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江蘇地域音樂文化 |
| 叢書名: | 西南大學音樂學新視野叢書 |
| 作者/主編: | 蒲亨強,鄭茂平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67501 |
| 齣版年份: | 2014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276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5元 |
| 實際重量: | 0.44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蒲亨強,重慶人,西南大學宗教音樂研究所所長,教授,民族音樂、宗教音樂方嚮博士生導師。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傢、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傢,全國百篇博士論文評審專傢。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研究,已齣版專著10部,閤著3部,發錶論文120餘篇。已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項。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與西南大學人文社科重大培育項目各1項。曾獲省部級奬多項。
《江蘇地域音樂文化》由導論和4個篇章共5部分構成。其中導論主要概述瞭江蘇民間音樂遺産的概況、研究的現狀及問題、區域研究依據與意義;4個篇章分彆講述瞭蘇南代錶樂種及其音樂特色、蘇北區域音樂、蘇中代錶樂種及其音樂特色、各區域音樂的審美特色。該書在編寫行文與之匹配的譜例上有意識地選用一些經典傳唱之作,書後並附錄相關圖片。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引用的史料和田野調查的細緻程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蒲亨強教授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甚至幾近失傳的民間音樂形態。我特彆欣賞他對“雅”與“俗”之間張力的探討。在傳統文化中,常常存在著文人音樂對民間音樂的某種遮蔽或壓抑,但這本書卻將兩者並置,平等地審視它們各自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功能。比如,書中對南音在特定宗族社群中的儀式性作用的描述,那種穿越時空的儀式感和情感連接,通過文字的力量都得到瞭充分的再現。這種對音樂“在場性”的重視,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次富有張力的文化追溯,仿佛手裏拿著一張珍貴的樂譜,正試圖辨認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符號,試圖重現它們曾經的輝煌聲響。
評分坦白講,初讀時,我擔心這會是一本沉悶的區域誌式著作,充斥著大量缺乏活力的描述性文字。然而,這本書的敘事脈絡卻齣奇地流暢。作者巧妙地在宏大的曆史背景梳理和微觀的音樂細節還原之間進行瞭切換。他沒有讓讀者迷失在浩如煙海的文化信息中,而是通過聚焦於幾個標誌性的音樂事件或代錶人物,成功地串聯起瞭整個江蘇音樂文化的發展綫索。這使得讀者即便不是音樂專業人士,也能跟隨作者的思路,清晰地把握住各個曆史階段音樂的演變軌跡。這種兼顧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寫作手法,實屬不易,也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專業圈層的價值。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戲麯中的闆式結構和腔調變化抱有濃厚興趣,而這本書恰好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具深度的剖析。它不僅描述瞭不同聲腔的音高和節奏特點,更關鍵的是,它將這些音樂元素與具體的錶演程式、角色身份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閱讀時,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舞颱上的經典場景:水袖的起落、眼神的交流,以及音樂如何精準地烘托人物內心的波瀾。這種跨媒介的解讀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音樂結構分析變得生動起來。特彆是書中對一些瀕危劇種的搶救性記錄和分析,體現瞭作者強烈的文化責任感,讓人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也為保護這些文化瑰寶所付齣的努力深感敬佩。
評分讀完這本《江蘇地域音樂文化》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蒲亨強在梳理和呈現江蘇這片廣袤土地上音樂遺産方麵的獨到眼光和紮實功底。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羅列瞭各種麯調和樂器,而是深入到地域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尋音樂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背景、社會結構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生長、演變並最終定型的。比如,他對蘇南絲竹和淮揚戲麯的比較分析,就極其精妙地揭示瞭江南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對音樂精細化、婉約化的影響,那種步步為營、講究韻味的錶達方式,簡直讓人仿佛置身於小橋流水的畫境之中。與之相對,書中對徐州鑼鼓樂那種粗獷、熱烈的描摹,又讓我看到瞭淮北地區人民在生産勞動中蘊含的蓬勃生命力。作者沒有陷入簡單的“分類學”陷阱,而是將音樂視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載體,探討瞭其在現代社會中麵臨的傳承睏境與創新機遇,這一點尤其令我深思,這遠超齣瞭我對於一本“地域文化”書籍的預期。
評分從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內斂而沉穩的,但其間蘊含的學識熱度卻是相當高的。它不是那種試圖用花哨的語言來吸引眼球的暢銷書,而是那種需要你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品味的學術著作。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其理論框架的構建。它沒有完全依附於西方音樂學的既有模型,而是嘗試發展齣更貼閤中國地域文化特性的分析工具。例如,在分析音樂變異時,作者引入瞭“地域性規訓”的概念,這為理解為何相隔不遠的兩個地區,其音樂風格卻會産生顯著分野提供瞭新的解釋維度。這種自洽的理論體係,讓這本書的論述擁有瞭強大的說服力,也為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思想起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