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本草纲目食物养生全书-刘昆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3543525

BF-本草纲目食物养生全书-刘昆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35435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昆 著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食物养生
  • 中医养生
  • 刘昆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健康
  • 养生
  • 传统文化
  • 食疗
  • 97875335435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43525
商品编码:29941293178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本草纲目食物养生全书 作者 刘昆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3543525 出版日期 2013-10-01
字数 页码 297
版次 1 装帧 软精装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药补不如食补”。本书收集了《本草纲目》原著中天然的食物精粹,不仅精选了百余种食物,阐述它们的形态、特性。而且还特别提供了每种食物的经典附方。另外,还增加部分食物有趣的小故事,为大家推荐丰富多样的食谱菜谱,有煲汤、饮品、主食、菜肴等。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阅读轻松、操作简单,是一本能够指导居民日常饮食和养生保健的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摘录

n

章 《本草纲目》:李时珍留给后人的健康指南

n

从诞生到现在,《本草纲目》影响依旧

n

《本草纲目》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n

“大长今”的《本草纲目》养生之道

n

读懂《本草纲目》,便能掌握食物的养生密码

n

第二章 五谷杂粮类

n

【小 麦】 谷 部 〔第二十二卷〕

n

小麦仁米汁

n

【糯 米】 谷 部 〔第二十二卷〕

n

乌鸡糯米粥

n

椰汁黑糯米粥

n

糯米土豆饭

n

糯米包

n

【玉 米】 谷 部 〔第二十三卷〕

n

【荞 麦】 谷 部 〔第二十二卷〕

n

【薏 米】 谷 部 〔第二十三卷〕

n

【燕 麦】 谷 部 〔第二十二卷〕

n

【大 豆】 谷 部〔第二十四卷〕

n

【绿 豆】 谷 部 〔第二十四卷〕

n

【蚕 豆】 谷 部 〔第二十四卷〕

n

【扁 豆】 谷 部 〔第二十四卷〕

n

【豇 豆】 谷 部 〔第二十四卷〕

n

【红 豆】 谷 部〔第二十四卷〕

n

第三章 蔬菜类

n

第四章 菌菇类

n

第五章 水果干果类

n

第六章 水产类

n

第七章 禽畜类

n

附 录1 《本草纲目》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n

附 录2 常见疾病对症饮食宜忌速查

n

附 录3 《本草纲目》中的抗癌食物

n

附 录4 孙思邈食疗养生歌诀


   编辑推荐

  源远流长的本草食物养生精髓,《本草纲目》教你吃好三顿饭。
  精选本草纲目常见、养生的百余种食物,图文详解食物形态、食物特性,汇集经典医书传世妙方,养生食物缤纷吃法花样多。
  食物形态 源自《本草》典籍,原汁原味古韵浓;
  食物特性 性味、功效、主治,全面解读食物密码;
  经典附方 食物妙用单方偏方,经典医书齐推荐;
  传奇故事 千百年食物小故事,令人拍案直称奇;
  养生食谱 汤、菜、饭、汁,养生食物古为今用。


   文摘

  李时珍教你吃好三顿饭
  红豆乌鸡汤
  材 料 红豆70克,乌鸡1只,陈皮10克,姜片适量。
  调 料 盐适量。
  做 法
  1 将乌鸡洗净, 切块, 入沸水中汆烫,去除血水,捞出备用。
  2 红豆充分浸泡于水中,备用;陈皮洗净后切丝。
  3 将乌鸡块、红豆、陈皮丝、姜片放入煲盅内,用中火煲3小时。
  4 离火前放入盐调匀即可。
  营养功效:本品富含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可调理肠胃。
  红豆沙包
  材 料 面粉300克,红豆沙200克。
  调 料 红糖适量。
  做 法
  1 按自己的口味,在红豆沙中加入适量红糖拌匀。
  2 将面粉加温水拌匀,制成面团,取发好面团(每个30克)擀成圆面皮,在每张圆面皮中包入20克的红豆沙馅。
  3 将包好的红豆沙包放入水已煮沸的蒸笼中,用小火隔水蒸10~12分钟即可。
  营养功效:本品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铁、锌等。

