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圖鑒 9787122263377

中國茶圖鑒 978712226337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雙福,陳秀花,李珊 著
圖書標籤:
  • 茶葉
  • 中國茶
  • 茶文化
  • 茶藝
  • 飲茶
  • 圖鑒
  • 茶知識
  • 茶葉品種
  • 傳統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末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3377
商品編碼:3008015406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茶圖鑒

定價:98.00元

售價:58.8元,便宜39.2元,摺扣60

作者:雙福、陳秀花、李珊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6337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為學茶的讀者提供的入門圖書。也是一本集識茶、泡茶、品茶和賞茶具與一體的精品圖書。
將與茶相關的細節一一展現在眾人麵前,就像是帶大傢走進瞭茶的世界。不僅如此還對於茶席,茶藝做瞭全步驟圖的詳解。為大傢的生活增添一道靚麗的茶韻風景。全書圖文並茂,可以讓您在品讀文字的同時,也欣賞到精美的圖片。

目錄


Part 1 初識茶葉
章 尋一縷茶香8
中國茶區分布圖9
認識茶類大傢族11
七大茶係的製作工藝與特點15
茶葉保存技巧揭秘16
茶的功效簡解18
第二章 鑒賞各地名茶20
綠茶
西湖龍井21
安化鬆針24
頂榖大方24
碧螺春25
顧渚紫筍28
毛尖28
黃山毛峰29
惠明茶32
狗腦貢茶32
六安瓜片33
湧溪火青36
鳩坑毛尖36
信陽毛尖37
南京雨花茶40
遵義毛峰40
太平猴魁41
通天岩茶44
雁蕩毛峰44
嶗山綠茶45
雲霧毛尖48
廬山雲霧49
濛頂茶52
太白頂芽53
安吉白片56
恩施玉露57
普陀佛茶60
雪峰毛尖60
峨眉毛峰61
老竹大方64
桂林毛尖65
雲南白毫65
磐安雲峰66
紅茶
正山小種67
外山小種70
祁門工夫71
閩紅工夫74
滇紅工夫75
寜紅工夫78
川紅工夫81
金駿眉82
黑茶
雲南普洱茶85
安化黑茶88
六堡茶89
湖北老青茶90
四川邊茶90
黃茶
君山銀針91
溫州黃湯94
溈江白毛尖94
白茶
白毫銀針95
貢眉98
白牡丹99
烏龍茶
黃金桂100
安溪鐵觀音103
武夷大紅袍106
文山包種109
武夷肉桂110
閩北水仙113
凍頂烏龍116
鳳凰單樅119
阿裏山高山茶122
金萱茶125
花茶
茉莉花茶128
珠蘭花茶131
桂花茶132
菊花茶135
金銀花茶138


Part 2 茶具
章 入門茶具一覽142
主茶具143
茶壺143
茶盤146
公道杯148
品茗杯149
聞香杯150
杯托151
蓋碗152
輔助茶具154
茶荷154
茶巾155
過濾網和濾網架156
茶則157
茶導158
茶漏158
茶針158
茶夾158
蓋置159
茶筒159
普洱茶針159
養壺筆160
茶寵161
備水器167
隨手泡167
水盂167
備茶器168
茶葉罐168
茶室用品170
屏風170
茶掛170
花器170
茶具的選配171
第二章 茶具——紫砂174
紫砂壺的起源175
紫砂泥的分類179
紫砂壺式樣180
壺的各部位名稱182
紫砂壺成型方法183
紫砂壺裝飾工藝186
紫砂壺的鑒定191
紫砂壺老壺的年代鑒彆193
紫砂壺收藏禁忌195
紫砂壺選購技巧196
如何識破假紫砂壺197
紫砂壺印記及款識198
紫砂壺泡茶特點199
紫砂壺養壺技巧200
紫砂壺名傢名壺一覽202
紫砂壺小知識問答209


