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女子抓举技术的测试与研究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王向东 等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09463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女子抓举技术的测试与研究》章主要介绍了举重项目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举重科研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举重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完成抓举和挺举需要哪些肌群参与,举重技术的力学知识及在举重过程中肌肉的工作原理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举重科研常用的研究手段,包括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和多种手段同步测试与研究。本章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对举重科研人员有帮助外,对其他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对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研究成果,包括运动学、杠铃参数和肌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对不同水平的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揭示了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征。第八章对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举重运动图像自动识别系统的方法、理论及实现的过程进行了阐述。
王向东,1973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博士,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副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首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山西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专业硕士导师。1999年6月分配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过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和摔跤等项目的课题研究。此外,作为耐克国际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完成了多项耐克公司的运动鞋研究项目,同时还为国内多家运动鞋企业和童鞋企业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作者在体育科学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5篇,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国内会议发表论文13篇,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篇。参与撰写了《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和《我国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与建立》2部专著,作为主编撰写了《青年人六大关节肌力研究》。工作至今,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科技服务与科研攻关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徐文泉,男,1969年1月生于北京市怀柔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举重一级裁判员。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理事。1991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199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1990年打破亚洲纪录,曾任国家队和北京队教练,培养亚洲冠军3名,在体育研究工作中,主持部委级课题4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8次,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独立享有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刘梦飞,男,1974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于1991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199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1998年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工作,工作期间发表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体育教学、运动心理、运动训练、体育法学。申请并获批一项,参与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本人主要从事方向为技术分析及体能训练和体育法学的学习与研究。曾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科技服务与科研攻关三等奖。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女子抓举。在此之前,我可能仅仅停留在“把重量举起来”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细微的技术动作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和精密的训练科学。书中对于“测试”这个环节的详尽描述,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无论是对运动员进行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多方面的生理指标测试,还是利用高速摄像机、力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对抓举动作进行捕捉和分析,都展现了作者团队扎实的专业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技术盲点和潜在风险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凭经验或感觉,而是基于客观的测量和量化,这对于运动员和教练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指导。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自身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持续的优化,而这种理解和优化,正是通过科学的测试与研究来实现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有点“硬核”,但实际阅读下来,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易于理解。作者并没有堆砌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图解和案例,详细阐述了女子抓举技术中的关键要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技术错误原因的剖析,以及针对这些错误提出的纠正方法。比如,对于“启动过快导致重心前移”这个问题,书中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还提供了具体的练习方法来改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心理因素对抓举技术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我一直认为举重更多的是纯粹的身体对抗。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部深入剖析女性举重运动内在规律的探索报告,它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继续训练下去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的帮助,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评估和改进我的抓举技术。以往我可能只是跟着感觉走,或者模仿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动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有效的进步需要有目标、有方法。书中关于“研究”的部分,让我了解到一些前沿的运动科学理念,比如如何通过分析肌肉激活模式来优化发力顺序,以及如何利用周期性训练来避免平台期。最令我兴奋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测试工具和评估标准,我甚至可以在日常训练中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来检验我的技术掌握程度。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赋能,让我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训练过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女子抓举并非只能依赖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打磨和精进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得一些关于女性力量训练,特别是针对举重项目的实用性建议。作为一个对举重运动充满热情但又有些困惑的爱好者,我常常在网上看到各种训练方法,但缺乏系统的、有科学依据的指导。这本书的名字《女子抓举技术的测试与研究》听起来就非常专业,我猜想它应该会深入剖析抓举动作的各个环节,比如启动、牵引、下蹲、起身和锁定等,并针对女性的身体特点,解释如何优化每个阶段的发力模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的建议,因为女性运动员在某些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此外,书中是否会提供不同类型抓举技术(例如:高翻、低翻)的对比分析,并解释其在女性训练中的适用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测试方法,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技术薄弱环节,并且能够根据研究结果,为我量身定制更有效的训练计划。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用科学的语言为我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它听起来像是一本专门探讨女性在举重运动中技术细节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体育科学领域的精细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针对不同性别生理特征和训练需求的差异性分析。女子的抓举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我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女性在力量发展、柔韧性、协调性以及爆发力等方面与男性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技术训练方法和改进建议充满了期待。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女性肩部、髋部、核心肌群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抓举动作的效率和安全性?是否会引入最新的影像学技术或生物力学分析软件来量化和评估技术动作?另外,对于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训练水平下的技术发展轨迹,书中是否会有详尽的案例分析或数据统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见解,帮助女性举重运动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突破瓶颈,实现更好的运动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