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巧厨娘:海河鲜,游到碗里来
定价:29.80元
作者:蜜糖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552127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海鲜、河鲜,统统碗里来。新浪名博蜜糖分步详解教您“烹小鲜”。水里游的各位,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巧厨娘第3季精彩来袭——
Nicole:《巧厨娘:新手下厨》
蜜糖:《巧厨娘:海河鲜游到碗里来》
谢宛耘:《巧厨娘:小炒怡情》
谢宛耘:《巧厨娘:爱有温度菜喜凉拌》
圆猪猪:《巧厨娘:健康宝宝餐(0~3岁宝宝饮食优选方案)》
蝶儿:《巧厨娘:蝶儿烘焙蜜语》
内容提要
水产盛宴,“鲜”不可挡。新浪美食名博蜜糖,强力推荐150款海鲜河鲜菜品, 2000张步骤图。鱼虾蟹贝小海鲜,海参鲍鱼大龙虾,统统碗里来!细致讲解,超级“啰嗦”的分步演示,让你鲜到没有朋友!
本书邀请了大海里的“居民”和江河湖泊里的“土著”联袂出演,“鲜”拔头筹,鲜到没朋友。这里有小海鲜——蛤蜊,有蛋白质宝库——虾,有滋补臻品——海参、鲍鱼,有食中珍味——螃蟹,有鲜美爽脆的海肠、鱿鱼、八带,有鲜美又弹牙的贝类。当然,更少不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鱼类。
海鲜,河鲜,快游到碗里来。
目录
12 1.海鲜烹饪法宝
13 2.水产认知小常识
15 3.书中所用烹饪方法
16 4.从买到吃全无忧
24 蛤蜊拌黄瓜
26 姜汁毛蛤蜊
27 水炒蛤蜊鸡蛋
28 蛤蜊肉炖土豆条
30 毛蛤蜊拌菠菜
31 蛤蜊蒸蛋
32 辣炒蛤蜊
34 铁锅蛤蜊鸡
36 奶汤蛤蜊娃娃菜
38 蛤蜊丝瓜汤
39 蛤蜊味噌汤
40 汆西施舌
42 文蛤豆腐汤
44 原汤黄蛤
46 凉拌桃花虾
47 醉虾
48 滑蛋虾仁
49 盐焗虾
50 玉米虾仁
52 香辣虾
54 银芽炒白虾
55 椒盐小酥虾
56 秋葵炒虾仁
58 手撕包菜炒鲜虾
60 香辣干锅虾
62 红焖大虾
64 自制红亮虾油
66 避风塘虾
68 宫保虾球
70 萝卜炖鲜虾
71 西红柿鲜虾蛋花汤
72 鲜虾卷
74 月亮虾饼
76 三鲜虾仁饺子
78 黑椒开片烤虾
80 海龙王清汤
82 补钙虾皮味精
83 香辣小龙虾
84 海米冬瓜球
85 烧椒拌金钩
86 海鲜豆腐羹
87 鸡蛋蒸虾酱
88 白灼虾虎
90 卤虾虎
92 小炒鲍鱼片
94 豉油蒸鲍鱼
96 鲍鱼炖排骨
98 鲍鱼捞饭
100 渔家阿婆炖海参
102 冲浪活海参
104 海参酸辣汤
106 拌活海参
108 海虹拌菠菜
110 双脆拌蛏子
111 温拌螺片
112 白炒泥螺
113 卤水双螺
114 酱爆香螺
116 酱爆泥螺
117 蒜香烧汁虾夷贝
118 百合芦笋炒鲜贝
119 油泼扇贝
120 蒜蓉粉丝蒸扇贝
122 蒜蓉烤生蚝
124 香辣钉螺
126 椒油蛏皇
128 鱼鳞冻
130 醋焖黄花鱼
132 家常烧小黄花
133 雪菜烧小黄花
134 五香小黄花
136 干煎带鱼
137 辣子带鱼
138 手撕鲅鱼
140 五香熏鲅鱼
142 干烧平鱼
144 干炸沙丁
145 清蒸海参斑
146 清蒸野生黑头鱼
148 清蒸偏口
150 开屏鲈鱼
152 小鱼花生
153 香煎三文鱼
154 酱烧开凌梭
156 海盐烤秋刀鱼
158 咸鱼炒饼子
160 砂锅焗鱼头
161 光鱼豆腐汤
162 玫瑰风情三文鱼
163 芙蓉鱼卷
164 清汤鱼丸
166 鳗鱼饭
168 黄花鱼馅饺子
170 鱼丸粗面
172 牡丹鱼片
174 口水鱼片
176 剁椒鱼头
178 酸菜鱼
180 菊花鱼
182 水煮鱼
184 川香黄辣丁
186 养生薏仁红豆烧鲫鱼
187 炭火鲫鱼
188 酥鲫鱼
190 蒜子烧黄鳝
192 铁板鲶鱼
194 皮蛋鱼片汤
196 椒盐酥泥鳅
198 盐焗蟹
200 水煮大闸蟹
202 蟹粉狮子头
204 清蒸梭子蟹
205 生呛螃蟹
206 螃蟹炒年糕
208 螃蟹海鲜疙瘩汤
210 十八斩呛蟹
212 芥末八带
214 葱拌八带
215 吉列鱿鱼圈
216 彩椒爆鲜鱿
218 酱爆鱿鱼
220 家乡炒海肠
222 韭菜炒海肠
224 海肠饺子
226 干煎孜然海肠
228 老醋蜇头
230 黄瓜拌蜇皮
231 菜心蜇皮
232 笔管白菜炖冻豆腐
234 墨鱼烧五花肉
236 爽口海凉粉
作者介绍
蜜糖,本名原化。现居青岛,新浪美食博主、自由主妇。艺术专业出身,热爱美食,崇尚,兴趣广泛。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因二宝的缘故回归家庭。从此,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烟火生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让人心头一动,充满了画面感和食欲。我总觉得,好的美食书,不光是要教你做菜,更要带着你进入一种生活的情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种水墨晕染的蓝色调,配上几尾灵动的鱼虾剪影,立刻就把人拉到了那片带着咸湿气息的海边。我立刻想象到了清晨的市场里,渔民们吆喝着最新鲜的渔获,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味道。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域风味的菜系充满好奇,尤其是海鲜,它不仅是食材,更是特定水域、特定季节的地理名片。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地讲述这些“海河鲜”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种鱼的独特生长环境,或者某种烹饪手法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经过几代人的口耳相传,最终定型的。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食谱的层面,而是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带着我游历一番,从选材的门道,到火候的拿捏,甚至到餐桌礼仪的小细节,都能被娓娓道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沉甸甸的、充满生活智慧的家族食谱,而不是冷冰冰的菜谱集合。对于我这种热爱生活、喜欢探寻食材本源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烹饪本身,它是一扇通往特定地域饮食文化的窗口。我特别想知道,书里有没有提到如何鉴别海鲜的新鲜度,以及在不同季节,当地人会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菜肴的搭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与地域”的哲学探讨,而食材只是载体。