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

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汉良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养生
  • 健康
  • 传统文化
  • 药物学
  • 科普
  • 家庭医学
  • 药理
  • 自然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0892
商品编码:297311952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走近中医中药——琐琐药话

定价:20.00元

作者:董汉良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8250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老中医董汉良编著,以信笔漫记形式,分为中药薪传、医海拾贝、趣闻珍闻、释疑解难、百草献技、方药心司、师生切磋7个部分,130篇小短文,介绍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实践和体会。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可读性,适合中医师临床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中药薪传
 (一)浅谈中药的概念
 (二)漫谈古代药物效用的发现与探求
 (三)略述中药功效的变移
 (四)浅谈产生中药正负功效诸因素
 (五)谈中药柜的陈布式
 (六)简述中药房斗谱的设计法
 (七)漫谈内服汤剂中饮片的特殊炮制
 (八)略谈内服中成药在汤剂中的应用
 (九)略说食补与药补
 (十)浅述虫类药的扶正作用
 (十一)吴鞠通论伪药
 (十二)药店的命名
 (十三)“屡用达药”小议
 (十四)用药谚语选录
 (十五)医者顾市
 (十六)引药自救
二、医海拾贝
 (一)仲景黄连阿胶汤药法小议
 (二)巴豆用冷粥止泻有伟效
 (三)西瓜能作汗
 (四)《傅青主女科》中关于荆芥的运用
 (五)桑叶疗崩漏溯源
 (六)略述张锡纯配伍应用龙骨牡蛎的经验
 (七)介绍谷振声用枳实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经验
 (八)古今竹叶谈
 (九)韭菜子止顽固性呃逆
 (十)石菖蒲治鹅口疮
 (十一)芫花甘草疗冻疮
 (十二)八角金盘治尿石病之效验
 (十三)小牛脚底皮之效用
 (十四)桃花的奇效
 (十五)感冒良方“神仙粥”
 (十六)何首乌与七宝美髯丹
三、趣闻珍闻
 (一)草席代麻黄
 (二)戴表过敏谈药效
 (三)单服夏枯草能过敏
 (四)服草鱼胆中毒实例
 (五)万年青莫作婴儿“开口药”
 (六)与石膏
 (七)半夏与雉毒
 (八)苦参损腰与药物牙膏
 (九)从西岳莲花峰神传齿药方谈药物牙膏
 (十)兔脑丸与脑垂体后叶素
 (十一)双氢克尿塞能止泻之理
 (十二)“猪大肠可作药用”的医理考证
 ……
四、释颖解难
五、百草献技
六、方药心悟
七、师生切磋

作者介绍


董汉良,1943年生,浙江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62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实践40余年以来,先后出版《中医诊断入门》、《中医正骨人门》、《中药调剂入门》、《新编中医方剂记忆法》等中医药专著18部,参编百万字巨著5部。对咳喘病、男科

