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烹饪工艺美术
定价:18.00元
作者:何志贵,谢欣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63713608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系列教材在编者中,始终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餐软业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注意体现以下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适用于基础,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根据职业教育以技能为基础而非以知识为基础的特点,尽可能以实践操作来阐述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本套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尽量反映现代科技、餐饮业中广泛运用的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等内容,适当介绍本学科新研究成果和外先进经验,以体现出本教材的时代特色和前瞻性。
第三,以体现规范为原则。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有关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劳动部颁布的相关工程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每本教材的课程性质、适用范围、教学目标进行规范,使其更具有教学指导性和行业规范性。
第四,确保。本系列教材的作者均是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餐饮工作实践经验的业内专家,对当前职教情况、烹饪教学改革和发展情况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非常熟悉,对本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具有较新的理念和独到的见解,能将教材中的“学”与“用”这两个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体例编排与版式设计新颖独特,对有关制作过程、原料等的讲述,多辅以图示和图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我开始产生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帮我解决“家里冰箱里只剩半个洋葱和几片冷冻肉”这种日常烹饪困境的指南,结果这本书里展示的食材组合,大多需要我跑遍城市里最顶级的进口超市才能凑齐。更别提那些器具描述,动辄就是某种稀有金属打造的定制刀具,或者是需要特定温度湿度才能完美发挥效用的石板。这完全不是为我们这些在厨房里跟油烟搏斗的普通人准备的“实用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高级餐饮界的“概念艺术展画册”,每一道菜品都有一个长得足以写一篇博士论文的名称,描述着食材的“生命周期”和“空间哲学”。我试着按照其中一个章节的步骤去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水果拼盘,结果光是处理那些水果表皮的纹理,我就花费了比实际烹饪更长的时间,最终得到的成品,看起来倒是挺像那么回事,但味道嘛,只能说……“概念上”是成立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看上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那种带着某种复古的印刷质感,配上一些看起来像是手绘的图案,让人忍不住要去翻阅。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传统烹饪技法,比如如何把面团揉出完美的筋度,或者用最传统的土灶如何控制火候的硬核教材。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目录时,那种预期就被彻底颠覆了。它似乎更侧重于“呈现”而非仅仅是“制作”。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搞明白,这本书的核心恐怕不在于教你做出一道能吃的菜,而在于如何让这道菜在视觉上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比如,关于摆盘的部分,简直像是在讲解雕塑的构成原理,各种线条、色彩的搭配,甚至连盘子本身的材质和纹理都被纳入了考量范围,这与我家里那本教红烧肉秘方的书,简直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维度。那种对细节的偏执,甚至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同时也是一位美术史学者,否则无法解释他对“形式美”如此执着的探究。
评分我记得书里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讨论“容器的叙事性”,这部分内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彻底脱离了食物本身。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的陶土、瓷器、甚至打磨过的木材,是如何在无声中讲述关于“土地”和“匠人”的故事。我当时正在琢磨,如果我用家里的一个普通白瓷碗来盛放那道以“失重的云朵”命名的慕斯,是不是就破坏了作者所追求的“原始与现代的张力”。这种对“容器”的过度强调,使得我对那些菜肴本身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你必须用特定的“叙事载体”,才能承载这道菜的“意义”。这与我过去认为“食物的味道才是核心”的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烹饪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餐桌上的符号学”的研究资料,它在教你如何用视觉语言来构建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非常刻意的疏离感。它不像传统的食谱那样,恨不得把所有步骤都用粗体字、大号字印出来,生怕你看漏了一个要点。相反,文字很多时候是散落在大量的留白之中,或者用一种纤细到需要眯眼才能看清的衬线字体呈现。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挑战,仿佛作者在考验读者的耐心和鉴赏力。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读”进去的,不如说是“品”进去的。有几页专门讨论“光影在酱汁上反射的美学意义”的章节,我甚至需要关掉厨房的顶灯,只用台灯侧射才能勉强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层次变化。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打磨,让这本书的实用性打了折扣,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只是这个标准,似乎与日常的“吃饱”和“吃好”已经渐行渐远了。
评分翻到最后几页,我发现这本书里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关于“成本控制”或者“时间效率”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目标用户群体,绝对不是那些需要快速准备工作午餐的职场人士,也不是预算敏感的家庭主妇。它的世界观是建立在“时间是充裕的,材料是不设限的”这样一个前提之上的。书中展示的那些“烹饪行为”,与其说是日常操作,不如说是某种仪式性的表演。比如,如何用一把特定的银勺,以精确的角度和速度舀起汤汁,确保形成一个完美的旋涡,并且这个旋涡必须在食客的视野中停留至少三秒钟,才能被视为合格。这种对流程的苛刻要求,让我联想到了古典音乐的演奏规范,而不是厨房里的烟火气。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美食建筑学”体系,但对于如何在家中轻松愉快地做一顿饭这件事,它提供的指导几乎为零,或者说,它的“指导”本身就是一种反向操作,旨在提醒你,你离那种境界还很遥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