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器

和食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浜裕子 著
圖書標籤:
  • 和食
  • 食器
  • 日本料理
  • 餐具
  • 生活美學
  • 飲食文化
  • 器物
  • 設計
  • 美食
  • 傳統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ISBN:9787512209893
商品編碼:2991810244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和食器

定價:68.00元

作者:浜裕子

齣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22098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器皿是料理的衣裝。即使是同樣的菜品,放到不同的器皿中,其外觀、帶給人的感覺甚至味道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和食器》從常用的飯碗與湯碗開始,循序介紹和食器的款式、材質、紋樣、産地等基礎知識,挑選與保養的竅門,並示範正確的餐桌擺設。除此之外,還包含瞭和食器的曆史與格調、不同紋理蘊含的意義、日式料理的用餐禮儀等等。和食器的世界很大,有道不完的知識,不妨從瞭解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開始吧。

目錄


前言 6

何謂“和食器” 8

章 陶器?瓷器 10

飯碗(陶器)12

飯碗(瓷器)14

茶杯茶碗 16

中盤 18

小碟?小豆碟 22

小鉢?珍味鉢 26

有蓋瓷器?茶碗蒸容器 30

方盤 32

嚮付 34

蕎麥豬口杯 36

土鍋 38

大盤 40

大鉢 42

德利?銚子?深底大杯?豬口小杯 44

急須?土瓶 46

其他的接待器皿 48

專欄 和食器衍生的賞玩法1

玩味和選擇日本料理店的方法 50

第二章 漆器?玻璃器皿?其他 52

碗(漆器) 54

酒器及其他器皿(漆器) 56

膳?托盤(漆器) 58

重箱?切溜(漆器) 60

玻璃器皿 62

锡?竹?杉製器皿 66

復閤素材器皿 68

筷子 70

筷架 72

桌布 74

長桌巾?桌旗 76

餐巾 77

手巾 78

紙飾 79

第三章 和食器的餐桌布置 80

將時尚的和食器用於日常生活 82

用三菜一湯款待意外的訪客 84

輕鬆享受九榖燒的變繪係列器皿 86

用玻璃器皿打造夏日的清涼餐桌 88

深鞦時節,與工作夥伴小酌一杯 90

在“盛大”的日子裏營造齣高格調的桌麵 92

和食器的基本配置順序 96

和食器組閤的失敗案例 97

專欄 和食器衍生的賞玩法2

拜訪九榖燒作傢、窯戶 五十吉深香陶窯 98

第四章 和食器的基礎知識 100

和食器各部分的名稱 102

和食器的大小 103

和食器的曆史 104

首先應該備齊的和食器物件 106

各式各樣的和風紋樣 108

根據季節選擇器皿 110

器皿的格調『真?行?草』是什麼? 112

和食禮儀 114

和食器的護理方法 116

和食器的擺盤 118

和食器的材料及製造方法 120

陶瓷器的製作技法與産地 122

個人推薦的和食器商店 124

專有名詞索引126


作者介紹


浜 裕子
花藝與空間設計師。曆任英語、日語教師,後開始從事花藝裝飾、桌麵布置、室內設計、派對、廣告等策劃。近幾年研究日本的生活文化,提齣將生活空間藝術化的概念,主持“花生活空間”、舉辦“花&桌麵布置者培養講座”。著有《現代桌麵布置》、《待客桌麵布置72變》、《茶與日式點心的桌麵布置》、《花餐巾》、《日式桌麵布置》、《聚會桌麵布置》、《花的桌麵布置》,係列叢書《桌麵餐巾的100種摺法》(誠文堂新光社)等多部書。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一本名為《和食器》的圖書撰寫的,內容上不包含該書任何信息的圖書簡介。 --- 《塵封的航道:遠古文明的遺跡與失落的星圖》 一部跨越時間與空間,探尋人類文明起源與終極命運的史詩巨著。 導言:當曆史的塵埃尚未落定時 我們所熟知的曆史,不過是浩瀚時間長河中的一瞬微光。在文字誕生之前,在所有帝國崛起之前,存在著一個被遺忘的紀元,一個知識與力量超越我們想象的時代。本書並非一本關於考古發掘的枯燥記錄,它是一次潛入人類集體無意識深處的探險,是對那些被刻意抹去,或因天災人禍而消散的“前史”文明的係統性重構。 第一部:混沌之初的迴響——巨石與星象的秘密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到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一個氣候劇變、冰川消退的時代。我們不再將目光聚焦於已知的美索不達米亞或尼羅河流域,而是深入探討那些在世界各地獨立興起的、擁有驚人天文知識的文化遺址。 一、跨洋的聯結:新大陸與舊大陸的同步知識體係 重點研究瞭復活節島的巨石像、秘魯納斯卡綫條的復雜幾何圖案,以及埃及金字塔群的精確方位校準。作者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相隔遙遠的文明,共享著一套失傳的、關於地球磁場和宇宙運行的基準知識。這種知識的傳播途徑,並非通過簡單的貿易,而是可能源於一個共同的“知識源頭”。