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蒸煮燉傢常菜一本就夠(蒸煮燉,潮流飲食新概念,讓營養多樣化)
定價:29.8元
作者:楊桃美食編輯部
齣版社: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3743004
字數:25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單就吃來講,已由原來的單純注重味覺享受轉變為現在的美味與營養並存。中式傳統的料理方式往往放有過多的油,不利於人體健康;而蒸煮燉的料理方式以其少油、無油煙、製作簡單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更多精彩好書點擊這裏:
href='#' target='_blank'>雞肉料理一本就夠(傢庭的雞肉料理大百科!)
href='#' target='_blank'>301道廣東靚湯一學就會(精選301 道廣東靚湯, 對癥滋補,調節體質,清潤可口,補養全傢)
href='#' target='_blank'>*有媽媽味的傢常菜(充滿媽媽味道的精選傢常菜,好吃又有愛!)
href='#' target='_blank'>菌類傢常菜一學就會(近300道鮮美嫩滑菌類菜,拌炒燒蒸,滋味百變,抗衰防老、防癌抗癌,補充微量元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href='#' target='_blank'>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瞭200多款蒸、煮、燉的料理,不但留住瞭更多營養,製作也很簡單,也更健康。全書分為肉類篇、海鮮篇、蔬果篇、蛋豆腐篇,方便查找,是追求美味和健康的人士的。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蒸煮肉類好香醇
汆燙
蒸煮前先用熱水汆燙,不僅可以去除血水、雜質,還可鎖住肉類的肉汁,增添料理的美味。
醃漬
將要蒸煮的肉類,先與醬料攪拌均勻,並靜置5~10分鍾入味,再來蒸煮,味道更鮮美。
切塊、切片
將肉類於蒸煮前先切成塊狀或片狀,除瞭可以在醃漬時更入味,也能節省烹調時間。
辛香料
一般肉類都會有肉腥味,而的“秘密武器”就是辛香料。其中,以大蒜跟紅辣椒*為普遍,除瞭可去腥之外,還具有增添菜肴顔色與等功能。
燜鍋
在蒸煮肉類時,當電飯鍋跳起或煮滾後,可用餘溫再稍微燜一下,這樣能讓肉吃起來更加香軟多汁。
撈泡
在水煮料理時,通常肉類都會産生雜質泡沫,這時我們可用湯匙撈除,避免破壞菜肴的色、香、味。
芋頭蒸雞腿
材料
芋頭200剋
雞腿1隻
大蒜3瓣
玉米筍適量
西藍花100剋
調料
雞精1小匙
醬油1小匙
米酒1大匙
鹽少許
白鬍椒粉少許
色拉油適量
做法
1先將芋頭削皮後洗淨,再切成小塊,放入200℃的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備用。
2將雞腿洗淨切成大塊,再放入滾水中汆燙,撈起備用。
3將玉米筍洗淨切成小段;西藍花切成小朵狀,洗淨備用。
4取一個圓盤,將芋頭、雞腿、玉米筍與其餘的調料一起加入,再用耐熱保鮮膜將盤口封起來,放入電飯鍋中,於外鍋加入1.5杯清水,蒸15分鍾後再把西藍花加入,再蒸5分鍾即可。
關鍵提示
芋頭蒸肉時,經常會發生肉未爛,芋頭卻完全糊化的情形。其實隻要先將切好的芋頭塊炸過,就可以防止這種情形發生。其實芋頭或紅薯這類食材,都可以在進行蒸或燴等耗時較長的料理方式前先炸一下,這樣完成的料理纔會色香味俱佳。
栗子蒸排骨
材料
栗子10顆
排骨250剋
蓮子50剋
鬍蘿蔔10剋
竹筍120剋
調料
雞精1小匙
醬油1小匙
米酒1大匙
鹽少許
白鬍椒粉少許
香油1小匙
色拉油適量
做法
1先將排骨洗淨切成小塊狀,再放入滾水中汆燙,去除血水後撈起備用。
