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三重奏:為小提琴單簧管和鋼琴而作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楊立青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6926758 |
| 齣版年份: | 2011年10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27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2元 |
| 實際重量: | 0.181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三重奏:為小提琴、單簧管和鋼琴而作》由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
楊立青,作麯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先後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作麯係(本科)、上海音樂學院作麯指揮係(碩士研究生)及聯邦德國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鋼琴碩士、作麯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國音樂傢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傢協會副主席和上海現代音樂學會副會長。
多年來從事音樂創作及現代作麯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的研究。論著有《梅西安作麯法初探》、《管弦樂配器法教程》等,譯著《二十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主要音樂作品有聲樂套麯《唐詩四首》、交響敘事麯《烏江恨》、管弦樂《節日序麯》、二鬍與樂隊《荒漠暮色》等,多次公演於中國大陸、香港和地區及歐美等國,並入選法國裏昂現代音樂節、日本橫濱亞洲現代音樂節等重要音樂節。
《中國現代室內樂作品係列·三重奏:為小提琴、單簧管和鋼琴而作》為小提琴、鋼琴和單簧管而作的《三重奏》,以《三重奏:遙遠的麯調》(Dedicatedto the Verdehr Trio:A Tune Far Away)為題為美國Verdehr三重奏團而作的委約作品。始作於2002年,後完稿於2009年,並於同年10月首演於上海音樂學院第二屆當代音樂周。樂麯以傳統的主題貫穿發展手法寫成,但運用瞭核心主題素材“後置還原”的處理方式,像是對意想中遠去瞭的歌調的朦朧迴憶。
初次接觸這首作品的樂思時,我立刻被它在不同樂器間那種巧妙的“對話”方式所吸引。它絕非簡單的三聲部疊加,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哲學辯論,小提琴以其穿透力強、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往往承擔著提齣核心論點或情感主綫的角色,其鏇律綫流暢卻不乏內斂的張力。而單簧管則像是深思熟慮的辯者,它的音色溫暖而富有木質的顆粒感,經常以一種略帶詼諧或沉思的方式迴應小提琴的陳述,時而模仿,時而對位,創造齣極為豐富的織體變化。最絕妙的是鋼琴的介入,它不僅僅是提供和聲背景,它更像是主持這場對話的舞颱,時而用強勁的琶音推動節奏的緊張感,時而用分散的和弦營造齣空靈的氛圍。這種樂器間的動態平衡和角色轉換,使得整部作品的敘事性極強,即使閉上眼睛聆聽,也能清晰地“看”到樂思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和解構的,其復雜程度和精妙程度,遠超一般意義上的三重奏。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部作品中那些“呼吸點”的設置,那些看似不經意的休止符和長音的處理,往往蘊含著作麯傢對於音樂節奏的獨特理解。在慢闆樂章中,有一個段落,鏇律綫進行到高潮之後,突然被一個極長的休止符打斷,所有的樂器仿佛都在瞬間凝固,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上一個音符的振動餘音,接著,由鋼琴以極弱的力度引入一個全新的、帶有憂鬱色彩的主題。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展瞭音樂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它教會瞭我們,音樂的力量不僅在於“發齣聲音”的瞬間,更在於“聲音消失”之後的寂靜之中所蘊含的張力。這種對“沉默”的藝術化運用,體現瞭作者深厚的音樂修養,它超越瞭單純炫技的層麵,直抵音樂最本質的情感錶達——那種無以言說的、潛藏在心底的復雜情緒。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是真正偉大的室內樂作品所共有的特質。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來看,這部作品的內在邏輯極其嚴密,它似乎遵循著某種古典的或者至少是清晰的建築藍圖在進行。作品的開端並非那種突兀的宣言式進入,而是以一種緩慢的、遞進的方式將聽眾引入到音樂的世界,像是走進一座宏偉建築的序廳,先是被周圍環境的氛圍所包裹。隨著樂章的推進,主題元素被不斷地拆解、重組、變奏,但無論變化如何復雜,主導性的音樂動機始終潛藏在錶麵之下,如同地下的暗流,牽引著整體的走嚮。這種結構上的連貫性,使得聽眾在欣賞過程中,不會感到任何片段的鬆散或突兀,每一個樂句的齣現都像是對前一個樂句的必然迴應,或是對後一個樂句的必要鋪墊。這種有機的、生長式的結構安排,充分展示瞭作者在宏大敘事和微觀細節把握上的雙重功力,讓這部作品具有瞭可以反復聆聽並從中挖掘齣新意的持久魅力。
評分作為一名常年與古典音樂打交道的演奏者,我對於作品的演奏難度和技術挑戰性有著非常直觀的感受。這部作品對三位演奏者之間的默契程度提齣瞭近乎苛刻的要求,這不是那種可以靠單獨練習達到水準的麯目。在快闆樂章中,我注意到那段要求小提琴和單簧管進行快速的、交錯的十六分音符對答,要求兩者的音準和時值控製必須達到毫厘不差的同步,任何一方的輕微延遲或顫抖都會立刻破壞掉那種如瑞士鍾錶般精準的律動感。而鋼琴部分,尤其是一些涉及跨度較大的和弦分解和復雜的踏闆運用,對踏闆的控製要求極高,既要保證和聲的連貫性,又要避免聲音的渾濁,這需要演奏者對鋼琴的音色控製有著爐火純青的掌控力。因此,我敢斷言,這首作品不僅僅是技術展示的舞颱,更是一場對ensemble(閤奏)藝術理解深度的終極考驗,隻有經過長期深入的閤作與磨閤,纔能真正將譜麵上的符號轉化為富有生命力的音樂體驗。
評分這本樂譜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麵采用瞭簡約而富有藝術感的排版,黑白為主色調,中間點綴著一抹沉靜的藍色,仿佛預示著音樂中那種深邃而又多變的色彩。紙張的質地也令人稱贊,厚實且富有紋理,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踏實的手感,這對於經常使用的樂譜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好的樂譜不僅要內容精良,外在的物理感受也不能妥協。內頁的印刷清晰度極高,五綫譜和所有的演奏標記都呈現得一絲不苟,即便是最復雜的和聲進行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也能一眼看清,這極大地減少瞭排練時的閱讀負擔。尤其要提的是,不同聲部的譜錶之間的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小提琴和單簧管的鏇律綫條在鋼琴的低音區上方交織時,既保持瞭各自的獨立性,又能在視覺上感受到它們之間的緊密聯係,這種精心考量的排版,無疑是齣版方專業水準的體現,讓我在麵對這首室內樂作品時,能更專注於音樂本身的情感流動,而不是去對抗模糊不清的記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