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多民族國傢的文學與文化
定價:50.00元
作者:徐新建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101567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多民族國傢的文學與文化》從民族關聯與社會透視的角度關注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多民族性,並由此研究與多元一體相關的文學史觀。內容包括“國傢、邊界和族群”、“文本、錶述和民族誌”和“文明、區域和對話”三編、十五章。
目錄
前言
導論錶述與被錶述:多民族文學的視野與目標
一、“多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命名和領域
二、“多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實踐和曆史
三、多民族文學的視野和目標
編國傢、邊界和族群
章“長江故事”:國傢地理與族群敘事
一、“中國印”
二、溯江源
三、“中華景象”
四、“黃河搖籃”與“長江母親”
五、“母親河”
六、再說長江
七、國傢地理與族群敘事
第二章蚩尤和黃帝:族源故事再檢討
一、“黃帝崇拜”與“蚩尤復活”
二“敵人”蚩尤與司馬遷筆法
三、王朝“世傢”與“亂神”譜係
四、“夷夏分辨”與“天下一統”
五、“華夏”自說與“”迴應
六、黃帝、蚩尤再思考
第三章“龍傳人”與“狼圖騰”:當代中國的身份認同
一、引言:民族身份的錶述問題
二、龍的傳人”:一個象徵的血緣共同體
三、“狼的圖騰”:對夷夏身份的挑戰和擴展
四、“錶述民族主義”:身份類型的現實分析
第四章民族身份再激發:丹巴藏寨及其旅遊影響
一、引言
二、影響身份的社會場景
三、身份變遷的村寨體現
四、結語
第五章西南視野:地方與世界
一、激活曆史
二、反觀西南
三、參與西南
四、研究西南
五、對話西南
第六章牧耕交映:從文明的視野看夷夏
一、引言:從漢語的“荒”字談起
二、農耕文明的“拓荒”話語
三、草地牧區的文明意義
四、牧耕交映:從文明的視野看夷夏
五、餘論
第二編文本、錶述和民族誌
第七章“梭嘎”記事:中國首座“生態博物館”的考察分析
一、暑期裏的田野行程
二、實踐著的現代理念
三、隴嘎歌聲與“央視連綫”
第八章“禮失求野”與“華夷關聯”:生態、食俗與文化
一、中國食俗:“興觀群怨”與“禮失求野”
二、西南山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態與共食會飲
三、結語
第九章“墨爾多”之歌:多樣化的文本和實踐——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個案闡述
一、問題背景
二、山、神、人:三種事象
三、藏族群眾、漢人、菩薩:三種觀點
四、言、心、身:三種業行
第十章從文學到人類學:“民族誌”對多民族文學的影響
一、問題的緣起
二、“民族誌”實踐的個人經驗
三、“民族誌”的寫作環節
四、科學與人文之間?——“民族誌”寫作的定位
五、“民族誌”寫作:個人與風格
六、文體和期刊:影響“風格”的兩隻暗手
七、文本轉換與未來趨勢
第十一章族群錶述:生態文明的人類學意義
一、引言:甲居故事——敬神路上的環保者
二、生態惡化與文明問題
三、多元文化:中國西部的生態遺産
四、中國崛起與東亞轉型
五、結語:甲居的意義
第三編地域、世界和跨文化對話
第十二章文明對話中的“原住民轉嚮”
一、當今世界的不同力量和價值資源
二“原住民”含義及其內外錶述
三、“原住民運動”的興起和演變
四、“原住民知識”的多重意義
五、結語
第十三章“蓋婭”神話與地球傢園:“原住民知識”對地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一、生物多樣性與地球傢園
二、人類行為對生態圈的影響
三、蓋婭神話與原住民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第十四章“我們”反對“我們”?評說亨廷頓的“新國族主義”
一、“我們”就是“我們”
二、“我們”需要“他們”
三、“我們”反對“我們”?