書中詳細剖析瞭納斯卡綫條中隱藏的,與現代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特定脈衝星群的對應關係,揭示瞭其繪製者對夜空超乎尋常的認知能力。 二、失落的能量學:地熱與水晶的共振 許多古代文明的建築,如哥貝剋力石陣(Göbekli Tepe),其建造的精確度和所需的人力物力,遠超當時的技術水平。本書深入探討瞭關於“共振頻率”和“地脈能量”的古代理論。我們考察瞭印度河流域遺址中發現的、難以解釋的熔融岩石結構,並將其與古代吠陀文獻中描述的“梵天之火”進行對比分析。作者推測,這些文明可能掌握瞭利用地球內部能量的某種技術,而非單純依賴物理機械。 第二部:文明的崩塌與“大過濾器”的陰影 為什麼如此先進的文明會在一夜之間從曆史記錄中消失?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對“大過濾器”理論在人類史前史中的應用。 一、亞特蘭蒂斯與海洋的記憶:證據的碎片化重組 拋棄傳統神話的浪漫色彩,本書以地質學和洋流學的最新數據為基礎,重新審視瞭關於大西洋沉沒大陸的記錄。我們不再追尋沉沒的黃金城市,而是關注其留下的工程學痕跡——深海火山岩中發現的、含有復雜納米結構的閤金微粒。通過對這些微粒的同位素分析,我們描繪齣一個掌握瞭先進冶金術,但最終因生態失衡或技術失控而自我毀滅的社會形態。 二、文字的退化:從符號到象形的演變 古代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早期漢字的甲骨文,它們的齣現似乎是知識傳承的飛躍。然而,作者指齣,這些文字體係的齣現,標誌著一個更早、更復雜的“全息編碼”係統的消亡。書中對比瞭早期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仍未被完全解讀)與後世成熟文字的結構差異,認為史前文明的知識記錄方式,是以圖像和數學模型為基礎的,而非綫性的字母係統。一旦這種高密度信息載體丟失,知識的傳承速度便急劇下降。 第三部:星際的遺囑——遠古的觀測者與未來的指引 在探討瞭文明的興衰之後,本書的焦點轉嚮瞭那些似乎有意為後世留下的“信息包”。 一、中國昆侖山脈的神秘輻射源 考察瞭中國西部高海拔地區的一些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和古代文獻中對“昆侖之巔”的描述。通過引入現代空間物理學概念,本書分析瞭該區域內特定礦物對宇宙射綫産生的異常散射效應,並將其與古代道傢對“紫微垣”的觀測記錄相印證,暗示瞭這是一個用地球本身作為觀測儀器的巨型工程。 二、來自太陽係的信件:周期性災難的預警 本書以極大的篇幅,分析瞭周期性彗星撞擊、伽馬射綫暴等天文事件對地球文明演化的影響。作者認為,史前文明的崩潰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數次大規模災難疊加的結果。我們發掘瞭多個文明遺址中發現的“時間膠囊”——以極其穩定的同位素或晶體結構記錄下的數據。這些數據模型指嚮未來數韆年內太陽係運行軌跡上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警告。 結語:重拾被遺忘的鑰匙 《塵封的航道》最終帶領讀者迴到當下。它挑戰我們對“進步”的定義,並暗示我們所依賴的現代技術,可能隻是對遠古智慧的粗淺模仿。唯有理解那些失落文明如何獲取知識、如何管理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纔能真正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並避免重蹈覆轍。這是一部關於人類身份的終極探索,它迫使我們正視曆史的深度,以及我們未曾觸及的潛力。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深度融閤瞭考古學、地質學、天體物理學、信息論及古代語言學的前沿發現。 圖文並茂的證據鏈: 提供瞭數百張原始遺址的高清測繪圖、地質切片分析圖錶,以及獨傢數學模型推演。 嚴謹的批判性思維: 所有推論均基於可驗證的物理證據,而非純粹的猜測或玄學演繹。 獻給所有不滿足於已知答案的探尋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叫《和食器》的書,我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去翻閱,主要是想瞭解一下日本的餐具文化。在我印象中,日本的食器總是以一種簡約、自然、注重細節著稱,而且每一種餐具似乎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不會隨意混用。這本書的內容,我猜想應該會涉及日本不同地區,比如有田燒、美濃燒、九榖燒等等這些著名的陶瓷産地,介紹它們各自的特色和曆史淵源。我特彆想知道,為什麼同樣的材質,在不同的地區,能夠燒製齣如此風格迥異的器物?是氣候、水土的原因,還是傳承下來的獨特工藝?此外,我也對食器本身的形狀、紋飾以及顔色搭配很感興趣。日本人是不是會根據食材的顔色、質地,甚至季節來選擇不同的食器?比如,夏季是否會偏愛清涼的藍色係,而鞦季則傾嚮於暖色調?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食器與食物搭配的實用建議,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畢竟,有時候一道菜的味道,不僅僅取決於食材本身,也離不開承載它的器皿。我還對食器上的花紋和圖案感到好奇,它們是否都蘊含著某種象徵意義,或者代錶著特定的季節和祝福?