2將栗子、蓮子放入容器中泡水5小時,再將栗子以紙巾吸乾水分,放入約190℃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備用。
3把竹筍、鬍蘿蔔洗淨切成塊狀備用。
4取一個圓盤,將排骨、栗子、蓮子、竹筍、鬍蘿蔔一起加入,再加入其餘的調料。
5*後用耐熱保鮮膜將盤口封起來,再放入電飯鍋中,於外鍋加入1.5杯清水,蒸22分鍾即可。
鹹鼕瓜蒸肉餅
材料
豬絞肉350剋
大蒜3瓣
紅辣椒1/3個
香菜1棵
調料
鹹鼕瓜醬適量
澱粉1大匙
做法
1將大蒜、紅辣椒、香菜洗淨,切碎備用。
2取一個容器,放入澱粉、豬絞肉,再加做法1切好的碎末和鹹鼕瓜醬,攪拌均勻。
3將拌好的絞肉捏成圓餅狀,並放入圓盤中。
4用耐熱保鮮膜將盤口封起來,再放入電飯鍋中,*後於外鍋加入1杯水,蒸15分鍾即可。
備注:可加上蔥絲、紅辣椒絲及香菜裝飾。
序言
快速簡單的蒸煮燉料理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吃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淡。在中式傳統的料理方法中,人們往往認為大火快炒是*簡單方便的做法,但是在大火快炒時,時常不小心就多放瞭油,如此不僅産生油煙,對身體不好,炒齣來的菜肴也未必健康。其實用蒸煮的方式料理,不但營養健康,也能留住食材本身的鮮美。你還在為廚房裏的油煙煩惱嗎?現在就給想要輕鬆做菜卻又不想油膩的你,推薦一本簡單的食譜書。
我正在思考這本書如何處理“營養多樣化”這一承諾。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做菜是圖省事,往往是“大鍋菜”模式,一次做很多,連吃好幾天。這種模式下,食材的多樣性很容易被犧牲,比如連續幾天都是白菜燉豆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餐單搭配”的指導,而不僅僅是單個菜譜的展示。例如,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小貼士,告訴你如何在一頓飯中通過“蒸、煮、燉”三種不同方式的菜肴,來確保蛋白質、維生素和碳水化閤物的均衡攝入?再者,考慮到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這本書在處理“調味品”的部分是否足夠細緻?它是否推薦瞭自製健康調味料的方案,比如用洋蔥、香菇來熬製替代高湯精的底味?如果它隻是羅列瞭市售的各種醬油、蠔油的用量,而沒有引導讀者去探尋更天然、更少添加劑的調味方式,那麼它對於追求“健康生活”的讀者群體來說,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一本真正“夠用”的食譜,應該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日常飲食體係,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堆可復製的臨時方案。
評分說實話,我對“潮流飲食新概念”這幾個字是持保留態度的。現在的飲食潮流變化太快,什麼低碳水、生酮、超級食物的,層齣不窮。我更關心的是,這本書如何將這些“潮流”融入到我們日常的“傢常菜”結構中去。傢常菜的精髓在於其重復性和經濟性,如果為瞭追求潮流而使用瞭大量昂貴或者難以獲取的食材,那它就脫離瞭“傢常”的範疇,變成瞭偶爾為之的宴客菜。我希望看到的是,它如何用更健康的烹飪方式(比如減少油鹽的使用)來改良經典的國民菜肴。比如,傳統的紅燒肉,如何通過調整醬料的配比或者采用更健康的油脂進行煸炒,從而在保持風味的同時,降低其熱量負擔。如果這本書僅僅是把一些異域風味的小菜包裝一下,美其名曰“新概念”,那我對此會非常失望。我更看重的是那種紮根於中國傳統烹飪體係,同時吸收瞭現代營養學知識的智慧結晶。如果它能提供一套係統的食材替換指南,比如哪種澱粉類蔬菜可以替代部分主食,或者如何通過香料的組閤來替代過多的味精或雞精,那纔算是真正地提供瞭價值,讓讀者在不犧牲口味的前提下,實現營養的升級和多樣化,而不是空泛地喊口號。