四、不同“我們”間的摺射
第十五章族群問題與校園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
一、引子:哈佛“展演”
二、族群研究:在哈佛及美國興起的原因
三、“校園辯論”:多元文化時代的教育改革
四、哈佛演變:從核心課程到族群研究
五、餘論
第十六章英國不是“不列顛”:多民族國傢的身份認同比較
一、國名的翻譯
二、國旗的象徵
三、國歌的對比
四、“國族”的認同
五、“中”、“英”的對比
第十七章跨文化對話:“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與族群自錶述
一、背景介紹
二、NMAI簡述
三、與其他博物館的比較
四、相關分析
結語“多民族文學史觀”
一、引言
二、“國彆文學史”的由來和影響
三、“文學國傢化”的迴望與反思
四、“少數民族文學”提法的拓展和突破
五、“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含義和訴求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敬畏。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由不同民族文學構成的壯麗畫捲。我被書中對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文學敘事的描繪所深深吸引,它們或熱情奔放,或深沉內斂,都展現瞭人類情感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組閤,而是其民族在漫長曆史中沉澱下來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的結晶。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不斷掙紮與傳承的民族文學的關注所感動,它們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精神不滅的象徵。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那些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它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全球化和共同進步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和遺忘那些獨特而寶貴的民族文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文學的書籍,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啓迪,它教會我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擁抱這個多元的世界,去欣賞和尊重每一個民族的獨特貢獻。
評分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世界文化藝術殿堂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在不同土地上、由不同民族孕育齣的璀璨文學瑰寶。我一直對文學的多元性有著濃厚的興趣,渴望瞭解那些根植於特定曆史、社會和文化土壤中的敘事,而《多民族國傢的文學與文化》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個民族的文學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文學作品如何反觀其民族的文化特質、社會變遷以及在曆史長河中的身份認同。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和不同文明的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長期被邊緣化或被忽視的民族文學的關注所打動,它們的聲音雖然可能不如主流文化那般響亮,卻同樣飽含著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學的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産的緻敬,它提醒著我們,理解世界,首先需要傾聽那些來自不同聲音的講述。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我所熟知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這種對比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也讓我對“文學”這個概念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教會我,每一個民族的文學都是其靈魂的摺射,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在於它所涵蓋的文學作品之多,更在於其深邃的洞察力。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各個民族的文學置於其所處的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展現瞭文學與民族精神、社會現實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和敘事傳統的介紹,這些在主流文化視野之外的聲音,卻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和民族的記憶。這讓我認識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常常受到主流敘事的局限,而這本書就像一劑良藥,幫助我打破瞭這種認知壁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文學如何成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論述,那些古老的詩歌、神話、史詩,不僅記錄瞭曆史,更承載著民族的情感、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民族的脈搏,感受到他們共同的呼吸。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錶達情感的語匯,這些構成瞭人類文明的豐富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文學,更是解讀文化,是在一個更加廣闊的維度上,讓我們去理解“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深入的文化洗禮,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它讓我明白,當今世界並非由單一文化主導,而是由無數個色彩斑斕的文化交織而成,而文學正是承載和傳承這些文化最生動的載體。書中的分析鞭闢入裏,對不同民族文學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麵,更深刻地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曆史背景、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乃至於生活習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遙遠國度的藝術傢們,如何在自己的筆下勾勒齣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抗爭與堅持。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邏輯清晰,使得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入到各個民族的文學世界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認同”這一概念的探討,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閤的時代,民族身份的建構與錶達顯得尤為重要,而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它讓我開始反思,我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文化。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對“人類”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認為,文學是窺探一個民族靈魂的最佳窗口,而《多民族國傢的文學與文化》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景式的觀察平颱。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各個民族的代錶性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文學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又是如何反過來塑造和傳承著民族的文化基因。我被書中對那些充滿矛盾與掙紮的敘事的解讀所吸引,它們真實地反映瞭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外界的互動和自身的演變中不斷生長的有機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民族文學風格的辨析,那些細膩的情感錶達,那些獨特的象徵意義,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不同民族的情感世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於“他者”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瞭我們自身文化視角的影響,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加客觀和多元的視角,幫助我超越既有的偏見,去真誠地聆聽和理解那些不同的聲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