Part 3 泡齣好茶
章 泡茶216
茶與水的搭配217
水溫影響茶217
水質影響茶219
泡茶名泉一覽222
不同茶類的衝泡方法224
衝泡綠茶224
衝泡紅茶227
衝泡黃茶228
衝泡黑茶230
衝泡白茶231
衝泡花茶232
第二章 品茶234
品茶技巧與注意事項235
品茶技巧235
品茶注意事項239
品茶的過程總結239
茶語問答240


Part 4 茶藝鑒賞
章 底蘊深厚的茶藝藝術246
茶藝的源流247
如何理解茶藝249
茶藝的分類250
茶藝六要素之美251
茶藝師禮儀規範252
如何設計茶席255
茶席中的焚香257
第二章 茶藝展示258
簡易泡茶法259
玻璃茶具衝泡綠茶259
蓋碗衝泡紅茶262
紫砂茶具衝泡烏龍茶266
錶演型茶藝270
烏龍茶茶藝270
綠茶茶藝277
紅茶茶藝282
蓋碗茶茶藝287


附錄292
品茶、評茶四階段常用語及說明294

作者介紹


周學武,雙福,無,雙福文化,創始於2000年,是集圖書選題策劃、編輯組稿、攝影攝像、裝幀設計、DVD視頻製作為一體的綜閤性文化傳播機構,擁有豐富作者源庫,為齣版社、社會團體及個人提供圖書齣版全案服務。
擁有自己的市場調研部、策劃編輯部、攝影攝像部、裝幀設計部、版權貿易部和客服部,並建立瞭嚴格選題保密製度。
雙福文化與齣版社有著長期閤作曆史。圖書內容涵蓋養生、飲食、美容、健身、瑜伽、舞蹈、保健、育兒、藝術、傢居、經濟等領域,成功地為海內外齣版機構策劃、製作瞭大批大眾讀物(目前近400部),許多圖書都多次再版。

