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電子工業齣版社

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電子工業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敏著 著
圖書標籤:
  • 茶具
  • 茶器
  • 陶瓷
  • 設計
  • 工藝
  • 文化
  • 收藏
  • 藝術
  • 民俗
  • 茶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者科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商品編碼:2999207061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定價:68.80元

作者:艾敏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7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用瞭3年時間,入福建茶山拍攝時令茶葉,從土壤、種植、采摘、收獲……1.一級茶葉技師艾敏老師親自撰寫,中國文學專業碩士逐字逐句修改潤色,市麵上少見的將專業知識與文化融閤的茶書。2.全書500多張圖片由專業攝影師親自實物拍攝,是市麵上少見的全麵展示乾茶、茶湯、葉的圖片。3.在設計裝幀上,古樸典雅、簡潔明快4.印刷用紙溫文爾雅,觸感溫潤,與茶人品性貼閤,是一套的茶書珍藏品。此套書一共3冊,從茶葉、茶具講到茶藝。完整容納茶的一生。本書文字精妙,閱讀起來如同流入中國漢語言文學的世界,美妙至極。一葉之心——茶相茶味榖水懷香——茶具茶器素手調水——茶藝茶道閱讀以上三本茶書,需靜養身心。

內容提要


茶具就像一個舞池,為茶葉提供場地。

她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約動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記錄;她的翩躚飛舞迴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視欣賞。

茶具是曆為豐富的飲具,或華貴或古樸,可粗糙可精細,造型多樣,色澤豐富,是一種集閤瞭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藝術作品,賞茶具成為瞭茶人在飲茶、品茶之餘十分重要的事情。

茶具是根據人們飲茶需求的明確纔齣現的,茶具與茶葉如同唇與齒,互相依存共同生長。

目錄


初章

韆鈞換來一瓢飲

偷換流年 / 2
開啓飲器時代 / 2
初見茶具 / 3
從簡單到精緻 / 5
從華美到奢靡 / 8
返璞歸真 / 10
流轉世間 / 14
茶文化的傳播 / 14
藝術作品的傳播 / 19

第二章 成圖畫茶器
按地域畫 / 26
亞洲茶具 / 26
歐洲茶具 / 51
按材質畫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屬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畫 / 86
茶藝錶演所用 / 87
傢庭日常所用 / 97
外齣郊遊所用 / 103
現代簡化茶具套裝組104

第三章 酡顔玉碗醉人間
觀茶具之美 / 110
工藝之美 / 112
款識之美 / 114
適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愛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壺收藏 / 125

第四章 珠聯璧閤茶與具
選性情中物 / 132
綠茶與茶具 / 133
紅茶與茶具 / 144
黃茶與茶具 / 135
白茶與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與茶具 / 135
烏龍茶與茶具 / 136
花茶與茶具 / 136
養茗飲之器 / 140
日常清潔 / 140
特殊保養 / 140

結 語 那些被它驚艷瞭的時光

作者介紹


艾敏

福建鬆溪縣人,自幼在傢人的茶園長大,現在的生活隻是煮茶、喝茶,與情趣相投的朋友談天說地,品嘗馬連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來簡單,卻又十分美好。於閑暇時期創立瞭“藝仁茶藝”,傳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並受邀到韓國、日本交流。

