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教孩子更——行动是*好的教育
定价:32.00元
作者:段兰华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108076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要“动”起来,不能再照本宣科。积极设计教育情境,“活”化教育细节,建立主动、多维的“动”脑意识。只有动脑才能主动解决问题,不能轻视事前的思考和事后的反思。只有动脑,才会有创新。
——通州区马驹桥中心小学校长 张宝和
社会上很多有所作为的人,在回忆学龄生活时,往往对一些富于情感体验的活动或事件记忆犹新,而很少有人记起当年老师或家长讲过的道理。这就提示人们,新形势下的教育方法,要多些身教,少些说教,多给孩子一些心“动”的教育。
——丰台区实验小学校长 段兰华
行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动”字。“动”是育人氛围,更是一种教育思路。通过多科联动、多育互动、多元推动,“时时行动育人、处处行动育人、事事行动育人、人人行动育人”,鬻教育于活动之中,让教育“活”起来,让生命“”起来。
——东城区和平里一小校长 彭藐
教育*终的目标不是把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而是让孩子能够将在学校、家庭得到的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行动教育”,给学生松绑,在家长、教师的科学下,让孩子自己实践、体验、反思、长大。
——大兴区团河小学校长 张桂明
内容提要
目录
篇 行动成就智慧
章 行动是有力的智慧
章 行动教育的原则
第三章 行动教育的核心原理
第四章 行动教育的方式
第五章“活”的教育与“动”的教育
第六章 行动教育的协同理论
第二篇 教师是学生的人格之师
章 教师言行是孩了的楷模
第二章 责任心是教师的行动准则
第三章 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 加强师德建设
第五章 课堂上老师怎么做
第六章 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第七章 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八章 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固化
第九章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第十章 帮助学生养成“动”的习惯
……
第三篇 家长的教育
第四篇 孩子的自我教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籍那样照本宣科,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它没有给出什么“万能公式”,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部分。我一直以为,对孩子好就是事事帮他打理,让他少走弯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过度的包办反而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即使会犯错,也鼓励他自己去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比如,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自己安排学习时间。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孩子也会有些依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惊喜地发现,他变得越来越能干,也越来越有自信。这种改变,让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翱翔蓝天的翅膀,而不是将他们永远留在我的羽翼之下。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觉得它像是一剂温柔而强大的催化剂,悄悄地改变了我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这两个字。以前,我总觉得教育就是知识的灌输,是各种技能的培养,是为孩子铺平一条通往成功的“标准”道路。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些固然重要,却远远不够。最核心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责任感、并且懂得如何与世界建立连接的人。书中很多案例都触动了我,比如那个关于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如何引导的片段。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去“解决”问题,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那些不那么顺遂的时刻。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被过度保护,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学习这些宝贵人生课程的机会?我是否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孩子获得的宝贵财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每当我回想起书中的某个细节,或是尝试着去实践书中的某个小建议,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和孩子之间那份微妙的、更加积极的变化。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能让你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到可以改进的方向。
评分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教育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最深刻、也最实在的。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深刻的洞察。书里关于“情商的培养”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商上,觉得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商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甚至比智商更为关键。它教会我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闹时,我不再直接制止,而是先问他“你现在是什么感觉?”,然后引导他思考“如果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是什么感受?”,再进一步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开心?”。这种循序渐进的沟通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了情绪管理,也让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教书匠”变成了一个更懂得“育人”的家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之前那些关于孩子教育的困惑和焦虑,似乎都有了新的出口。我一直以为,要让孩子学好,就得报各种辅导班,让他们在学业上“领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教育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在为孩子的人生打地基,而这个地基,需要的是品格、是情商、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里讲到的一段关于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烦恼,然后就很自然地开始批评、指责,结果往往是孩子更加叛逆,或者变得沉默寡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它教我如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何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回应,从而建立起一种更信任、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我开始尝试在和孩子交流时,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评判。有时候,仅仅是放慢语速,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这种改变,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不再那么焦灼,反而多了一份从容和期待。它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旅程,而这本书,无疑是这个旅程中一位非常棒的向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原本抱着一种“学习育儿技巧”的心态去读它,结果发现它触及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绩优异,而是让你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激发内在驱动力”的论述。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用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比如考好了就给奖励,没做好就批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外在的激励是短暂的,并且会扼杀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内心的热爱,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我开始尝试着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而不是强加我所认为的“有益”的东西。比如,我的孩子喜欢画画,我以前觉得这只是个爱好,学好文化课才是正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绘画过程中,孩子可以培养创造力、专注力,甚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鼓励他多画,并引导他去思考画中的故事和表达。这种方式,不仅孩子更开心,我也看到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仿佛之前被压抑的潜力被释放出来了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