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傢書(精裝典藏本) 9787547229361

曾國藩傢書(精裝典藏本) 978754722936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曾國藩 著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傢書
  • 清史
  • 晚清
  • 名人傳記
  • 修身養性
  • 人生哲學
  • 曆史文獻
  • 典藏本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末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47229361
商品編碼:3013630596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曾國藩傢書(精裝典藏本)

定價:36.00元

作者:(清) 曾國藩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72293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曾國藩傢書》是清朝名臣曾國藩寫給傢人的書信集,曆經百年,永恒經典,是中國傢庭教育的成功範本。

★梁啓超、鬍適、陳寅恪、*、、*、錢穆、南懷瑾、範文瀾等一緻推崇,視為終生必讀之經典。

★一位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入微體察、一位謀略傢對修身勤政的忠告。

★本版《曾國藩傢書》是目前市麵上選編內容*全麵、注釋*多的精選版本。

★本版《曾國藩傢書》是精裝典藏本,設計簡潔大方,裝幀精美,不但適閤傢庭收藏和閱讀,更適閤各類圖書館收藏。

推薦閱讀:《挺經》(精裝典藏本)《素書》(精裝典藏本)《小窗自紀》(精裝典藏本)

內容提要


《曾國藩傢書》是曾國藩寫給親友的書信集,但它不僅僅是書信,還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曆,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韆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曾國藩傢書》曾被媒體譽為“一位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入微體察、一位謀略傢對修身勤政的忠告”。是做人處世之典範,齊傢教育之真言,為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旗幟。本書對他的書信進行瞭重新的編排,使分類更加閤理和適閤當下讀者閱讀,並進行瞭詳盡的解讀,對原文中齣現的以及曆史上相類的人物、事件、思想進行瞭總結、概括和評析。

目錄


修身篇

緻諸弟·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2

緻諸弟·勸宜力除牢騷(鹹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4

緻四弟·不宜露圭角於外(鹹豐六年九月初十日) 7

緻沅弟·做人須要有恒心(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8

緻沅弟·專而精,紛而散(鹹豐八年正月十一日) 11

緻九弟·言凶德有二端(鹹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13

緻沅弟·注意平和二字(鹹豐八年三月三十日) 15

諭紀澤·須從有恒二字下手(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 18

緻沅弟·庸人以惰字緻敗,纔人以傲字緻敗(鹹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20

緻沅弟季弟·戒傲戒惰(鹹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22

緻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鹹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24

緻澄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鹹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25

緻沅弟季弟·常以勞、謙、廉自惕(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27

緻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30

緻沅弟·麵對指摘宜自修(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32

緻沅弟·倔強二字不可少(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34

緻沅弟·先有豁達光明之識後有恬淡衝融之趣(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35

緻沅弟·須以明強為本(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37

緻沅弟·強字須從明字做齣(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 39

緻沅弟·宜自修處求強(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41

諭諸兒·不忮不求,剋勤剋儉(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43

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同治十年十一月) 47

治學篇

緻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52

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56

緻諸弟·讀書要有誌有識有恒(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60

緻溫弟·述學詩習字之法(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64

緻諸弟·勿為時文所誤(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67

緻諸弟·讀書須立誌(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70

緻諸弟·讀書必須有恒心(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72

緻澄弟·讀書不必一一求熟(鹹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4

諭紀澤·四字讀書之法(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76

諭紀澤·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鹹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78

諭紀澤·作詩寫字之法(鹹豐八年八月二十日) 80

諭紀澤·作文作詩均宜心有摹仿(鹹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82

諭紀澤·分類手抄辭藻(鹹豐九年五月初四日) 84

諭紀澤·文章應珠圓玉潤(鹹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85

諭紀澤紀鴻·古人的文字意趣(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87

諭紀澤紀鴻·作文應在氣勢上下工夫(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89

齊傢篇

稟父母·傢和則福自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92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94

