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香 茶味 茶道
:49.90元
作者:陈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21255601
字数:268000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明)许次纾《茶疏》
《茶香 茶味 茶道》一书从寻茶、制茶、鉴茶,以及茶香、茶味、茶道等方面,将天南地北常见的名茶与泡茶茶具、泡茶技艺、茶风茶俗、茶道知识一一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在饮茶悟道,于饮茶中到达生命的**境界。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赏茶、品茶、茶艺、茶道于一体的精品茶书。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寻茶,从茶的文化渊源、茶区分布等方面探寻茶的足迹;制茶,详述制茶工艺、影响成茶品质的因素等;鉴茶,从茶的外形、色泽、叶底、汤色、香气、滋味等不同角度对六类茶的名品进行鉴赏;茶香,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泡茶之水、泡茶之器两相宜,再加上火候到位,才能产生足够的火花,激发出佳茗好的香味;茶味,佳茗还需细细品味,慢慢享受,享受的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茶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中尽显民俗风,饮茶可以悟道,饮茶可以达到高境界,此部分是全书的升华。
目录
作者介绍
陈龙
高级评茶员, 高级茶艺师, 出生于中国茶叶镇——安溪县感德镇,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 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文摘
序言
我手边有一本关于世界茶叶贸易史的巨著,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茶叶“东方特产”的固有印象。这本书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写起,详细描绘了茶叶如何从中国走向荷兰、英国,再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种植园历史。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航海日志、海关记录和殖民地报告,揭示了茶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其中关于“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失衡的分析尤其犀利,将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的地位展现得一览无余。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不同国家对茶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案例,比如俄国人将红茶与果酱搭配的习惯的形成,或是英国人加入牛奶和糖来适应其味蕾的演变。我期待的茶书,应该能够跳出单一文化的局限,以更宏大的视角,展现茶叶作为一种全球性商品,是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日本抹茶道“侘寂”精神的深度剖析,那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繁琐的礼仪流程,而是直击茶道美学的核心——如何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如何在简朴中体验丰富。作者是一位常年旅居京都的文化人类学家,他通过访谈多位年迈的茶道宗师,记录了他们在简陋的茶室中,如何通过一捧清水、一片枯叶、一个粗陶茶碗,构建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禅意空间。书中对于光影的描述尤其精彩,如何在清晨的微光下,观察茶筅击打抹茶时泛起的泡沫的细微变化,那种瞬间即逝的美感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罢,我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仿佛所有的喧嚣都被那层薄薄的茶雾隔开了。我希望看到的茶书,能有这样直击灵魂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罗列,能带我进入一个可以沉思和冥想的精神领域。
评分最近在看一本非常小众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园艺学著作,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授如何种植和培育稀有的芳香植物,这些植物很多都是早期英国贵族用来制作“香囊”或“芳香水”的原料,与当时的饮茶习惯也有微妙的联系。这本书的插画是那个时代顶尖植物学家的手绘,色彩精准,细节逼真到能看出叶片上的绒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和一丝丝的保守,比如如何通过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占卜未来,或者用特定的花朵来寄托隐秘的情感。它给我一种感觉,就是茶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更广泛的自然芬芳体系紧密相连的。我期望的茶书,如果能扩展到这种跨媒介的感官体验,比如将茶香与花香、木香融合讨论,甚至探讨不同季节的“嗅觉地图”,那将是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
评分这本《茶香 茶味 茶道》的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勾起了我对茶文化深层次探索的兴趣。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宋代点茶技艺的古籍修复记录,那本书的笔触细腻入微,从宋徽宗的“斗茶”风尚讲到民间茶馆的兴衰,其中穿插了大量当时文人雅士关于茶的诗词歌赋,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感官盛宴。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对于“水”的研究,作者考证了不同地域水质对茶叶风味的影响,甚至细致到不同季节取水的温度和方法,写得比任何一本专业的茶学书籍都要生动有趣。书中还配有大量高清的拓本复原图,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失传已久的茶具和点茶器具的精美。读完那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茶之为物,可载道,可寄情”的含义。它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审美高度的体现。我期待的茶书,理应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考据功底,能让人在品茗之余,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雅致。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现代分子美食学中“风味提取”的专业书籍,它用极其理性和科学的语言拆解了我们感知到的“味道”。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绿茶中儿茶素的结构、氨基酸与茶多酚在不同水温和冲泡时间下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舌尖上的苦、涩、鲜。作者甚至展示了如何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从茶叶中分离出高纯度的特定香气分子,并将其应用到其他食品的调味中。这种冰冷但精准的科学分析,让我对“好茶”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玄而又玄的“意境”,而是可量化、可复制的化学过程。我希望能有一本茶书,能够将这种前沿的科学视角与传统的品鉴经验完美结合,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印证古老的经验,让爱茶之人既能享受诗意,也能理解其背后的“硬核”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