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理化学
定价:45.00元
作者:崔黎丽,刘毅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0303221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三所军医大学及几所高等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药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九章,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大分子化合物,以及附录和参考文献。各章含内容提要、章节内容、思考题和习题。全书采用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所规定的符号。
本书力求编写成一本系统而又简明、通俗而又严谨的物理化学教材,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启发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本书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医学检验及预防医学等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或教师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建立和发展
0.3 物理化学的作用和意义
0.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章 热力学定律
1.1 热力学概论
1.1.1 热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1.2 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1.2.1 系统与环境
1.2.2 系统的性质
1.2.3 热力学平衡态
1.2.4 状态和状态函数
1.2.5 过程和途径
1.2.6 热和功
1.3 热力学定律
1.3.1 热力学能
1.3.2 热力学定律
1.4 可逆过程
1.5 焓和热容
1.5.1 等容热
1.5.2 等压热和焓
1.5.3 热容
1.6 热力学定律在系统状态变化中的应用
1.6.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1.6.2 理想气体的Cp,m与CV,m的关系
1.6.3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1.6.4 相变化过程
1.7 热力学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7.1 反应进度
1.7.2 等压热效应Qp与等容热效应QV
1.7.3 热效应的测量
1.7.4 热化学方程式
1.7.5 赫斯定律
1.8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1.8.1 生成焓
1.8.2 燃烧焓
1.8.3 溶解热和稀释热
1.8.4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第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2.1.1 自发过程及特征
2.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2.2 熵函数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达
2.2.1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2.2.2 熵的引出
2.2.3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2.2.4 熵增原理
2.2.5 熵的物理意义
2.3 熵变的计算
2.3.1 简单状态变化过程的熵变
2.3.2 相变过程的熵变计算
2.4 热力学第三定律
2.4.1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各种表述
2.4.2 规定熵的计算
2.4.3 化学反应的熵变
2.5 亥姆霍兹能和吉布斯能
2.5.1 亥姆霍兹能
2.5.2 吉布斯能
2.5.3 亥姆霍兹能和吉布斯能与功的关系
2.5.4 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2.6 ΔG的计算
2.6.1 等温过程的ΔG
2.6.2 相变过程的ΔG
2.6.3 化学变化的ΔrG
2.6.4 吉布斯能随温度的变化
2.6.5 吉布斯能随压力的变化
2.7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2.7.1 基本公式
2.7.2 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
2.8 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2.8.1 偏摩尔量
2.8.2 化学势
2.9 非平衡态热力学简介
2.9.1 热力学从平衡态向非平衡态的发展
2.9.2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
第3章 化学平衡
3.1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
3.1.1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
3.1.2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分析
3.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2.1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
3.2.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3 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
3.3.1 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
3.3.2 平衡常数的测定
3.3.3 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3.4 平衡常数的热力学计算
3.4.1 由标准生成吉布斯能变化计算平衡常数
3.4.2 由热力学函数ΔrH*m、ΔrS*m计算平衡常数
3.4.3 由已知反应的ΔrG*m计算未知反应的平衡常数
3.5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6 其他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6.1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6.2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6.3 物料比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7 反应的耦合
3.7.1 反应耦合原理
3.7.2 生化反应的耦合
第4章 相平衡
4.1 相律
4.1.1 基本概念
4.1.2 相律
4.2 单组分系统
4.2.1 水的相图
4.2.2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
4.3 二组分双液系统
4.3.1 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统
4.3.2 杠杆规则
4.3.3 非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统
4.3.4 蒸馏与精馏
4.3.5 部分互溶双液系统
4.3.6 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水蒸气蒸馏
4.4 二组分固-液平衡系统