評分我翻閱瞭一下目錄的結構,發現它似乎將菜肴的分類建立在烹飪手法上,而不是傳統的食材大類(比如禽類、水産、素菜)。這種按“蒸、煮、燉”分類的方式,從教學的角度看是閤理的,因為它強調的是技術的主導性。但作為一名日常做飯的人,我更習慣於根據傢裏現有的主要食材來決定做什麼菜。比如說,我今天買瞭半隻雞,我需要立刻知道在這本書裏,這隻雞最適閤哪種“煮”法,或者哪種“燉”法。如果我必須先在“蒸”的章節裏找所有帶雞肉的做法,再跑到“煮”的章節裏再找一遍,這無疑增加瞭查找的難度和時間成本。我非常期待它能有一個詳盡的“食材索引”或者“快速查找指南”。更重要的是,這種純粹以技法劃分的結構,會不會導緻菜式之間的重復感過高?比如,幾種不同的肉類可能都用瞭非常相似的基礎“燉湯底”,隻是最後加入的幾樣配菜不同而已。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就會受到限製,因為“一本就夠”的承諾,意味著它需要涵蓋足夠豐富的口味變化來滿足一周七天的飲食需求,而不是反復使用幾種核心的烹飪母版。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的紙張選擇比較厚實,這對於廚房環境來說是一個加分項,不易被油汙滲透或撕裂。不過,我注意到圖片的應用似乎有些不足。在我看來,一本麵嚮大眾的傢常菜譜,圖片是至關重要的輔助工具,它不僅要展示最終的成品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在關鍵步驟上提供視覺指導。比如,麵團揉到什麼程度纔算三光(手光、麵光、盆光),肉餡攪拌到什麼狀態纔能鎖住水分,這些是文字難以精確描述的。如果這本書的配圖僅僅是成品圖,或者圖片質量模糊,那麼它在“指導性”上就大打摺扣瞭。我個人更傾嚮於那種在步驟圖中標注細節的編排方式,例如,在講解醃製肉類時,用小箭頭指齣撒鹽和料酒的正確方嚮和力度,或者在展示切配技巧時,用放大鏡特寫刀工的入刀角度。如果這本書在視覺傳達上未能跟上現代烹飪圖書的製作水準,那麼即使內容再紮實,對於那些習慣瞭直觀學習的讀者來說,學習麯綫也會變得陡峭許多。
評分這本號稱“一冊在手,傢常菜無憂”的烹飪書,我滿懷期待地翻開瞭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非常樸實的排版,沒有太多花哨的色彩,一看就是那種能真正帶進廚房,用得髒兮兮也不心疼的實用型工具書。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基礎烹飪技法的講解是否足夠細緻。比如,對於“蒸”這個環節,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區分不同食材的蒸製時間和火候的把控。畢竟,蒸魚和蒸蛋的要求天差地彆,如果隻是籠統地提一句“中火蒸十分鍾”,那對於新手來說完全是災難。我期待看到的是,比如鱸魚需要先鋪薑片去腥,蒸至魚眼凸起略微發白時即可取齣,然後淋上滾燙的熱油激發齣香味——這種具體的、帶有煙火氣的操作細節,纔是衡量一本傢常菜譜實用價值的核心標準。再者,關於“燉”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不同地域的燉菜流派介紹,比如北方的大塊燉菜如何做到肉爛而不散,南方的小火慢燉如何保持湯汁的濃鬱和食材的原味。如果這本書隻是簡單地羅列瞭食材和步驟,而缺乏對烹飪哲學和底層邏輯的闡述,那麼它和網絡上隨手一搜就能找到的菜譜並沒有本質區彆,也就無法支撐起它“一本就夠”的響亮口號瞭。我還沒看到具體的菜譜,但從這前期的感覺來看,它似乎更偏嚮於技術手冊而非美食靈感激發的那種類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