文摘







序言



山川入畫,風物入盞:一部關於中國地方特色美食的深度探尋 圖書名稱: 山川入味:中國各省地道風物誌 ISBN: 9787530218995 --- 內容簡介: 《山川入味:中國各省地道風物誌》並非一部簡單的菜譜閤集,它是一部跨越廣袤神州大地的深度人文地理考察報告,是關於“吃”的哲學與曆史的交織之書。本書以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為經緯,以地域性物産與獨特烹飪技藝為肌理,細緻描摹瞭中國三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標誌性飲食文化,力求還原每一道菜肴背後的風土人情、氣候物候乃至曆史煙雲。 本書的寫作基調沉穩而富有畫麵感,避免瞭流於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到食材的源頭、傳統技法的傳承人以及食用場景的氛圍營造之中。我們相信,瞭解一道菜,即是瞭解一座城。 第一章:北國風霜與粗獷之美——黑吉遼晉濛的厚重滋味 本章聚焦於氣候寒冷、曆史底蘊深厚的北方地區。 在黑龍江,我們追溯瞭“得莫利燉魚”的起源,探討瞭寒冷氣候如何塑造瞭當地人對高熱量、重油、慢燉烹飪方式的偏愛,以及俄羅斯族飲食文化對東北邊陲菜係的微妙影響。我們不僅記錄瞭鍋包肉的酸甜平衡藝術,更探究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甜度與酥脆度的演變軌跡。 步入內濛古,本書詳細剖析瞭遊牧文化對飲食結構的核心塑造。從“手把肉”對食材本味的極緻追求,到奶製品的科學與藝術——解析瞭奶豆腐的凝固原理與奶酒的發酵過程。書中收錄瞭數個牧民傢庭獨有的“烤全羊”儀式流程,展現瞭對火候與時間控製的精妙把握。 在山西,重點圍繞“麵食”這一主題展開瞭宏大的敘事。從刀削麵的“削”之技法,到蓧麵的“搓”之功夫,再到貓耳朵的形態學分析,本書力求區分山西不同地域(如晉南、晉中、晉北)在麵粉種類和水油配比上的細微差異。同時,醋文化作為山西的靈魂,被賦予瞭獨立的章節,探討瞭陳醋、老陳醋的陳釀時間與微生物作用。 第二章:齊魯煙波與八百裏加急——黃河流域的鹹鮮與醇厚 山東部分,本書聚焦於魯菜的“儒雅”與“基石”地位。摒棄常見的孔府宴介紹,而是深入探訪瞭膠東半島的海鮮處理藝術,尤其是對“糟溜”和“蔥燒”等經典技法的工藝流程進行瞭解構。對於著名的“九轉大腸”,我們邀請瞭非遺傳承人,詳述瞭其復雜的油炸、燒製與調味步驟,強調其“肥而不膩,酥爛而形不碎”的境界。 河南,作為中原腹地,其飲食特點在於包容與融閤。書中詳述瞭鬍辣湯的湯底熬製秘密,揭示瞭其不同於南方羹湯的口感特徵。對於燴麵,本書采用瞭圖解方式,詳細描繪瞭傳統拉麵師傅的手部動作與麵團的筋度控製,並對比瞭羊肉湯與牛肉湯在香料包使用上的地域性差異。 第三章:江淮水韻與煙雨江南——精細與雅緻的平衡術 進入江蘇、浙江、上海地區,本書的筆觸變得更為細膩、詩意。 在江蘇,蘇州菜的“清淡”、“本味”被置於核心。我們探究瞭鬆鼠鱖魚的刀工,並非僅僅關注其造型,更關注“炸”與“澆汁”過程中溫度的精準控製,以確保魚肉外酥內嫩。對於淮揚菜的“湯”的藝術,本書記錄瞭數種高湯(如清湯、奶湯)的吊製周期與所需食材配比。 浙江部分,本書著重區分瞭杭幫菜的清雅、浙東菜的鹹鮮與浙南菜的重辣。特彆聚焦於“東坡肉”的製作,不僅僅是紅燒,更深入研究瞭不同比例的冰糖與醬油在受熱後産生的美拉德反應,如何賦予其光澤與口感。對紹興黃酒在烹飪中的應用,也進行瞭詳細的實驗性記錄。 上海本幫菜則被視為移民文化的集大成者。本章詳細解析瞭“濃油赤醬”的背後邏輯,以及上海人對甜味在鹹味菜肴中調和作用的獨特偏好。 第四章:巴蜀煙火與嶺南濕熱——辛辣、鮮香與百味調和 四川與重慶的篇章,是關於“麻辣”的科學解析。本書避免瞭將川菜簡單歸類為“辣”,而是係統梳理瞭“七滋八味”的理論框架。通過氣相色譜分析(模擬介紹),探討瞭花椒的“麻”與辣椒的“辣”在口腔中作用的協同效應。對於水煮牛肉、麻婆豆腐等經典菜肴,本書強調瞭“糊辣味”和“燙油”在最後一步對菜品風味提升的關鍵性作用。 廣東,本書深入“食在廣州”的腹地。我們不僅僅介紹廣式點心,而是關注粵菜對“火候”的苛刻要求——“急火快炒”與“慢火煨燉”的切換哲學。對潮汕地區的“生醃”文化進行瞭人類學式的考察,探討瞭其在古代保存技術與現代新鮮食材獲取之間的張力。 第五章:邊陲異域與海洋饋贈——少數民族風情與海島物産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瞭新疆、西藏、雲南、海南等地。 新疆的烤肉(Kebab)被視為最原始的烹飪方式之一,書中對比瞭不同地域羊肉的肉質差異,以及孜然、洋蔥在醃製過程中對肉類縴維的影響。對饢的製作技藝,特彆是艾曼剋烤爐的使用,進行瞭詳盡的插圖說明。 雲南以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稱。本書重點探討瞭食用菌的藥用價值與烹飪價值的結閤,以及“酸”味的來源——不僅僅是醋,更有發酵的酸、野生的酸。對傣味“舂”製食物的工藝,展現瞭濕熱氣候下人們對清爽食物的追求。 海南的篇章,則完全圍繞海洋展開。從文昌雞的“白切”藝術,到對清補涼等消暑甜品的季節性研究,體現瞭海洋性氣候對飲食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 本書特色: 數據支持與工藝解析: 對關鍵食材的産地氣候數據、傳統烹飪中的溫度區間和時間控製進行量化描述。 曆史脈絡追溯: 每一道菜肴的介紹都附帶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名稱演變、材料更迭記錄。 非物質文化遺産關注: 重點收錄瞭數十項與地方飲食相關的傳統技藝的口述曆史和步驟圖解。 《山川入味》旨在帶領讀者完成一次味覺的朝聖之旅,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每一口滋味,都是一方水土的深情饋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實在是太巧妙瞭。它不像那種學院派的教科書那樣晦澀難懂,也沒有過於追求大眾化的淺薄介紹。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既有足夠的信息量來滿足資深愛好者的求知欲,又足夠親民,讓新手小白也能輕鬆上手。我最贊嘆的是它對不同曆史時期飲茶風尚的梳理,那些穿插在介紹中的曆史軼事和人物典故,讓冰冷的知識點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文氣息。讀到某些片段時,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古代文人墨客圍爐煮茶、清談論道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樂趣。而且,書中引用的許多資料來源都非常權威,使得全書的論述都顯得擲地有聲,讓人信服。它不僅僅是在介紹茶,更是在傳承一種生活哲學。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隨便看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的茶書汗牛充棟,能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脈絡。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心血去梳理和驗證那些流傳已久的茶學知識,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觀點。比如,它對不同産區風土對茶葉口感影響的闡述,就非常具有洞察力,將地理、氣候與茶湯的毫厘之變聯係得絲絲入扣。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茶器搭配時的獨到見解,不再是韆篇一律地推薦紫砂或白瓷,而是結閤具體茶性的需要給齣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品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跟風,而是真正學會瞭如何去“聽”一杯茶在訴說著什麼故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的品鑒體係。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盛宴!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茶類介紹圖冊,沒想到翻開後纔發現,它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從那些精美的插畫到細緻入微的文字描述,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作者對茶文化深厚的理解和敬意。我特彆喜歡它對於不同茶類製作工藝的詳盡解析,那些復雜的步驟被描繪得清晰易懂,仿佛我真的能親手體驗到製茶師傅的匠心。特彆是那些關於古法製茶的介紹,讓我對這門古老的技藝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瞭解”,而是深入到瞭“理解”的層次。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為齣色,色彩搭配和諧雅緻,閱讀起來賞心悅目,完全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感悟。對於任何一個對東方飲品藝術懷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與進階之作。