4.4.1 具有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系统
4.4.2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固-液系统
4.4.3 生成固溶体的固-液系统
4.5 三组分系统
4.5.1 三组分系统组成表示方法
4.5.2 三组分水盐系统
4.5.3 部分互溶的三液系统
第5章 电化学
5.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5.1.1 基本概念
5.1.2 法拉第电解定律
5.1.3 离子的电迁移
5.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5.2.1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5.2.2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5.2.3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5.2.4 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5.3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系数
5.3.1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5.3.2 离子强度
5.3.3 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
5.4 可逆电池
5.4.1 可逆电池的条件
5.4.2 可逆电极的种类
5.4.3 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5.4.4 电池的书写方式
5.5 可逆电池热力学
5.5.1 电池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
5.5.2 标准电池电动势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5.5.3 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5.6 电极电势
5.6.1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5.6.2 电极电势的确定
5.6.3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5.6.4 生化系统的标准电极电势
5.7 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5.7.1 难溶盐溶度积的计算
5.7.2 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计算
5.7.3 溶液pH的测定
5.7.4 电势滴定
5.8 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
5.8.1 分解电压
5.8.2 电极的极化
5.9 生物电化学
5.9.1 细胞膜和膜电势
5.9.2 生物分子的电化学研究
5.9.3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第6章 化学动力学
6.1 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6.1.1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6.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6.1.3 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
6.1.4 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
6.2 简单级数的反应
6.2.1 一级反应
6.2.2 二级反应
6.2.3 零级反应
6.3 反应级数的测定
6.3.1 积分法
6.3.2 微分法
6.3.3 半衰期法
6.3.4 孤立法
6.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4.1 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
6.4.2 活化能和活化分子
6.5 典型的复杂反应
6.5.1 对峙反应
6.5.2 平行反应
6.5.3 连续反应
6.5.4 链反应
6.5.5 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
6.6 光化反应
6.6.1 光化反应的特点
6.6.2 光化学基本定律
6.6.3 量子效率
6.7 溶液中的反应
6.7.1 笼效应
6.7.2 溶剂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8 催化反应
6.8.1 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6.8.2 酸碱催化反应
6.8.3 酶催化反应
6.9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6.9.1 碰撞理论
6.9.2 过渡态理论
第7章 表面现象
7.1 表面吉布斯能与表面张力
7.1.1 表面积
7.1.2 表面吉布斯能
7.1.3 表面张力
7.1.4 表面的热力学关系式
7.1.5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7.2 弯曲液面的特性
7.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7.2.2 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
7.2.3 亚稳态和新相生成
7.3 溶液的表面吸附
7.3.1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表面吸附
7.3.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7.4 表面膜
7.4.1 液体的铺展
7.4.2 不溶性表面膜
7.4.3 表面压及测定
7.4.4 不溶性表面膜的一些应用
7.4.5 生物膜
7.5 表面活性剂
7.5.1 表面活性剂分类
7.5.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其在溶液表面的定向排列
7.5.3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7.5.4 胶束
7.5.5 表面活性剂的几种重要作用
7.6 固体表面的润湿
7.6.1 固体的润湿
7.6.2 接触角
7.7 固体表面吸附
7.7.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7.7.2 吸附等温线
7.7.3 几个重要的吸附等温式
7.7.4 固体自溶液中吸附
7.7.5 几种重要的固体吸附剂
7.8 微粉学基础知识
7.8.1 粒子的大小与形状
7.8.2 微粉的物态特征
7.8.3 粉体的流动性
7.8.4 微粉的吸湿性和润湿性
第8章 胶体分散系
8.1 分散系概述
8.1.1 分散系的分类
8.1.2 溶胶的分类
8.1.3 溶胶的基本特性
8.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8.2.1 胶体的制备
8.2.2 溶胶的净化
8.2.3 纳米粒子
8.3 溶胶的动力性质
8.3.1 布朗运动
8.3.2 扩散与渗透
8.3.3 沉降与沉降平衡
8.4 溶胶的光学性质
8.4.1 溶胶的光散射现象
8.4.2 瑞利公式
8.4.3 溶胶的颜色
8.4.4 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测定
8.5 溶胶的电学性质
8.5.1 电动现象
8.5.2 胶粒表面带电的原因
8.5.3 双电层理论与电动电势
8.5.4 胶团结构
8.6 溶胶的稳定性
8.6.1 溶胶的稳定性
8.6.2 溶胶的聚沉及影响因素
8.7 乳状液和泡沫
8.7.1 乳状液
8.7.2 微乳状液
8.7.3 泡沫
第9章 大分子化合物
