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册中国食物成分表(04)

第2册中国食物成分表(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食物成分表
  • 食物成分
  • 营养学
  • 膳食营养
  • 食品科学
  • 第二册
  • 04
  • 中国
  • 营养数据库
  • 食品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810716789
商品编码:29991829272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杨月欣 著作 定  价:14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装  帧:简装 ISBN:9787810716789 使用说明
英文使用说明(Introduction)
食物描述
食物成分表
  表一  食物一般营养成分
    1  谷类及制品
    2  薯类、淀粉及制品
    3  干豆类及制品
    4  蔬菜类及制品
    5  菌藻类
    6  水果类及制品
    7  坚果、种子类
    8  畜肉类及制品
    9  禽肉类及制品
    10  乳类及制品
    11  蛋类及制品
    12  鱼虾蟹贝类
    13  婴幼儿食品
    14  小吃、甜饼
    15  速食食品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二册)是对《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册)的重要补充,是对我国食物成分数据资料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该书是在对过去4年中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核对、比较、编辑而成的,共包括757条食物的一般营养成分数据,239条食物的氨基酸数据,323条食物的脂肪酸数据,另外还收录入了部分食物的胆碱、生物素、泛酸、维生素K、维生素D的数据。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在食物分类、编码和营养素数据表达方面基本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一致,在编排上也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并给出部分食物的图片,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本书的特点: 1.补充了新的食物 包装食品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中已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本书除部分原料性食物包,所包含的食物主要以包装食品为主,这是本书补等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2册) 概述:一部严谨的营养学工具书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册)是一部由权威机构组织编写的、系统收录我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数据的工具书。它不仅是食品科学研究、营养学教学与临床营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更是保障公众健康、制定膳食指南、开发新型营养食品的重要基石。该书的编写旨在为我国的食品营养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套科学、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一、 资料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本书的编制工作依托于国家级的食品营养研究体系,汇集了国内众多食品营养学专家、分析化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所有收录的数据均来源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的化学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版本相比,本册在数据采集、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处理上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升级,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数据采集方面,本书严格遵循了国家标准和国际公认的分析规范。食物样品的采集覆盖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代表性品种,力求真实反映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化学分析方法采用了当时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手段,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等,以确保对各类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精确定量。 二、 内容结构与覆盖范围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册)的内容组织极为严谨和系统化,旨在方便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快速检索和使用所需数据。本书通常按食物的类别进行划分,以确保逻辑清晰。 1. 谷物、豆类与薯类: 作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基础,该部分收录了大量的主粮、杂粮、豆类(如大豆及其制品、各种杂豆)以及各种块茎类和根茎类食物的详细成分。数据不仅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宏量营养素,还会详细列出膳食纤维、胆固醇、以及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锌、钙、镁)的含量。对于谷物的加工形式(如精制米面、全谷物)和豆类的传统加工品(如豆腐、豆浆),也进行了单独的成分分析,体现了实际膳食中的多样性。 2. 畜禽肉类、禽蛋类与水产品: 这部分是动物性食物的主要来源,其营养成分受动物的种类、部位、饲养方式以及屠宰和加工技术的影响较大。本书对不同部位的瘦肉、肥肉、内脏、以及各种禽类(鸡、鸭、鹅)和水产品(鱼、虾、贝类)的成分进行了细致区分。特别关注了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维生素B12、血红素铁等关键营养素的含量。对于肉类的烹饪处理(如红烧、油炸)对营养素的潜在影响,也提供了基础的生鲜数据作为参考基准。 3. 奶类及其制品: 本章重点关注了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全脂、低脂、脱脂)、发酵乳(酸奶)、奶酪等。关键指标包括钙、磷、维生素D(若经过强化)的含量,以及乳糖的含量。对于传统奶制品(如奶豆腐、酥油),也纳入了分析范畴。 4. 蔬菜类: 蔬菜是膳食中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本书对蔬菜的分类非常细致,涵盖了叶菜类、根茎类、花菜类、瓜类、菌藻类等。特别强调了对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叶酸以及钾、镁等矿物质的定量分析。由于蔬菜水分含量高,其营养素密度往往较低,因此准确的“每100克可食部”数据至关重要。 5. 水果类: 水果是重要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来源。本书涵盖了我国常见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水果。数据侧重于糖分总量、有机酸(决定酸甜度)、维生素C以及特定水果中独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分析。 6. 油脂、调味品与其他: 油脂部分详细列出了各类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和动物油(如猪油、牛油)的脂肪酸组成谱。调味品部分则关注钠(盐分)、糖分以及特定调味料中的微量元素贡献。 三、 数据单位与使用规范 本书提供的数据通常以每100克食物(湿重,可食部)为标准单位。对于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单位多为克(g);对于维生素和矿物质,则通常使用毫克(mg)或微克(µg)。 使用本书数据时,用户必须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可食部定义: 数据仅代表去除不可食用部分(如瓜皮、果核、骨头等)后的可食部分的含量。 数据变异性: 营养成分受品种、产地、成熟度、季节和加工方法影响较大,本书提供的是平均参考值。在进行精确的个体化营养计算时,应考虑数据存在的自然变异范围。 烹饪损失: 本书提供的是生鲜食物的原始数据。在实际的膳食评估中,必须结合已验证的烹饪因子(如水溶性维生素在水煮过程中的损失率)进行修正。 四、 对营养实践的贡献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册)的价值在于其为中国营养学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营养参照系”。 1. 膳食评估: 它是计算居民平均每日食物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基础工具,是进行全国性营养调查和监测的核心数据源。 2. 膳食指南制定: 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的制定,必须以现有食物资源和营养素的实际含量为依据。本书直接支撑了我国官方膳食指南的科学性。 3. 临床营养支持: 在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和营养师使用这些数据来设计肠内营养制剂配方、制定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特殊膳食方案。 4. 食品工业: 营养标签的强制标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营养强化剂的添加量确定,都离不开本书提供的基准数据。 总之,《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册)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重量级参考工具书,其详实可靠的数据,为保障国民健康和推动食品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这类的专业图谱会非常枯燥,充满了我看不懂的化学名词,但接触下来发现,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在“可读性”上,当然,这里的可读性不是指小说那种流畅的叙事,而是指作为工具书的“易检索性”。比如,对食材的分类非常科学且逻辑严密,从谷物到蔬菜,再到肉类、水产,层级分明,就算是临时需要快速定位某个陌生的植物食材,也能通过索引系统很快找到。我对比了几个市面上流传的旧版数据,发现很多常见食物的测定值都有显著更新,这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于食品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和成果。这种与时俱进的数据更新,是任何非官方或非权威出版物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我试着随机抽取了几种我常去超市购买的品牌预包装食品(虽然这本书主要针对初级食材),尝试用它提供的基础数据去反推其加工后的营养变化趋势,虽然不能直接得到成品数据,但那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推演过程,让我对食物的加工链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爱上阅读”,而在于让你“精确知晓”,是一种知识的重量而非文学的轻盈。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基于对中国营养学会的信任,毕竟这套系列是国内营养学界公认的“圣经”级别参考资料。我最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透明度,书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标准流程,这让数据本身具备了极高的可信度,而不是凭空得来的数字堆砌。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长期健康监测的人来说,它提供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参照系。横向上,我可以比较不同食物的优劣;纵向上,我可以追踪特定食物在不同年份数据更新后的变化,从而评估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的进步或退步。唯一的“抱怨”可能就是,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书籍的篇幅非常可观,携带起来不太方便,更适合放在固定的工作台或书房查阅。如果未来能推出一个高度优化的数字版本,允许用户通过关键词或营养素名称进行反向索引(比如我想知道哪些食物的钾含量最高,而不是先找食物再查钾含量),那将是完美了。但就目前纸质版而言,它依然是理解中国饮食结构科学基础的,最坚实、最全面的文本。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精装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总能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踏实。我专门找它来对比我们家常吃的一些传统食材的营养数据,比如那些老一辈人推崇的“滋补品”,想看看科学层面上它们到底藏着哪些我们忽略的微量元素。翻开目录,数据的详尽程度简直让人咋舌,不光是常见的宏量营养素,连膳食纤维、胆固醇,甚至一些矿物质的含量都列得清清楚楚,配图清晰,表格设计得也很用心,虽然是查阅型的书籍,但排版上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影响上的细微标注,虽然不是专门的烹饪书,但这种实用性的补充信息,对于日常的膳食管理来说价值巨大。我记得有一次我查某种水产品的嘌呤含量,市面上很多通用的参考资料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数据陈旧,而这本书给出的数据明显是基于更近期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饮食的群体简直是福音。说实话,如果不是专业背景或者有非常明确的营养目标,可能感觉它有点“硬核”,但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期、精确管理日常摄入的人来说,它就像是厨房里的“核磁共振仪”,是不可替代的案头常备。