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将“海河鲜”这个主题,与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是否描绘了从江河汇入海洋,那些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汇地带所孕育出的独特食材?这种“交界”的食材往往蕴含着最丰富的味道变化。我希望看到对食材来源地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提到“某地特产”,而是深入到当地的气候、水文条件如何塑造了这些海鲜的肉质和风味。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带着“乡愁”的美食,而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它让我联想起那些在海边小镇上,祖辈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处理渔获的场景。我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食材保存的“土方法”,那些可能已经被现代工业流程所摒弃,但却最能体现食材生命力的处理方式。此外,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当地的渔业文化或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传说,那这本书的厚度与趣味性无疑会大大增加。它将不再是工具书,而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发现新意的文化读物。我期待的,是一种可以“阅读”和“品味”的深度体验。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它的目录和章节结构。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脉络非常清晰,不是简单地按食材分类,而是似乎用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我注意到有些章节似乎侧重于“技法”的打磨,比如关于如何处理易碎的鱼卵或者如何完美地保持虾肉的Q弹口感。这正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很多时候,食谱写得天花乱坠,但真正操作起来,细节上的失误就会毁掉整道菜的精髓。我非常欣赏那种对“工序美学”的执着,比如刀工的运用,看似基础,实则决定了食材受热的均匀度和最终的口感层次。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火候”的讲解,海鲜的烹饪往往在于那么一瞬的精准,过一秒则老,欠一秒则生。我希望作者能用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比如结合不同的锅具特性来解释,而不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另外,我对书中对调味品的选择也充满了兴趣。海鲜的鲜美,往往需要最简单的配角来衬托,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平衡“提鲜”与“掩盖本味”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是偏爱姜葱蒜的传统组合,还是会引入一些地域性的香料?这都直接反映了作者对食材本味的尊重程度。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清晰的步骤图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更能起到指导作用,希望它在这方面能做到专业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具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动感——“游到碗里来”,这暗示着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过程的流畅性。我更侧重于体验这种“动态的美”。我期待作者在描述制作过程时,能用上富有动态和感官冲击力的词汇。比如,描述油锅热到起烟时的“嘶啦”声,描述酱汁收浓时那种粘稠的“流动感”,或者描述鱼肉被筷子轻轻一拨就能轻松剥离时的“颤动”。这种沉浸式的写作风格,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五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专门辟出章节来讲解“鲜味”的层次感?海鲜的鲜,是多重氨基酸组合作用的结果,我希望作者能从一种略带科学趣味的角度,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手法来最大化这种“旨味”。例如,慢炖和快炒对鲜味的释放有何不同?这种既有感性描述又有理性分析的平衡,是我阅读美食书籍时最欣赏的特质。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只是食谱,而更像是美食哲学的入门导读,引导我们去理解食物背后蕴含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美食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所倡导的“生活美学”。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常常忘记了享受烹饪的过程,只是为了果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提升生活仪式感的思路。比如,书中是否有关于“宴席摆盘”的创新建议?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和器皿的选择,将一道看似普通的清蒸鱼,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我非常在意细节的讲究,比如配菜的选择,是否能体现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此外,针对不同场合的需求,书中是否提供了菜单设计的思路?比如,如何为一场家庭聚会设计一套以“海河鲜”为主题的完整菜单,从开胃菜到主菜,再到收尾的汤品,都保持风味的连贯性。我追求的,是一种将“日常”转化为“特别”的能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让我学会用更审慎、更具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厨房里的食材,那么它的价值就难以估量。我希望看到一些充满个性的、非主流的搭配尝试,那些能让人在惊叹之余,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实践的“灵光一闪”的创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