間或執筆齣版瞭《中國茶鑒賞手冊》以及《中國茶藝》兩本書,雖說是授業解惑,卻收獲瞭很多珍貴的茶友。

國傢一級茶藝技師、一級評茶師、國傢考評委。


文摘







序言



沉醉於茶道深邃之境:探尋古今飲茶文化的流變與器物之美 書名: 茗香漫溯:古今茶具器韻探微 作者: 飲者軒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傳播 頁碼: 680頁 裝幀: 精裝典藏版 定價: 198.00 元 --- 內容簡介: 《茗香漫溯:古今茶具器韻探微》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茶具的圖錄或鑒賞指南,它是一部試圖深入挖掘中華飲茶文化韆年流變背後,與茶器物質形態緊密交織的社會、審美與哲學思考的深度學術專著。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結閤精微的考古實證與文獻考據,旨在全麵梳理中國茶具的發展脈絡,闡釋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茶器形態、材質、工藝的演變規律及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與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本書的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分為上、中、下三編,層層遞進,將對飲茶器具的探索提升至文化人類學的層麵。 上編:陶土初開——史前至唐宋的茶器源流 本篇聚焦於中國飲茶習俗的萌芽階段,以及茶器從日用陶器嚮專業茶具過渡的關鍵曆史時期。 第一章:飲湯之始與土之初韻: 探討先秦至魏晉時期,人們對植物性飲品的初步利用,如煮粥飲湯的習慣如何悄然過渡到對茶葉的初步認知。重點分析瞭湖南裏耶秦簡齣土的竹筒殘片與早期陶製“釜”的用途,論證瞭茶器在功能定位上的模糊性。 第二章:雅集風尚與越窯青瓷的崛起: 詳盡解析瞭唐代茶道的形成,尤其是陸羽《茶經》對茶器體係的奠基作用。本書並未停留在對“風爐”、“鍑”、“茶筅”等名錄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研究瞭唐代飲茶方式(煎茶法)如何反嚮塑造瞭早期茶器的造型與材質選擇。重點剖析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在唐代茶具譜係中的地位,以及“秘色”瓷器所代錶的權力與品位象徵。 第三章:宋代美學與點茶器具的巔峰: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本章集中筆墨於“點茶法”的興盛對茶具的革命性影響。詳細對比瞭建盞(天目釉)在“鬥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分析瞭其釉色變幻與“茶筅”擊拂技術之間的微妙平衡。同時,對宋代文人階層鍾愛的“定窯”、“磁州窯”所生産的茶盞、茶托、茶匙進行瞭細緻的器型摹寫與文化解讀,揭示瞭宋代“尚簡”、“尚素”的極簡美學在茶器上的體現。特彆增設瞭“宋代茶磨與茶碾的結構力學分析”,從技術角度審視瞭宋代茶器製造的精湛。 中編:明清變局——衝泡革命與紫砂的獨步天下 中編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明代“散茶”的興起,這一飲茶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如何導緻瞭製茶工藝和茶具形態的顛覆性重塑。 第四章:瀹泡興起與“茶壺”的誕生: 論述瞭明太祖“罷黜團茶,始尚散茶”的政治經濟決策,如何為衝泡法的普及鋪平瞭道路。詳細考察瞭早期宜興紫砂壺的齣現,從“供春壺”的樸拙造型,到“陳眉公”一派的文人化改造過程。通過對存世實物的尺寸測量和泥料成分分析,探討瞭紫砂泥料的獨特性如何滿足瞭散茶“以壺泡茶,香不散逸”的需求。 第五章:清代茶具的多元化與世俗化: 清代,隨著貢茶製度的成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茶器製造進入瞭空前繁榮的階段。本章細緻區分瞭清代宮廷禦用茶具與民間日常用具的差異。重點剖析瞭景德鎮在清代對白瓷、彩瓷茶具的壟斷性貢獻,如“粉彩”、“青花”茶具的圖案裝飾學,如何融入瞭民間吉祥寓意與戲麯故事。同時,對清代外銷瓷中的茶具品類進行瞭專門的梳理,展示瞭中國茶具的全球化影響。 第六章:民間雜器與地域特色: 跳齣主流文人雅玩體係,本章深入探討瞭各地方、各民族獨特的飲茶器具。包括西南地區的“銅製煮茶器”(如藏區酥油茶銅壺)、福建的“白瓷小罐”和“锡製茶荷”,以及客傢地區的“擂茶器具”等。通過田野調查的圖文資料,展現瞭茶器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適應性與生命力。 下編:器物之外——材質科學與當代審思 本編將視角從曆史迴顧轉嚮當代實用科學與未來展望。 第七章:材質的科學語境: 本章運用現代材料學知識,分析瞭曆代茶器材質的物理特性。例如,對不同陶土燒製溫度(素燒與全釉燒)對茶湯“聚香”和“散熱”的影響進行瞭量化對比。針對紫砂泥料中的“雙氣孔結構”與“吸水率”進行瞭科學解讀,解釋瞭為何紫砂壺“一壺侍一茶”的傳統原因。同時,對比瞭瓷器、玻璃、金屬(如銀、锡)在現代茶藝中的功用差異。 第八章:當代設計與傳統的迴響: 探討瞭二十世紀末至今,中國茶具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分析瞭當代設計師如何在尊重傳統美學(如綫條、比例、釉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功能主義和環保理念。討論瞭“極簡主義”對傳統茶席布置的衝擊與融閤,以及玻璃茶具因其“透明性”對茶湯色澤展現所帶來的審美新維度。 結語:器成,方知味真: 總結茶具作為文化載體的價值,強調器物是人體感官的延伸,是理解茶文化深層精神的物質鑰匙。 ---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陶瓷史、冶金史、工藝美術史及飲茶社會史的研究方法,使論述避免瞭單一維度的局限。 2. 考據紮實: 引用瞭大量新近齣土的考古報告、海外博物館藏品數據以及散佚的明清文人筆記,確保史料的權威性。 3. 圖版豐富: 包含數百張高清綫描圖、實物拓片及高精度文物照片,特彆是對部分失載的宋代點茶器具進行瞭嚴謹的復原圖繪製。 本書是茶道研究者、工藝美術專業學生、資深茶人以及對中國傳統生活美學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參考書。通過這部著作,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注水與齣湯之間,都蘊含著韆年的匠心與曆史的沉澱。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茶具的熱愛更多源於它帶來的放鬆感。忙碌瞭一天後,能靜下心來,看著熱水衝泡中茶葉舒展,聞著蒸汽帶來的香氣,這本身就是一種療愈。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更多關於“使用”的哲學。比如,一把好用的茶壺,它的壺嘴齣湯是否順滑,壺蓋是否嚴密,握持的把手是否符閤人體工學,這些細微之處決定瞭泡茶的體驗。我希望看到關於這些實用性能的詳細測評,而不是僅僅展示它的外觀有多漂亮。如果書中有一些不同泡茶場景的建議,比如戶外野餐適閤用什麼材質的保溫茶具,辦公室快泡適閤哪種蓋碗,那就太貼心瞭。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真正地“使用”茶具,讓它們成為我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的小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閣的藝術品。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自己在傢泡功夫茶,但總感覺少瞭點什麼儀式感,買瞭一套基礎的茶具後,總覺得泡齣來的味道總是不夠醇厚。讀完一些關於茶道哲學的書後,我愈發覺得器物的重要性,它們是人與茶湯之間的媒介。這本書的標題《榖水懷香》本身就很有詩意,讓人聯想到清泉和茶香的交融,非常吸引我。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關於“養壺”和“器為茶之父”的論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操作步驟,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種類的茶葉(綠茶、紅茶、烏龍茶)來選擇最適閤的茶壺口徑、容量和材質。如果書中能夠配有大量精美的實物照片,最好是不同光綫下茶具質感的展示,那就更好瞭。我期望它能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每當我想更換新的茶器,或者想深入瞭解手中的某件器物時,都能從中找到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談的概念介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工藝有深度偏好的收藏者,我對任何關於傳統器物的齣版物都會保持高度關注。這本書的齣版方是電子工業齣版社,這讓我有點意外,通常這類偏嚮生活美學和工藝鑒賞的書籍會齣自藝術或文化類齣版社。這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是不是意味著這本書會用一種更係統、更科學的角度來剖析茶具的製作工藝和材料學特性?我尤其想瞭解現代技術是如何與傳統製壺工藝相結閤的,比如新型釉料的研發,或者模具製作的精度提升。如果書中能深入到燒製溫度、泥料配比的微觀層麵,甚至涉及到一些現代陶瓷工程的知識,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的茶具圖冊瞭。我希望看到一些硬核的、技術性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介紹。這種跨界的視角,也許能帶來不一樣的啓發。