评分

作为一名营养学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光是前言部分引用的研究标准和抽样方法就让人心里有数。我记得我曾为了一个科研小课题,需要一个非常可靠的中国特有食用菌种的营养成分参考,市面上零散的期刊论文数据不一,难以形成体系。最终,还是在这本图集中找到了一个稳定、经过多轮验证的基准值。这感觉就像是,当你在广阔的海洋上航行,需要一个灯塔来校准方向,这本书提供的就是这种级别的基准。它的覆盖面之广,甚至涉及了一些地方性的小众食材,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本土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过,对于纯粹的烹饪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营养翻译官”来辅助阅读,因为数据表格本身是中性的,它告诉你“有多少”,但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吃多少”或者“怎么吃最好”,这需要读者自行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转化。但这恰恰是其专业性的体现——它提供原材料的数据,而不是成品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实用至上,但细节之处仍显功力。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迹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或字迹模糊的情况,这对于一本高频使用的工具书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用户可能会忽略的是,这本书的单位标注非常严谨,精确到了毫克甚至微克级别,这在计算每日推荐摄入量时,能有效避免累积误差。我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比了不同地区相同品种蔬菜(比如某种白菜)在不同季节的数据差异,虽然图集里呈现的是一个综合平均值或特定时期的值,但其数据的波动范围和趋势分析,间接反映了种植环境对营养成分的显著影响。这提示我们,即使是权威数据,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地和采摘时令进行灵活理解。它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放松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集中精力去“解构”的档案库,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一次科学探究,让你对“吃”这个行为背后的化学构成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