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西班牙等国游记
定价:48.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38065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初,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外的康有为多次来往于欧美之间,既寻求维新失败的原因,也在继续寻找新的救国之道。他关注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让他反败为胜的途径。他在欧洲十多个国家中游历参观,寻寻觅觅,然而,他终究未能找到新的出路,他的眼光始终没有离开君主立宪制。康有为*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刘无羡、蔡志斌校注的《康有为西班牙等国游记(精)/走向世界丛书》所收的就是他在1907、1908年游历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匈牙利、希腊、欧东阿连等国所写的游记,是我们了解当年逃外的康有为心路历程的**首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康有为*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刘无羡、蔡志斌校注的《康 有为西班牙等国游记(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 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康有为的西班牙等国游记(刘无羡)康有为西班牙等国游记欧洲十一国游记序满的加罗游记西班牙游记葡萄牙游记瑞士游记补奥游记匈牙利游记欧东阿连五国游记希腊游记索引与简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正在翻阅一本记录了上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考察记录,那本书的特点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宏大叙事和对“进步”的坚定信念。作者的文风非常正式和严谨,充满了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描述美丽的西伯利亚风光,也总会不自觉地转向对当地资源开发潜力的分析。他对于自然环境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有待开发的宝藏”的视角,充满了对未来工业化进程的憧憬。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植物、矿产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笔调,与我们现在追求的“慢生活”和“自然保护”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趣的是,尽管主题是严肃的考察,作者偶尔也会流露出对未知地域的浪漫想象,比如在描述贝加尔湖的深邃时,他会引用一些民间传说,试图用神话来解释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进程的侧面视角——人类是如何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去规划和征服广袤的土地的。它让我思考,在追求效率和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对某些原始之美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西班牙等国游记 9787553806594 钟叔河,曾》的书名和简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老一辈知识分子怀着无比激动和好奇的心情,踏出国门,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异域风情的年代。我手里正捧着一本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风情的游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对新事物既敬畏又充满探索精神的热情。比如,他笔下对巴黎街头那些小小咖啡馆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记录,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深入体察。他会花上大段篇幅去描述一位拉小提琴的流浪艺人是如何用那略带沙哑的音色,为过往的行人编织出一个个短暂而美好的瞬间。那种在异国文化冲击下,内心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对话的状态,让人读来深有感触。书中对建筑风格的描述也极其考究,从哥特式的尖顶到巴洛克的繁复雕饰,无不透露出作者扎实的学识和对美学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我尤其喜欢他记录下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当地人如何排队购物,如何对待时间,甚至是如何与陌生人进行眼神交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恰恰是了解一个民族精神底色的最佳窗口。这本书让我仿佛也穿梭回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用那时的眼睛去看世界,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观察力,是现在许多快餐式旅游记录中所不具备的。读完后,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旅行,对“走出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最近我被一本关于东南亚热带雨林探险的笔记深深吸引,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博物学家,文字风格极其跳跃和富有画面感,充满了感官刺激。他似乎不太注重逻辑的连贯性,而是将自己看到、闻到、尝到的各种奇特体验碎片化地记录下来,读起来像是一场迷幻的梦境。比如,他对当地市场气味的描述,能精确到哪种香料与腐烂水果的混合味道,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湿热、粘稠的空气。书中对各种奇特动植物的描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会用非常拟人化的方式去描绘那些色彩斑斓的昆虫,赋予它们人性化的性格和动机。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物种介绍变得生动有趣。此外,他对雨林中原住民生活方式的记录,也充满了惊喜,他着重描写了他们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生存,比如他们如何通过特定植物的汁液来制作无声的捕猎工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感官化的,它挑战了我们对“异域”的刻板印象,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些狂野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看完之后,你会对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精妙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南美洲探险的旧版图书,那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夹杂着大量的思考和哲理性的阐发,读起来有些吃力,但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不太在意流畅的叙事节奏,反而更热衷于在旅途中遭遇的困境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比如,当他描写徒步穿越安第斯山脉,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时,他笔下的重点并非是如何脱险,而是暴风雪对他“自我中心”观念的颠覆。他将自然环境的绝对力量与人类意志的有限性进行了对比,读起来颇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古典韵味。书中对当地土著文化的记录也十分详尽,他没有用猎奇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古老的习俗,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宇宙观和道德体系,甚至对比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生老病死时的态度差异。这种带着强烈反思色彩的游记,让人在跟随作者脚步的同时,也不禁要停下来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夹杂着地理考察和人类学观察的札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着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精神洗礼,对“文化差异”这个词汇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介绍上。
评分我手边有一本关于二战后日本社会重建时期的见闻录,这本书的叙事基调是内敛而克制的,作者更多地扮演了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角色,通过记录他人的故事来侧面反映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与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聚焦于战后日本“庶民”的生活。他会花大量笔墨去描述那些在废墟中艰难重建的家庭主妇们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支撑起生活的,她们的坚韧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通过一个个细节被放大和展现。比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一位老裁缝如何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捡来的碎布缝制衣物,她的动作是那么的精准而充满尊严。书中对社会心理的剖析也非常到位,他捕捉到了战败后日本人那种集体性的“失语”状态,以及在快速学习西方文明时所表现出的矛盾与挣扎。这种观察不是批判,也不是赞美,而是一种近乎学术性的、充满同理心的记录。阅读这本书,就像是透过一扇尘封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巨大的创伤中,小心翼翼地寻找重建自我认同的过程。它带给读者的震撼,是那种深植于人性韧性中的、缓慢而持久的力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