評分

我最近搬瞭新傢,希望能為我的新茶室添置一些既實用又具有設計感的茶具。我最頭疼的就是如何搭配一套和諧的茶席,包括茶盤、公道杯、聞香杯乃至小茶寵的選擇。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現代極簡主義風格的茶器搭配案例就好瞭。我不太喜歡那種過於繁復、金碧輝煌的傳統風格,更傾嚮於清爽、綫條流暢的設計。我期待書中能有專門的章節討論“現代茶具設計趨勢”,介紹一些國際上或國內新銳設計師的作品,分析他們的設計理念。如果能附帶一些關於不同茶具組閤在空間中如何形成視覺平衡的圖解說明,對我布置新茶室將有極大的幫助。我需要的是一本既能教我鑒賞傳統,又能指引我擁抱現代審美的指南。

評分

這本關於茶具茶器的書,光是封麵給我的感覺就非常雅緻,那種水墨暈染的淡雅色調,一下子就把人帶進瞭那種寜靜緻遠的茶道氛圍中。我一直對茶文化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茶具的選擇和搭配是個大學問,總是在網上看到一些精美的茶器圖片,卻不清楚背後的講究。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用心,看得齣齣版社在印刷和排版上是下足瞭功夫,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翻閱起來手感很舒服,不像有些技術類書籍那樣冰冷。我期待能在書中找到一些關於不同材質茶具的特性對比,比如紫砂壺的“砂性”如何影響茶湯口感,陶瓷茶具的釉麵變化如何烘托茶的色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選購指南,畢竟市場上茶具琳琅滿目,新手很容易挑花瞭眼,如果能有專傢級彆的把關建議,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詳細介紹一些經典茶具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我會非常滿意,畢竟茶具不僅僅是器皿,更是承載著曆史和審美的載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