評分

這本書叫《和食器》,我拿到它的時候,就想著它肯定能帶我領略一番日本的餐桌美學。我一直覺得,日本人對器物的重視程度,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實用性,上升到瞭藝術和哲學的層麵。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更多關於日本食器設計理念的深入探討。我想瞭解,它們是如何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時,又兼顧瞭視覺上的美感和觸覺上的舒適度?特彆是那些看似極簡的設計,背後是否蘊含著深邃的東方哲學,比如“侘寂”美學,強調不完美、不對稱以及事物的自然狀態。我還想知道,日本人在器物的配色上,有沒有什麼不成文的規矩?比如,如何通過色彩來烘托食物的美味,或者傳達某種情緒?另外,我對於日本的器物是如何與生活空間相互呼應的,也非常好奇。食器是否會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日,甚至是主人的心情而有所變化?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實際的搭配案例,展示如何用一套精美的和食器,為一頓傢常便飯增添無限情調,那將是我最樂於見到的。

評分

《和食器》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因為我一直對日本文化中的那種細緻入微的生活追求感到著迷。我曾經看過一些關於日本茶道和花道的書籍,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儀式感和對自然美的尊重所打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和食器在這些傳統文化中的角色和意義。比如,茶道中的茶碗,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的?它們承載著怎樣的曆史和文化寓意?還有,在日本的節日慶典中,是否會有特彆的食器齣現?它們又象徵著什麼?我非常好奇,這些看起來平凡的餐具,是如何與日本人的情感、信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關於如何欣賞和鑒賞和食器的方法。比如,從哪些方麵去判斷一件器物的價值?如何辨彆不同流派的特色?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著名和食器品牌或工匠的故事,瞭解他們的創作曆程和藝術理念,那就更完美瞭。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不僅僅是認識和食器,更能理解它們所承載的文化靈魂。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和食器》,單聽這個名字,我腦海中就勾勒齣瞭無數個畫麵:乾淨的木質餐桌上,擺放著精緻的碗碟,窗外是飄落的櫻花,室內彌漫著淡淡的茶香,空氣中流動著一種寜靜與和諧。我之前就對日本的器物美學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充滿歲月痕跡、工藝精湛的陶器和瓷器,它們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我總覺得,使用漂亮的食器,能夠為平凡的日常增添一份儀式感,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更有趣,也更能體會到食物本身的美味。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和食器》這本書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把它買下瞭。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細地介紹各種和食器,比如它們的材質、製作工藝、不同地區的特色,以及它們是如何與日本的飲食文化相結閤的。我希望能夠瞭解到不同種類和食器在烹飪和盛裝食物時的具體用途,以及如何搭配不同菜肴,讓用餐體驗更上一層樓。當然,我也很想知道,這些精美的食器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它們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又有哪些大師級的作品能夠讓我們一飽眼福?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

評分

拿到《和食器》這本書,我立刻被它自帶的那種素雅氣質所吸引。我之前去過日本,也去過一些當地的手工藝品市場,對那些質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陶器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帶有手工痕跡,不那麼完美卻格外耐看的器皿,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寜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這些器物的製作過程,比如泥土的選擇、揉捏、成型,以及燒製過程中的火候把控,還有釉料的配比等等。我想知道,那些看似簡單的器物,背後究竟凝聚瞭多少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還對不同材質的食器,比如陶、瓷、漆器等等,它們的特性和適閤的料理方式,有著濃厚的興趣。瞭解這些,不僅能幫助我更好地欣賞和使用它們,也能讓我對日本的傳統手工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選購和保養這些食器的小貼士,畢竟,它們往往價格不菲,而且需要悉心照料纔能長久保持其魅力。如果書中還能分享一些關於日本傢庭的用餐場景,展示不同食器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使用的,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