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倫與道德教育
定價:26.00元
作者:宋五好
齣版社: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613482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章 導論
1.1 學術迴顧
1.1.1 關於人倫之含義的探討
1.1.2 關於人倫與相關因素的探討
1.1.3 關於人倫與道德教育的探討
1.2 研究設計
1.2.1 整體思路
1.2.2 研究設計
1.3 研究方法
1.3.1 曆史研究法
1.3.2 比較研究法
1.3.3 文獻研究法
1.4 概念界說
1.4.1 人倫
1.4.2 人倫關係
1.4.3 人倫價值
1.4.4 道德教育
第2章 人倫價值在道德教育中的失落
2.1 人倫文化批判的方法論
2.1.1 批判和繼承與傳承和創新的方法論
2.1.2 “無原則批判”的方法論啓示
2.2 二十世紀初對人倫文化的批判
……
第3章 道德教育的人倫價值始點
第4章 文化傳統中的人倫觀比較
第5章 人倫價值在道德教育中的運行機製
第6章 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建構
第7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此書,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久違的、對知識力量的敬畏感。它遠超齣瞭我對於“理論著作”的刻闆印象,更像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思想史詩。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古典的沉穩和現代的銳利,尤其是在探討某些倫理睏境時,那種冷靜到近乎殘酷的剖析,讓人不寒而栗,卻又無法移開視綫。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情感的功用性”那一章節,作者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研究,從神經科學到社會人類學,構建瞭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鏈條,來解釋為什麼某些被視為“非理性”的情感衝動,實際上在人類社會結構的穩定中扮演瞭關鍵的、甚至是決定性的角色。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將冰冷理論賦予溫熱肌理的寫作手法,是極其高明的。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二元對立思維框架,去接受世界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對於那些熱衷於尋求簡單答案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挑戰,但對於真正渴望深入探究事物本質的求知者而言,它無疑是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在一張密集的網中穿針引綫,讓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時空和思想體係中的概念,最終匯聚成一股有力的洪流。我尤其欣賞它對“個體性與集體責任”這一核心矛盾的處理。它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彩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兩者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定義的。例如,書中對某種特定曆史時期精英階層在麵臨道德抉擇時,其內部的權力結構如何影響其最終判斷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那種抽絲剝繭,將宏大敘事還原為具體到個人微觀心理層麵的描寫,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情境中,親身經曆瞭那種煎熬與掙紮。整個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冒險,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對既有認知體係的顛覆和重塑。我不得不說,對於任何一個試圖理解復雜社會互動底層邏輯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容錯過的案捲。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應該怎樣”,更是在深刻地探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是一場精妙的迷宮設計。你以為你走到瞭盡頭,卻發現齣口通嚮另一個更深層次的房間。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引用不同哲學流派時所采用的“對話”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引用與反駁”。他似乎讓康德與尼采、亞裏士多德與福柯,在紙麵上進行瞭一場持續不斷的、充滿火花的辯論。這種“對話式”的論述,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活力和層次感。我個人認為,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成功地避免瞭將復雜的思想體係簡單扁平化的陷阱。比如,在討論“義務”的本質時,他沒有固守任何一傢之言,而是展示瞭義務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重新定義、被權力重塑,以及最終如何被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協商”和“挪用”。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全書洋溢著一種紮實的、經得起推敲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因其廣闊的視野而避免瞭學院派的枯燥。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規則中尋求立足之地的行動指南。
評分我必須坦誠,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到有些吃力,那是因為作者的思維密度實在太高瞭。他的每一個句子都仿佛承載瞭數層含義,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高強度的信息輸入節奏,你會發現自己開始享受這種智力上的“拉伸感”。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身份認同的流變性”所做的論述。作者通過對少數族群在跨國遷移過程中的法律地位變化進行案例分析,展示瞭“身份”這一看似堅固的標簽,是如何在權力、法律和文化衝突的熔爐中不斷被重塑和分解的。他揭示瞭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對某種既定規範的堅守,往往並非源於最高的道德指令,而僅僅是因為我們習慣瞭這種便利性,一旦便利消失,規範的脆弱性便暴露無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給我們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強迫我們直麵這種不適,去理解“穩定”背後的巨大代價和不斷的妥協。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宏大敘事下的微觀雕刻”。它處理的問題無疑是關乎人類文明基石的宏大議題,但作者的筆觸卻極其細膩,總能從最不起眼的細節中發現撬動整個理論結構的支點。舉個例子,書中對“信任危機”的討論,並沒有停留在對社會撕裂的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社區層麵,分析瞭在信息不對稱加劇的背景下,鄰裏關係中最小的失信行為是如何通過指數級的方式放大,最終侵蝕掉整個社會契約的基礎。這種從“小我”反觀“大局”的敘事角度,極其富有啓發性。它讓讀者清楚地意識到,那些看似與我們無關的社會宏觀現象,實際上是無數個微小、日常的道德選擇纍積而成的結果。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對我們日常行為模式的深度“掃描”和“校準”,它讓我們對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産生瞭必要的懷疑和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