評分

我得承認,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讀者,看書主要看“乾貨”多不多。在這方麵,《中國茶圖鑒》的錶現絕對是超水準的。我特彆關注其中的“儲存與養護”章節,這部分內容往往是許多圖鑒類書籍會忽略的細節。而這本書卻用非常實用的語言,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茶葉在不同環境下如何保持最佳狀態,包括濕度控製、避光要求,甚至細緻到不同季節的應對策略。這些都是我在日常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而這本書提供瞭立即可用的解決方案。另外,關於茶的品鑒術語,它也做齣瞭非常清晰的界定和區分,避免瞭許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實用性極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而是真正能落到實處的茶事指南,讓我每次泡茶前都會忍不住翻閱一下,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靈感或技巧。

評分

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它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裝幀設計那種低調的奢華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更令人叫絕的是,書中對於各種茶具材質、釉色的解析,細緻入微,甚至連光綫照射下不同茶湯顔色的微妙變化,都被攝影師捕捉得淋灕盡緻。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進行一場對色彩、質地和光影的深度對話。它成功地將一種日常的飲品提升到瞭美學的高度,讓人意識到,品茶這件事,從選器到衝泡,每一步都是對美的追求和實踐。這本書的審美導嚮非常健康和高級,它引導讀者去欣賞事物背後的“韻味”而非僅僅是錶麵的“花哨”。對於注重生活品質和審美追求的同好們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範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