9.1 大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9.1.1 大分子的结构
9.1.2 大分子链的构象和柔顺性
9.1.3 影响大分子柔顺性的因素
9.2 大分子的平均摩尔质量
9.3 大分子化合物的溶解
9.3.1 大分子的溶解特征
9.3.2 溶剂的选择
9.3.3 大分子溶液的性质
9.4 大分子溶液的流变性
9.4.1 流体的黏度
9.4.2 高分子溶液的黏度
9.4.3 流变曲线与流型
9.5 大分子电解质溶液
9.5.1 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特性
9.5.2 唐南平衡和渗透压
9.6 凝胶
9.6.1 凝胶的形成和分类
9.6.2 凝胶的结构和性质
9.7 大分子化合物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9.7.1 具有药理活性的大分子化合物
9.7.2 大分子化合物作为药物载体
9.7.3 缓控释制剂中常用的大分子化合物
附录1 部分物质的摩尔恒压热容及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2 部分物质的热力学数据表值
附录3 一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4 一些生物系统的标准电极电势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崔黎丽、刘毅敏、刘坤、王巧峰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天哪,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在一起,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它时,就被这种低调的奢华吸引住了,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出奇地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的折痕也保持得非常漂亮,侧面裁切的整齐划一,体现了出版商对品质的执着。书中的插图和图表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线条清晰,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竟然能被绘制得如此赏心悦目,让人在阅读枯燥理论时也能找到一丝慰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翻开它那一刻起,就超越了单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美的欣赏和对精良制作的赞叹。我敢说,光是放在书架上,它都能瞬间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的“硬通货”。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抱着十二分的警惕的,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主题,很容易写得过于晦涩难懂,变成一本“劝退宝典”。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高不可攀的理论,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他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背景和科学发现背后的“八卦”和“挣扎”,让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有了人情味。举个例子,关于某个重要定律的建立过程,作者描绘得如同侦探破案一般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却又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最终的真相。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的心理门槛,让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领略到科学思想的魅力,而不是被一堆符号吓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没有采取那种一上来就抛出所有复杂概念的蛮横做法,而是遵循了极其清晰的“搭积木”式的渐进逻辑。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模块,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新的知识点总是建立在读者已经牢固掌握的基石之上。更绝妙的是,在每个章节的末尾,作者都贴心地设置了“反思与应用”的小节。这些小节不是简单的习题,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这些知识点在现实世界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比如,当讲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它会立刻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量转换的效率问题,这种“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和思辨,这种学习体验是高效且充满乐趣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我如何去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科学的本质并非是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于提出更精妙的问题和设计更严谨的实验去检验假设。书中对实验误差的讨论非常透彻,它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反而将其视为推动进步的动力。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明白了“完美”在科学中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重要的在于理解限制条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不再急于下结论,而是习惯性地去分解变量、控制条件,并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一种审慎的好奇心。这种思维上的训练,带来的益处是长远且深远的,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所覆盖的具体知识范围。
评分我必须得点名表扬一下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方面的严谨性。在学术著作中,这往往是检验其专业水平的一大试金石。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那长度简直可以单独出版一本小册子了!它不仅列出了那些里程碑式的经典文献,更令人赞叹的是,它还收录了许多近些年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说明作者团队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确保了书中所承载的知识不是“过时的历史”,而是具有前沿性的指导手册。每一次我对某个理论产生疑问时,只要翻到后面的注释,总能找到精确的原始出处或最新的佐证材料,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对书中内容可靠性的信任度。对于那些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进行深入学术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提供了无数高质量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