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艺指导教程
定价:27.00元
作者:张金霞,陈汉湘,苏甦,熊艳红,叶鹏,吴卫东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3022573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茶艺与茶文化的关系着手,通过认识茶叶、茶具、茶水的冲泡、茶叶的选购与贮存、饮茶与品茶、中外茶文化比较、茶与养生、茶艺馆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知识,是一本理论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茶艺指导教材。
本书体例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每章进行理论阐述后都附有详细的实践操作练习,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展示了茶艺的具体操作技能,通过大量图片,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意境营造”的强调,这在很多技术导向的指南中是缺失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泡茶环境对品饮体验的烘托作用。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茶室的声光影配置”,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自然光线的角度变化来欣赏茶汤的色泽,以及如何通过背景音乐(并非特指古琴,也提到了环境白噪音)来平复心境。我尝试按照书中建议,在傍晚时分,用一个简单的暖色调灯光来冲泡红茶,那种茶汤中琥珀色的光泽被完美地衬托出来,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是平日里匆忙操作时无法比拟的。这种对“体验”的重视,让阅读体验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学习。它让我意识到,茶艺不仅仅是手部的动作,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训练。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操作提升到了生活美学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精致纹饰,一看就觉得很有档次,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也很好。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像有些市面上的教材那样枯燥乏味,结果翻开内页才发现,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视觉疲劳感大大降低。而且,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基本动作时,都配有高清、多角度的实拍图,比那些模糊不清的插画强太多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茶具选择的那一章,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什么茶配什么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材质的紫砂、白瓷、玻璃对茶汤口感的细微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在泡茶中追求极致体验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是在教你如何去“品”和“悟”茶道中的那份宁静与雅致。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每次看到它,都会忍不住想动手泡上一壶好茶。
评分我之前参加过一些线下的茶艺课程,那些课程往往是师傅说了算,学员只能机械模仿,知识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这本教材的结构组织得极其精妙,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一开始从最基础的“水质鉴别”和“温杯洁具”讲起,这些基础看似简单,但书中却用极大的篇幅阐述了它们对于后续茶汤表现的决定性作用,一点都没有敷衍。然后,它逐步过渡到不同茶类(白茶、红茶、乌龙茶)的专属冲泡流程,而且最关键的是,它清晰地划分出了“核心步骤”和“个性化调整空间”。这种清晰的框架结构,让我即使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茶种,也能迅速抓住其冲泡的精髓,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变通。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教程是多么宝贵啊!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的练习不再是盲目的重复,而是一次次有目标的探索与完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阅读同类书籍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操作技巧的机械性传授,但实际上,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茶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举个例子,书中有一部分专门对比了闽南功夫茶的“急促”与日式煎茶道的“内敛”,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让我对茶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范畴。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夹叙夹议,将那些略显严肃的文化知识点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叙述中,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比如,在讲到“水温对绿茶的影响”时,作者引用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些描述,然后结合现代科学对茶叶内含物质分解速度的测定结果进行印证,这种古今结合的论证手法,让知识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现代的严谨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深入人心的“茶道哲学导论”,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讨好客人,而是如何通过一盏茶,与自己、与自然达成和解。
评分从工具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爆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需要一个盖碗”,而是进行了一场详尽的茶具性能测评报告。书中对比了十几种常见盖碗的口沿设计对手感的差异、泥料的吸附性对后续茶汤的“串味”影响,甚至还收录了不同品牌茶则的实用性和美观度的交叉分析。对于我这种既想提升技艺又想理性消费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省钱又省时间的宝典。它甚至提到了如何用最基础的工具,通过调整水流和浸泡时间,来模拟昂贵专业设备的冲泡效果,这极大地降低了新手入门的门槛。看完这部分,我立刻明白了我之前买的某个茶漏为什么总是不顺手,原来是边缘打磨的角度有问题。这本书的实用细节之丰富,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地在茶事中摸爬滚打多年,把每一个“踩过的坑”都细致地标注了出来,避免后来者重蹈覆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