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图鉴
定价:98.00元
售价:58.8元,便宜39.2元,折扣60
作者:双福、陈秀花、李珊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633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为学茶的读者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泡茶、品茶和赏茶具与一体的精品图书。
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茶的世界。不仅如此还对于茶席,茶艺做了全步骤图的详解。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
目录
Part 1 初识茶叶
章 寻一缕茶香8
中国茶区分布图9
认识茶类大家族11
七大茶系的制作工艺与特点15
茶叶保存技巧揭秘16
茶的功效简解18
第二章 鉴赏各地名茶20
绿茶
西湖龙井21
安化松针24
顶谷大方24
碧螺春25
顾渚紫笋28
毛尖28
黄山毛峰29
惠明茶32
狗脑贡茶32
六安瓜片33
涌溪火青36
鸠坑毛尖36
信阳毛尖37
南京雨花茶40
遵义毛峰40
太平猴魁41
通天岩茶44
雁荡毛峰44
崂山绿茶45
云雾毛尖48
庐山云雾49
蒙顶茶52
太白顶芽53
安吉白片56
恩施玉露57
普陀佛茶60
雪峰毛尖60
峨眉毛峰61
老竹大方64
桂林毛尖65
云南白毫65
磐安云峰66
红茶
正山小种67
外山小种70
祁门工夫71
闽红工夫74
滇红工夫75
宁红工夫78
川红工夫81
金骏眉82
黑茶
云南普洱茶85
安化黑茶88
六堡茶89
湖北老青茶90
四川边茶90
黄茶
君山银针91
温州黄汤94
沩江白毛尖94
白茶
白毫银针95
贡眉98
白牡丹99
乌龙茶
黄金桂100
安溪铁观音103
武夷大红袍106
文山包种109
武夷肉桂110
闽北水仙113
冻顶乌龙116
凤凰单枞119
阿里山高山茶122
金萱茶125
花茶
茉莉花茶128
珠兰花茶131
桂花茶132
菊花茶135
金银花茶138
Part 2 茶具
章 入门茶具一览142
主茶具143
茶壶143
茶盘146
公道杯148
品茗杯149
闻香杯150
杯托151
盖碗152
辅助茶具154
茶荷154
茶巾155
过滤网和滤网架156
茶则157
茶导158
茶漏158
茶针158
茶夹158
盖置159
茶筒159
普洱茶针159
养壶笔160
茶宠161
备水器167
随手泡167
水盂167
备茶器168
茶叶罐168
茶室用品170
屏风170
茶挂170
花器170
茶具的选配171
第二章 茶具——紫砂174
紫砂壶的起源175
紫砂泥的分类179
紫砂壶式样180
壶的各部位名称182
紫砂壶成型方法183
紫砂壶装饰工艺186
紫砂壶的鉴定191
紫砂壶老壶的年代鉴别193
紫砂壶收藏禁忌195
紫砂壶选购技巧196
如何识破假紫砂壶197
紫砂壶印记及款识198
紫砂壶泡茶特点199
紫砂壶养壶技巧200
紫砂壶名家名壶一览202
紫砂壶小知识问答209
Part 3 泡出好茶
章 泡茶216
茶与水的搭配217
水温影响茶217
水质影响茶219
泡茶名泉一览222
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224
冲泡绿茶224
冲泡红茶227
冲泡黄茶228
冲泡黑茶230
冲泡白茶231
冲泡花茶232
第二章 品茶234
品茶技巧与注意事项235
品茶技巧235
品茶注意事项239
品茶的过程总结239
茶语问答240
Part 4 茶艺鉴赏
章 底蕴深厚的茶艺艺术246
茶艺的源流247
如何理解茶艺249
茶艺的分类250
茶艺六要素之美251
茶艺师礼仪规范252
如何设计茶席255
茶席中的焚香257
第二章 茶艺展示258
简易泡茶法259
玻璃茶具冲泡绿茶259
盖碗冲泡红茶262
紫砂茶具冲泡乌龙茶266
表演型茶艺270
乌龙茶茶艺270
绿茶茶艺277
红茶茶艺282
盖碗茶茶艺287
附录292
品茶、评茶四阶段常用语及说明294
作者介绍
周学武,双福,无,双福文化,创始于2000年,是集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组稿、摄影摄像、装帧设计、DVD视频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机构,拥有丰富作者源库,为出版社、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图书出版全案服务。
拥有自己的市场调研部、策划编辑部、摄影摄像部、装帧设计部、版权贸易部和客服部,并建立了严格选题保密制度。
双福文化与出版社有着长期合作历史。图书内容涵盖养生、饮食、美容、健身、瑜伽、舞蹈、保健、育儿、艺术、家居、经济等领域,成功地为海内外出版机构策划、制作了大批大众读物(目前近400部),许多图书都多次再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茶类介绍图册,没想到翻开后才发现,它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从那些精美的插画到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作者对茶文化深厚的理解和敬意。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不同茶类制作工艺的详尽解析,那些复杂的步骤被描绘得清晰易懂,仿佛我真的能亲手体验到制茶师傅的匠心。特别是那些关于古法制茶的介绍,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入到了“理解”的层次。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为出色,色彩搭配和谐雅致,阅读起来赏心悦目,完全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对于任何一个对东方饮品艺术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入门与进阶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茶书汗牛充栋,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脉络。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验证那些流传已久的茶学知识,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比如,它对不同产区风土对茶叶口感影响的阐述,就非常具有洞察力,将地理、气候与茶汤的毫厘之变联系得丝丝入扣。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茶器搭配时的独到见解,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推荐紫砂或白瓷,而是结合具体茶性的需要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品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跟风,而是真正学会了如何去“听”一杯茶在诉说着什么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品鉴体系。
评分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装帧设计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更令人叫绝的是,书中对于各种茶具材质、釉色的解析,细致入微,甚至连光线照射下不同茶汤颜色的微妙变化,都被摄影师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对色彩、质地和光影的深度对话。它成功地将一种日常的饮品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让人意识到,品茶这件事,从选器到冲泡,每一步都是对美的追求和实践。这本书的审美导向非常健康和高级,它引导读者去欣赏事物背后的“韵味”而非仅仅是表面的“花哨”。对于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同好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实在是太巧妙了。它不像那种学院派的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也没有过于追求大众化的浅薄介绍。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足够的信息量来满足资深爱好者的求知欲,又足够亲民,让新手小白也能轻松上手。我最赞叹的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饮茶风尚的梳理,那些穿插在介绍中的历史轶事和人物典故,让冰冷的知识点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气息。读到某些片段时,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代文人墨客围炉煮茶、清谈论道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而且,书中引用的许多资料来源都非常权威,使得全书的论述都显得掷地有声,让人信服。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茶,更是在传承一种生活哲学。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读者,看书主要看“干货”多不多。在这方面,《中国茶图鉴》的表现绝对是超水准的。我特别关注其中的“储存与养护”章节,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许多图鉴类书籍会忽略的细节。而这本书却用非常实用的语言,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茶叶在不同环境下如何保持最佳状态,包括湿度控制、避光要求,甚至细致到不同季节的应对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提供了立即可用的解决方案。另外,关于茶的品鉴术语,它也做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和区分,避免了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茶事指南,让我每次泡茶前都会忍不住翻阅一下,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或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