n

  ……


   序言

  风趣、实用

n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明明讲的是古代的《本草纲目》中的内容,但读起来不觉得晦涩,很多东西都很实用,特别是其中的“食物名片”版块,写得很生动,有些食物虽然我从小吃到大,但都不知道它的形态、它的收获季节、它的一些有趣的食用方法。

n

  内容全面、严谨

n

  食物是按本草纲目中的顺序编写的,而且内文中的版块都是从结合《本草纲目》来的,和市面上数不胜数的食物书相比,比较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两点是我买这种类型的书时比较注意的问题,这本书很符合我的需求。

n

  设计古朴,看着舒服

n

  翻开这本书时就非常喜欢,里面的色调很古朴,整个版面看起来颜色很清新、舒服,和市面上一些花哨的内文设计的书相比,觉得一下子就能让人静下心来,并且好像进入了千年以前的本草纲目的世界,非常感动有这样的作品。

n

  李时珍教你吃好三顿饭

n

  翻这本的时候,在封底上看到有这么一个图标,挺新奇的,之前也买过于康的《教你吃好三顿饭》,但于康是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的,这本书是从《本草纲目》的角度出发的,里面推荐了很多精致的主食和菜肴,还分别列出了营养功效,对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n

  里面的古方真的有用

n

  这本书开头就有十来页是讲《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的,里面讲得挺详细,材料也都挺常见的,我还真试了其中的一个方子,有点效果,我决定继续适用下去,期待效果越来越明显,真是受益匪浅的一本书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医养生书籍的简介,重点突出其内容而非您提供的特定书籍: 《生命之源:传统医学中的食疗智慧与健康哲学》 ——一部深入探索食物与人体奥秘的权威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从未如此迫切。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环境中,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慢性病挑战。如何回归本源,利用自然界赋予的馈赠来调养身心,成为了现代人亟需解答的课题。 《生命之源:传统医学中的食疗智慧与健康哲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食谱集,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传统医学理论,结合现代营养学视角,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关于如何通过“吃”来维护生命活力的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浅尝辄止的养生观念,真正理解食物的“药性”与“体质”之间的精妙平衡。 一、理论基石:洞悉人体的内在宇宙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罗列食材,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哲学基础。我们探讨了“阴阳五行”理论在食物选择中的实际应用,解释了“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以及食物如何影响这些基本物质的平衡。 体质辨识的艺术: 详尽介绍了九种主要体质的特征、易患疾病倾向以及对应的膳食调理原则。读者将学会如何准确判断自身的体质类型,从而避免“千人一方”的误区,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食养。 四气五味与归经: 深入剖析了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理解食物如何“入经络”、“归脏腑”,是实现精准食疗的关键步骤。 二、食材的深度解析:从田间到药房 本书秉持“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对数百种常用食材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阐述。我们不仅关注食材的营养成分,更侧重于其传统医学属性的挖掘。 草本与五谷的精微: 详细介绍了谷物、豆类、蔬菜、菌菇等日常食物的药理作用。例如,如何利用大米性味平和的特点来调养脾胃,或如何通过不同种类的豆类来祛湿排毒。 肉禽蛋奶的温补之道: 针对动物性食物,本书给出了审慎的指导。探讨了不同动物的属性差异(如牛、羊、猪、鸡的温热程度不同),以及如何在传统滋补体系中恰当运用,避免过热或滋腻。 水与饮品的养生密码: 专门辟出章节探讨饮用水的选择、不同茶饮(绿茶、红茶、花草茶)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药膳汤引,通过“煮”和“炖”的工艺,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的药用价值。 三、情境化的食疗方案:应对生命中的各个阶段 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理状态对饮食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生命之源》提供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实战方案。 四季养生顺应天时: 详细阐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如何映射到人体。春季的疏肝解郁,夏季的清热祛湿,秋季的润燥养阴,冬季的温补固藏,每季都有详尽的食谱建议与禁忌。 女性生命周期的调理: 聚焦于女性特殊的生理需求,涵盖月经期的调适、孕前与产后的气血恢复、更年期的平稳过渡。这些方案立足于传统医学对女性“以血为主”的认识。 五脏六腑的专项维护: 设立了针对心、肝、脾、肺、肾五大核心脏腑的调理模块。例如,针对现代人普遍的“肝郁”问题,本书推荐了哪些食物可以疏肝理气,哪些食物需要避开加重负担。 病后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提供了针对消化不良、失眠多梦、体虚乏力等常见亚健康状态的温和食疗方案,强调循序渐进,不妄用猛药。 四、烹饪的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应用 食疗的效力,不仅在于“吃什么”,更在于“怎么做”。本书打破了食疗烹饪复杂难做的刻板印象。 火候与时间的掌控: 精确指导不同的烹饪技法(蒸、煮、炒、煨、炖)对食材药性的改变。例如,某些食材“生吃”与“熟食”的功效差异。 药材与食材的完美搭配: 探讨了如何利用姜、葱、蒜、醋、酒等常用调味品,不仅增添风味,更能矫正食材的偏性,增强疗效。 