的文化情緒和審美取嚮。比如,書中對唐宋時期雅樂製度下簫的地位變化,以及明清時期民間麯藝對笛子技法革新的影響的論述,簡直是洞見卓識,讓人茅塞頓開。這種將音樂史、社會史和美學批評熔於一爐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的層次感極強,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感悟,絕對是音樂學子案頭必備的“內功心法”級彆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曆史的厚重感之中。封麵色彩的搭配,還有字體選擇的考究,都透露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尤其是那些插圖和樂譜的呈現方式,排版布局疏密得當,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起來。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從圖書館或者書店裏把它捧在手裏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學術價值和精良的製作工藝,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感覺這不是隨便翻翻就能敷衍瞭事的作品,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