緻諸弟·絕大學問即在傢庭日用之間(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96

緻諸弟·吾傢規矩極嚴,當踵而行之(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98

緻諸弟·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傢(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101

緻諸弟·能勤能敬未有不興(鹹豐四年六月十八日) 103

緻諸弟·在傢宜注重勤敬和(鹹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105

諭紀鴻·願子孫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鹹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107

諭紀澤·宜教傢人勤勞持傢(鹹豐六年十月初二日) 109

緻澄弟季弟·蔬竹魚豬可覘人傢興衰氣象(鹹豐八年七月二十日) 110

緻諸弟·兄弟和睦、體孝道、行勤儉(鹹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112

緻澄弟·治傢八字訣(鹹豐十年閏三月二十九日) 114

緻澄弟·妥收片紙隻字(鹹豐十年五月十四日) 115

緻四弟·立身處世之八本(鹹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117

緻澄弟沅弟季弟·以嚴治傢(鹹豐十一年三月初四日) 119

緻澄弟·鼎盛之際宜收斂(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 121

緻澄弟·凡事皆當謹慎儉樸(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122

緻沅弟·於傢庭有一欣慰之端(同治三年六月初一日) 124

緻澄弟·不望代代富貴,望代代有秀纔(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126

緻澄弟·勿忘寒士傢風(同治六年正月初四日) 128

緻歐陽夫人·居傢乃是長久之計(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129

為政篇

緻諸弟·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132

緻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鹹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135

