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气象职工体育健身手册
定价:45.00元
作者:中国气象局医院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2951658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气象职工体育健身手册》包括:锻炼健身篇、身体健美篇、体疗篇、锻炼与营养篇等内容。
目录
序言
锻炼健身篇
1.身体锻炼的三十五条好处
2.我国历史上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身体锻炼及其内容有哪些?
3.运动强度、脉搏和呼吸节奏
4.您想知道自己的理想体重吗?
5.体型分哪几种
6.运动时的自我监督
7.体育锻炼对心脏有什么好处?
8.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吗?
9.进行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体温、肺活量、体重会产生哪些变化?
10.进行剧烈运动时为什么有时肚子疼?
11.进行体育锻炼时产生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
12.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有时会肌肉抽筋是怎么回事?
13.热天运动时出汗多对身体有没有害处?
14.闷热季节怎样预防汗斑?
15.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是否适宜长跑?
16.经常失眠,坚持晨跑好不好?
17.上早班如何安排长跑时间?
18.睡前怎样锻炼有助于入睡?
19.怎样处理好晨跑与早饭的关系?
20.饭后多长时间适宜运动?
21.饭后剧烈运动会得阑尾炎吗?
22.饭后何时散步有利于?
23.空腹长跑好不好?
24.为什么酒后不宜运动?
25.四阶段的健身跑
……
身体健美篇
体疗篇
锻炼与营养篇
身体形态篇
人体肌肉基本结构及功能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新近出版的《气象职工体育健身手册》,坦率地说,对我这个非气象行业人士来说,提供的内容实在有些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针对特定职业人群,侧重于如何在特定工作环境下(比如长期值班、高强度数据分析后)进行简单拉伸或放松的实用指南。然而,它更像是一本宏大的、全方位的健康生活规划书,只不过它的引言部分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气象工作的特殊性。例如,书中详尽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压变化和湿度调整有氧运动的强度,这在普通的健身指南中是极其罕见的。它不厌其烦地讲解了心肺功能训练与应对突发天气事件时精神紧张度的关系,这种跨界的联系分析,虽然逻辑上似乎有些牵强,却充满了理论探索的意味。书中对营养学的阐述也颇为深入,特别是关于高海拔或低温环境下身体对宏量营养素需求的微调建议,展现了编著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尽管我可能永远不会在高原气象站工作。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其中关于“运动生物钟与天气节律的同步性”的探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作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即便我只是在城市中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本“小册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融合了应用生理学、环境医学和职业健康的综合性读物,尽管它的目标读者群体似乎相当窄。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或者说困惑)的是其对运动损伤预防的分析角度。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生物力学分析,而是引入了大量的统计学模型来预测潜在的职业病风险。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列举了过去三十年中,不同气象站点的工伤案例,并将其与当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进行交叉分析,试图找出物理疲劳与环境应激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这种数据驱动的预防医学视角,非常具有说服力,但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大量的图表和脚注。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非线性疲劳累积模型”的解释,这远超我日常阅读的范围。它让我意识到,对于特定职业群体而言,健身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它不像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警示录,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包装了一个关乎职业生涯长度的严肃议题。这种深度挖掘特定行业痛点的做法,体现了编纂者对目标读者的深刻洞察,即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动作,更是基于事实的生存策略。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但这恰恰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它似乎并未将“如何快速减脂”或“如何练出马甲线”作为核心目标。相反,它花了大篇幅去讨论如何通过特定呼吸频率来优化肺泡的氧气交换效率,特别是针对那些需要长时间待在密闭、恒温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书中给出的训练方案,其节奏感非常缓慢,强调的是耐力与环境适应性,而非爆发力。例如,它建议进行一种被称为“等压拉伸”的练习,要求动作幅度极小,持续时间极长,旨在模拟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支撑状态。这种训练模式,对于追求短时高效的现代健身爱好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如果从气象工作的本质——长期、精确、不间断的监测——来理解,这种缓慢且稳定的训练哲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的操作手册,而“健身”只是达成这个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手段。这种间接的、目标导向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摆脱了大众健身书的窠臼,充满了严肃的学术气息。
评分拿到这本《气象职工体育健身手册》时,我首先被其排版设计和插图风格所吸引。它的视觉语言非常鲜明,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偏向工程图纸的蓝白配色,大量的流程图和人体结构分解图,让人联想到老式的气象观测记录本,具有一种独特的年代感和专业气息。翻开内页,我发现它对“放松”环节的描述达到了近乎哲学的深度。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瑜伽动作,而是详细解析了冥想对前庭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将其与长时间凝视雷达屏幕可能导致的视觉疲劳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深入到神经层面的探讨,使得健身不再是单纯的肌肉锻炼,而上升到了维护高精度感官系统的层面。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静默期的身体调适”,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健身书籍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它强调了在等待天气系统移动时的精神内耗管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这些理论映射到我自己的高压工作场景中,虽然工作性质迥异,但那种对“稳定与专注”的追求是共通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健身哲学,而非简单的“快爆发”的训练方案,它要求读者不仅动起来,更要用心去理解身体和环境的互动。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气象职工体育健身手册》是一部充满“内行话语境”的作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专业化定制,以至于很多内容对我这个局外人来说,像是阅读一本高阶的专业期刊的附录。例如,书中关于“低频振动对内耳平衡功能的影响与应对”的讨论,配上了复杂的信号处理图示,这显然不是普通读者能轻易消化的。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克制,几乎看不到任何鼓动性的口号。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你的工作对你的身体提出了独特且严苛的要求,你需要用同样严苛的、量化的方式来应对。书中对“工具的使用”也着墨颇多,不仅仅是跑鞋和哑铃,还包括了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在健身评估中的辅助应用,这让我对“专业”二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与其说它是一本健身手册,不如说它是一份针对特定工作环境的“人类机能优化方案”,其详尽程度和专业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对气象工作者的幕后付出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