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族体育跨文化融合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陈青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051100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在与它们所融入的文化深入地碰撞、交流、融合之后必然相互地影响,相互地着色,同时还由于长时间地脱离了原质交化而产生不同程度地褪色,与交融文化彼此问都会产生与原有的、固存的文化不一致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变异,这样文化才会不断地发展,社会才会不断地前进。
序
章 民族体育概述
节 民族体育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体育的界定
第三节 民族体育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族体育历时性研究
节 本土文化对民族体育的积淀作用力
第二节 异质文化对民族体育的辐射作用力
第三章 民族体育共时性研究
节 近现代,民族体育在东方文化间的文化互动
第二节 近现代,民族体育在中西交流时的文化互动
第四章 民族体育文化共性特征研究
节 中华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特殊性
第二节 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第五章 民族体育社会地位研究
节 中华民族体育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民族体育在体育文化全球化中的社会地位
第六章 民族体育文化力研究
节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力
第二节 体育文化力
第三节 竞技艺术、休闲体育、人性体育
后记
陈青1963年1月出生,浙江人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曾为“甘肃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队运动员,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致力于体育社会学和民族体育文化研究。1993年以来,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坦白讲,非常“传统”。字体选择上,似乎更偏向于严谨的教科书风格,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严肃性,但也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门槛,让人在深入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有趣冲突和调适的精彩论述,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在同一个赛场上,如何处理彼此的文化差异,或者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在被引入新环境后,其核心精神如何被微妙地扭曲或升华。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这类主题时最期待看到的“烟火气”。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框架梳理,对于细节的探讨有些过于抽象了。我更欣赏那些能够将复杂的学术概念,通过生动的例子串联起来的文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和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无可指摘,但对我这个更看重阅读体验的普通读者来说,缺乏一点能够抓住人心的“钩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停下来,需要反复咀嚼那些抽象的定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是带着一个非常具体的期待:了解一些非主流的、鲜为人知的民族体育项目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我设想的是,作者会带我们深入到那些偏远地区,记录下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背后的文化密码,并探讨它们如何与主流体育产业产生交集。比如,某个南美雨林部落的祭祀性摔跤,是如何被少数人类学家记录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受关注的表演艺术的?这种从“土”到“洋”的转变过程,必然充满了权力的博弈和身份的重塑,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侧面。然而,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像是从一个高空俯瞰全局的学者视角,更多地是在构建一个分析的理论模型,而不是细致入微地描摹那些具体的文化景观。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绘制指南,而非一次身临其境的探险日志,这使得阅读过程虽然知识量不小,但在情感上的共鸣度却相对较低,少了几分探寻未知的激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带着一种低调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厚重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不过,说实话,当我翻开内页,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引文时,我的内心是有点打鼓的。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让我放松下来,在闲暇时光里了解一些新鲜事物的读物,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活动如何相互影响、碰撞出火花的生动故事。比如,我很想知道,那些遥远的部落传统体育是如何被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所吸收和改造的,或者,某种古老的仪式性体育活动在跨越国界后,是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的。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案例完美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那种文化交融的脉搏。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建构,对于个体经验和具体场景的描绘相对较少,这让我这个偏爱故事性的读者感到有些失落。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人”的故事,而不是纯粹的概念的堆砌。
评分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显然是面向研究者和专业人士的,句式结构复杂,论证严密,几乎没有使用任何俚语或通俗的表达方式。这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读者来说或许是优点,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在阅读中寻找一些启发和灵感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稍显晦涩。我非常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不同体育哲学观的对比分析,比如,东方体育中强调的“气”与“道”,与西方体育中追求的“极限”与“胜利”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哲学层面的碰撞,往往是文化交融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制度和结构层面的分析,对于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核的挖掘,略显保守和谨慎。它提供了一份坚实的理论骨架,但缺少了那些能让骨架焕发生机的血肉和灵魂,让整体的阅读体验偏向于智力上的理解,而非情感上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可见,显示出作者在逻辑梳理上的严谨。每一章的标题都充满了学术术语,这无疑向专业人士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这是一本严肃的作品。我原本期待的是,在探讨“跨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时,能读到一些关于体育在不同社会结构中扮演的实际角色,比如它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来化解国际间的潜在矛盾,或者,在商业赞助和媒体传播的推动下,传统体育的内核是如何被“异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关于“边界”的探讨——哪些元素是不可让渡的文化核心,哪些部分又是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必须做出的妥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搭建了一个稳固的理论框架,但在这个框架内,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关于“妥协与坚守”的生动故事却显得有些稀疏,让人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在看世界,缺少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