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导论(第2版)
定价:24.90元
售价:17.4元,便宜7.5元,折扣69
作者:卢元镇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040339215
字数:
页码:27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导论(第2版)》是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作者从增强人民体质,增进社会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个角度,对社会体育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体育概述,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社会体育参与,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内容与方法,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指导,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和社会体育机构等。
《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导论(第2版)》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2011年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其他专业选修课教材以及社会体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绪论
章 社会体育概述
节 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第二节 社会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节 社会体育与生产方式
第二节 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第三节 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第四节 社会体育与社会文化
第三章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节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社会体育的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 社会体育参与
节 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体育人口概述
第四节 非体育人口
第五章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
第二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观因素
第三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微观因素
第六章 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节 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
第二节 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
第三节 社会体育活动的练习方法
第四节 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方法
第七章 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指导
节 社会体育的人群分类
第二节 社会体育的社会组织分类
第八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节 社会体育人员管理
第二节 社会体育财务管理
第三节 社会体育物质管理
第四节 社会体育信息管理
第五节 社会体育社会问题处理
第九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
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法律方法
第二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经济方法
第三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计划方法
第四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行政方法
第五节 社会体育的社团管理
第六节 社会体育的标准化管理
第十章 社会体育机构
节 体育行政机构
第二节 社会体育社会团体
第三节 社会体育企业
附录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附录2 《全民健身条例》
附录3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附录4 《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
附录5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附录6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2011年版)》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有力,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少了一些学院派的矫饰气。它在讨论一些敏感议题时,例如体育中的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处理得十分到位,没有回避矛盾,但措辞极其审慎,既表达了批判的立场,又提供了扎实的社会学理论支撑来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复杂的社会肌理之中,指引我们看到那些被表象掩盖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书中对于校园体育中“唯金牌论”的批评,不仅指出了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更追溯了这种价值观在教育体制中的深层根源,这种溯源分析让人信服。全书充满了对体育精神回归本源的期盼,文笔间透露出深厚的教育情怀。
评分这本新近修订的教材,从宏观视角切入了体育的社会学维度,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传统体育教学的那些基础技能训练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体育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详尽分析了精英体育的商业化浪潮如何重塑了公众的体育认知,以及大众健身热潮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阶层差异。书中关于“身体文化”的章节尤其精彩,它用丰富的案例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如何定义“健康的身体”与“有价值的运动”。读完后,我对体育不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胜负输赢,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社会变迁和文化张力的一面镜子。作者在引用社会理论家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晦涩难懂,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社会学概念的读者也能快速领会其核心思想。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体育事业的理解边界。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那种“引导性”设计。它似乎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训练。每章的末尾设置的“思辨与讨论”部分,都非常精妙地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例如,书中关于“体育的民主化”的讨论,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市场化的趋势,而是要求读者权衡效率与公平。这种设置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互动性和应用价值。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体育形式,如电子竞技(Esports)的社会地位变迁的探讨,也显示出编者紧跟时代步伐的视野。他们没有将这些新兴事物视为边缘,而是运用既有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去分析其合法性、观众群体结构及潜在的社会影响,这为我们理解未来体育形态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工具。
评分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来阅读这本书,想看看它如何处理当代体育面临的伦理困境。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相当成熟和冷静。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构建了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分析框架。比如,在讨论兴奋剂问题时,书中平衡地呈现了科学进步、竞技公平、运动员健康以及商业赞助之间的复杂纠葛,让人深思。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体育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书中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成本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特别是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文化变迁的影响,提供了详实的论据。这种不偏不倚、注重实证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肃的社会观察报告,而非简单的理论教科书。对于那些希望从事体育管理或政策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逻辑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从对体育历史演变的宏观梳理,到对特定社会群体(如残疾人体育、女性体育)的微观案例分析,过渡自然流畅。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关于体育媒介传播的部分,它不仅仅关注了转播技术的发展,更深入探讨了镜头语言如何建构运动员的性别形象和民族身份。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读者对习以为常的体育现象产生全新的认知。比如,书中对体育迷文化的研究,将其视为一种现代的“部落主义”和身份构建仪式,这种解读视角非常新颖且具有启发性,让我对现场观赛的体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