緻諸弟·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鹹豐元年八月十九日) 138

緻諸弟·為政不可驕奢(鹹豐四年九月十三日) 140

緻諸弟·但願不張虛名,不進官階(鹹豐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142

緻沅弟·耐煩為居官要義(鹹豐八年二月十七日) 144

緻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鹹豐十年七月十二日) 146

緻沅弟·忠義兩全(鹹豐十年九月初十日) 148

緻沅弟·以方寸為嚴師(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150

緻沅弟·勸弟要在奏摺上用功夫(同治二年七月初一日) 152

緻沅弟·辦大事與成大事(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153

緻沅弟·無應酬饋贈一步不可行(同治三年三月初七) 155

緻沅弟·但求盡吾心力(同治三年八月初五日) 157

緻沅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同治三年九月初三日) 159

緻澄弟沅弟·凡任事之臣,當可善始善終(同治四年十月十五日) 160

諭紀澤·不居大位享大名(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 161

諭紀澤·居官不可有清名(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163

緻沅弟·須於奏疏中加意檢點(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165

諭紀澤·中國自強之本(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三日) 167

處世篇

緻諸弟·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170

緻諸弟·行善鄉裏,必有福報(鹹豐元年四月初三日) 172

緻沅弟·周濟受害紳民(鹹豐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175

諭紀澤紀鴻·說話舉止不可太輕易(鹹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177

緻沅弟·成功得名不盡關人事(鹹豐十一年正月元日) 179

緻澄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180

緻沅弟·花未全開月未圓(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182

緻沅弟·無形之功不宜形諸奏牘(同治二年五月十六日) 184

緻沅弟·宜從畏慎二字上下工夫(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185

緻澄弟·儉以養廉,直而能忍(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187

寄紀瑞·切不可忘卻先世之艱難(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188

緻沅弟·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190

緻澄弟·望弟不要管閑事(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192

緻澄弟·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同治三年六月初四日) 193

緻沅弟·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 195

諭紀澤紀鴻·不宜過於玲瓏剔透(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 196

緻沅弟·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198

緻沅弟·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199

緻沅弟·務須咬牙勵誌(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201

緻沅弟·悔字訣和硬字訣(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203

緻沅弟·力守悔硬二字而求相勉(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204

治軍篇

緻沅弟·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鹹豐七年十月初四日) 208

緻沅弟·戒浪戰(鹹豐七年十月十五日) 210

緻沅弟·暇與渾(鹹豐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211

緻沅弟·篤實與強毅(鹹豐八年正月初四夜) 214

緻沅弟·腳踏實地剋勤小物(鹹豐八年正月十四日) 217

緻沅弟·憑壕對擊堅忍不齣(鹹豐八年四月十七日) 218

緻沅弟·凡將纔有四大端(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221

緻沅弟·以愛民為義(鹹豐十年四月二十二日) 223

緻季弟·以講求將略為義(鹹豐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225

緻沅弟季弟·惟有一靜字可以勝之(鹹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226

緻沅弟·製勝之道在人不在器(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228

緻沅弟·審機審勢先貴審力(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230

緻沅弟·用兵之道全軍為上(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 232

緻沅弟·軍事但靠自己,莫靠他人(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 233

用人篇

緻九弟·催周鳳山速來(鹹豐六年九月十七日) 236

緻九弟·擬保舉李次青(鹹豐八年八月初四日) 238

緻沅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鹹豐十年六月初十日)

作者介紹


曾國藩,晚清名臣,清朝戰略傢、政治傢,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著有《治學論道之經》《持傢教子之術》《冰鑒》《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傢書》等作品。

潘愛平,本書譯注者,祖籍河北,1960年生於北京,在中國書法齣版社任編輯室主任,副編審,多年從事文學藝術類圖書的編輯工作。曾獲中國文聯編輯榮譽,有數部所編作品獲得省部級奬項。