文摘


序言



《草木间的智慧:探寻中医药的生命密码》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精湛的实践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本书《草木间的智慧:探寻中医药的生命密码》便是一次深入探寻中医药世界,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命密码的旅程。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药典,也非一本晦涩的理论著作。相反,它以一种更加亲切、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医药那充满魅力的殿堂。我们将从最基础的“为什么”开始,追溯中医药的源头,了解它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医学体系。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塑造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人物和历史事件,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探索精神。 一、 追溯本源:中医药思想的滥觞与奠基 要理解中医药,首先要理解它所根植的哲学土壤。本书将深入剖析“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阐释它们在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作用。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相生相克,如何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如何启示我们,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中医药思想的精髓。 我们也将回溯《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诞生,理解这些奠基之作是如何确立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等。这些历经千年考验的智慧结晶,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是理解一切中医药知识的钥匙。 二、 草木精灵:寻访药材的生命故事 中医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药食同源”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中医药实践始终的理念。本书将重点介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名字、性味归经,更在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故事。 我们将走进药材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是如何汲取天地精华,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海拔下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例如,为何人参生长在寒冷的东北,却能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为何枸杞子常被用于滋补肝肾,它的生长习性又有着怎样的奥秘?我们将通过对这些药材生长环境、采收时节、炮制工艺的细致描写,展现古人如何敏锐地观察自然,如何通过实践不断发现和总结药材的功效。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又不甚了解的药材。比如,当我们谈论“当归”,我们会想到它的补血活血功效,但你知道“当归”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什么含义吗?它在古代是如何被发现和应用的?当我们说起“生姜”,我们会想到它的温中散寒,但生姜在中国的饮食和医药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还会探讨一些药材在不同炮制方法下的功效差异,例如,生晒的黄芪和炙黄芪,它们的侧重点为何不同?这些细致的解读,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每一种药材的独特价值。 三、 辨证施治:窥探诊断的智慧与艺术 中医药的诊断与治疗,是其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重要特征。本书将详细介绍“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我们不仅仅是罗列这些方法,而是深入探讨它们背后的逻辑和艺术。 “望”不仅包括观察面色、舌苔,还包括观察病人的神态、体态,甚至眼神。这些细微之处,如何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虚实寒热?“闻”包括听声音、闻气味,这些声音的粗细、高低,气味的浓淡、性质,又蕴含着怎样的信息?“问”涉及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抽丝剥茧,找出病根?“切”包括寸口脉诊,这门古老而精深的技艺,如何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感知身体的节律?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展示医者如何将这四种方法融会贯通,进行“辨证施治”。我们将看到,同样的症状,在中医看来可能指向不同的病因,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反之,不同的症状,也可能指向同一个病机,从而需要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法。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正是中医药辨证施治智慧的体现。我们将揭示,在中医的视角下,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人体整体失衡的体现,而治疗的目标,正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 四、 治未病与养生:中医药的预防性智慧 中医药不仅擅长治疗疾病,更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医药的养生之道,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药的智慧来预防疾病,提升生命质量。 我们将介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季节养生原则,解释不同季节人体生理特点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来顺应自然,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将探讨“食疗”的科学性,揭示许多日常食物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的药用价值,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滋养身体。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解释它们如何通过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我们还将关注现代社会的一些健康问题,例如亚健康状态、失眠、焦虑等,从中医药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调理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找回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五、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在深入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书也将触及中医药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思考,如何在保留中医药精华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如何在日益西化的医疗环境中,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并从中受益? 本书将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中医药的智慧并非高不可攀,它就蕴含在我们身边的草木间,就体现在我们对身体的细微感知中。希望《草木间的智慧:探寻中医药的生命密码》能成为您走进中医药世界的一把钥匙,一盏明灯,让您在这段充满惊喜的旅程中,发现生命更深层的奥秘,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智慧的探索。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草木间的低语,倾听草木的生命故事,最终,在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份来自古老智慧的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是个挑战,但也正说明了其内容的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写一些复杂的中医理论时,并没有采取过度简化的处理,而是选择直面那些复杂性,并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去梳理和解释。这种“硬核”的写作态度,非常对我胃口。比如,在讨论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时,书中描绘的不是孤立器官的功能,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系统。当我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很多过去不解的身体反应,似乎都有了相应的解释框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思想导论的结合体,它不急于给出速成的秘诀,而是努力搭建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层结构,让读者能够真正“走进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看热闹。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强调,这一点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尤为重要。作者反复指出,即便药性相似的两味药,在面对两位不同体质的患者时,其应用也应有所侧重。这种对个体差异的细腻把握,贯穿了全书的论述。书中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万能方”,而是鼓励读者培养一种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参与一场长期的思辨训练,不断被提醒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观察、去分析、去体悟人与自然、人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我开什么药方,而在于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探究生命复杂性的种子,让我对生命体征的理解,有了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体现了一种克制的美学。它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彩色插图,而是选择了大量清晰、细致的黑白线描图谱,勾勒出药材的形态特征。这些图画不仅精准,而且带有传统手绘的韵味,与全书的基调非常协调。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某一味药材的介绍,绝非简单的“功效+主治”,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作者会花篇幅探讨某一味药材在不同炮制方法下药效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的。例如,生用与炮制后的差异,被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开始理解炮制工艺在中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中药学研究的严肃态度,也让我意识到,对待药物,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仿佛坐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身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陈年旧事和诊疗心得。他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堆砌生硬的术语和复杂的药理图谱,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角度。比如,描述某味药材的功效时,他会引用邻里间的趣闻轶事,或是某个古老医案中的经典场景,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药性间的微妙关系。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当然,这并不是说内容就流于表面,恰恰相反,在这些故事的表皮之下,蕴含的是对药性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一类药材(比如清热解毒类)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从主药到辅药,从单用效果到复方配伍,逻辑链条清晰流畅,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但正是这种质朴吸引了我。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中涉及的范围之广所震撼。它似乎不满足于简单介绍几味常见药材,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传统药方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作者对“气”与“血”在理解疾病和治疗中的作用的阐述,初看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书中穿插了不少历史典故,将药学知识与古代医家的智慧紧密结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特别是对于一些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时机的详细描述,让我这个对药材只有模糊概念的人,仿佛亲眼目睹了药农的辛勤劳作,感受到了“道地”二字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中医的兴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现代科学的理性审视,使得整本书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严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