《生命之源:传统医学中的食疗智慧与健康哲学》是一本扎根于千年智慧,面向未来健康的工具书。它教会的不是盲目跟随,而是深入理解食物与生命的连接,最终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可操作的个人化健康管理体系,让每一餐都成为滋养生命、提升活力的主动选择。它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手持灯火,指引我们在纷繁的食物世界中,找到通往真正健康的古老而可靠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拿在手里就有种典雅复古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这种比较厚实的纸张,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极高,文字和插图的对比度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从侧面看,这本书的装订也非常扎实,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实体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书籍“触感”的读者,很多时候,一本好书不仅是内容好,它的物理形态也应该让人感到愉悦。这本书的开本大小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既能保证阅读时的视野开阔,方便查找和对照,又不会因为过大而显得笨重,放在床头或书架上都显得很有档次。当然,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专业性,每一章的标题层级分明,目录索引做得详尽,这对于快速定位到某一类食材或某一特定功效的介绍至关重要,这在实际应用中节省了我不少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食材,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理论到具体实践的完整体系。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阅读了它的总论部分,作者对于“食养”这个概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将传统的中医食疗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使得即便是对传统医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它在介绍某一类食材时,会先从性味归经讲起,然后过渡到具体的药理作用,最后才落到日常烹饪的应用场景,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我发现,作者在资料的收集和整合上下了巨大的苦功,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查,而不是空泛的臆测,这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让人在遵循其指导时感到非常安心和踏实。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那种希望系统提升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人群。我个人的体会是,它提供了远超一般养生手册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我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比如体质寒热、季节变化等)来动态调整饮食结构。书中那些关于“药食同源”的案例分析特别吸引我,作者似乎很擅长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生理机制。例如,书中对脾胃功能的论述,结合了具体的食物来举例说明如何健脾和胃,读完后,我立刻就能在下一次做饭时有意识地调整配方,去实践书中的建议。这种即时可见的、可操作性的反馈,是检验一本实用类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觉得知识的转化率非常高。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从文献引用的规范程度来看,我能感觉到作者在确保信息准确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更可以作为专业人士参考的基础资料。然而,它的行文风格又极其亲切,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晦涩术语。特别是在讲解一些食疗方剂时,作者往往会加入一些温馨的提示,比如“体弱者初期宜少量尝试”“孕期女性需咨询专业人士”等等,这种对读者安全的细致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仁者之心。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一位饱学之士,俯下身子,用最诚恳的态度,将毕生的经验和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让人感到温暖而又充满力量。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后,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描述食材特性时所倾注的热情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有些食材的介绍,与其说是文字描述,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化的场景再现。举例来说,对于一些时令蔬菜或山珍野味的描述,作者不仅提到了它们的主要功效,还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在特定季节的最佳采摘时间、保存方法,甚至连烹饪时应注意的火候和调味禁忌都一并提及,非常贴合生活实际。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写作风格,让我这个平日里只是随便下厨的人,开始对食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餐桌上的配角,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生命和能量的载体,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就像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乡间田野间考察药材一样,充满了画面感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