文摘


序言



《曾國藩傢書(精裝典藏本)》是一部凝聚瞭中華民族傳統傢庭教育智慧的經典之作。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份份泛黃的信劄,更是晚清重臣曾國藩一生治傢、修身、用人的真實寫照,是其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本書精裝典藏,以其考究的裝幀和精良的印刷,力圖還原原著的神韻,為讀者提供一次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穿越時空的傢國情懷與人生智慧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名臣,一生戎馬倥傯,但他從未將治傢置於次要地位。相反,他認為“傢齊而後國治”,將嚴謹的傢風建設視為治國理政的基石。本書收錄瞭曾國藩寫給他的兒子、孫子、弟弟、弟媳等傢人的大量信件,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對時局的分析、對政務的思考,更多的是對親人的諄諄教誨,涵蓋瞭學習、讀書、為人處世、品德修養、生活習慣等方方麵麵。 這些傢書,如同穿越時空的教誨,以一種極其樸實、真摯的方式,展現瞭曾國藩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和他對傢族的殷切期望。他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深刻體悟,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子孫的心靈深處。讀者在閱讀這些信件時,仿佛能聽到一位嚴父慈母般的聲音,感受到一位智者博大的胸懷。 傢書背後的修身之道與治學之法 在曾國藩的傢書中,關於個人修養和學習方法的內容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他反復強調“立誌”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如果連遠大的誌嚮都沒有,就如同無根的浮萍,難以有所作為。他鼓勵子孫要“勤”,勤奮讀書,勤於思考,勤於實踐。他提倡“恒”,持之以恒,日積月纍,纔能有所成就。 曾國藩對讀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並非一味追求數量,而是強調“讀透”、“用活”。他告誡子孫,讀書並非為瞭炫耀,而是為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纔乾,為國傢社會貢獻力量。他推崇“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反對空談和浮誇,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解決問題中成長。 在品德修養方麵,曾國藩尤其重視“誠”與“敬”。他認為一個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保持真誠,不虛僞,不欺騙。而“敬”則是一種態度,一種對人對事的尊重,一種對生活對工作的認真。他認為,一個懂得“敬”的人,纔能真正做到“慎獨”,在無人監督時也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保持高尚的品格。 傢庭教育的智慧結晶:言傳身教與潛移默化 曾國藩的傢庭教育,並非隻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他要求傢人“早起”,堅持體育鍛煉,培養健康的體魄;他鼓勵傢人“惜福”,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他提倡傢人“孝親”,尊敬長輩,關愛傢人。 在他的信件中,我們能看到他細緻入微地關心傢人的生活起居,關注他們的健康狀況,甚至對傢庭的日常事務也給予指導。這種全方位的關懷,讓他的傢人能夠感受到來自父親和長輩的深沉愛意,同時也讓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和傳承傢族的優良傳統。 他反對溺愛,但也絕不嚴苛到讓人窒息。他善於發現和鼓勵傢人的優點,同時也能夠溫和而堅定地指齣他們的缺點,並給予改正的方法。這種平衡的教育方式,使得他的子孫在受到嚴格管教的同時,也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勇於麵對挑戰。 《曾國藩傢書》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曾國藩傢書》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如何培養齣有德有纔、能夠擔當社會責任的下一代,是每一個傢庭和整個社會都麵臨的課題。曾國藩的傢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資藉鑒的範本。 精神滋養: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精神世界有時會感到貧瘠。曾國藩傢書中所蘊含的堅韌不拔、勤奮自律、淡泊名利等傳統美德,能夠滋養讀者的心靈,幫助我們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和力量。 人生啓迪:曾國藩的人生經曆跌宕起伏,但他始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他的傢書,為我們提供瞭洞察世事、處理睏境的智慧,能夠啓發讀者在麵對人生選擇時,做齣更明智的決定。 傢風傳承:傢風,是一個傢族的精神內核,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國藩的傢書,為我們展示瞭一個 exemplary 的傢風範例,有助於我們反思和構建自己的傢庭教育理念,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個人成長:無論是學生、職場人士,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曾國藩的傢書中汲取養分。他的治學之道、修身之法,對於個人的知識提升、品德塑造、心理成熟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精裝典藏,緻敬經典 本書以精裝典藏本的形式呈現,不僅是對曾國藩及其傢書的尊敬,也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珍藏和品讀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精美的裝幀設計,考究的紙張印刷,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最佳的閱讀體驗。每一頁翻動,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智者的心靈交流。 《曾國藩傢書(精裝典藏本)》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智慧的傳承。它適閤所有渴望提升自我、關注傢庭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者。在喧囂的世界裏,翻開這本書,靜下心來,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智慧,讓它成為您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您前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一直抱有強烈的探究欲,總覺得那纔是還原一個真實個體的最佳窗口。這套傢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打破瞭教科書上對曾國藩那種扁平化的英雄描繪,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掙紮的知識分子。他的文字裏,有對自己懈怠的深刻自責,有對時局艱難的清醒認識,也有對親人無法團聚的深深思念。特彆是他反復強調的“慎獨”與“格物緻知”,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個人成長的核心驅動力。精裝本的裝幀設計,雖然華麗,但絲毫沒有喧賓奪主,反而襯托瞭內容的重量。我甚至會特意去研究他信件中引用的典故和古文齣處,每一次深挖,都像是與這位晚清重臣進行瞭一次跨時空的對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自從收藏瞭這本精裝典藏版後,我發現自己對“定力”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曾國藩的傢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所有的宏大敘事,都是由無數個微不足道的日常堅持積纍而成的。書中關於“讀書”的篇章尤其令我動容,他並非要求死記硬背,而是強調讀書後的體悟和實踐,強調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個人品格的那個轉化過程。這套書的印刷質量非常高,字跡清晰,油墨均勻,即便是那些筆畫繁復的古文詞匯,閱讀起來也毫不費力。我給它配瞭一個專門的書簽,每次打開,都會被那種跨越時空的教誨所震撼。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大傢風範,不是體現在外在的權勢上,而是根植於日復一日的自我約束與反思之中。這本厚重的書,在我看來,比很多成功學書籍都要實在得多。

評分

這本《曾國藩傢書》的精裝典藏版,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意。裝幀設計得非常考究,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扉頁和內文的排版,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易讀,這對於想要深入研讀的讀者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地選瞭精裝版,就是為瞭那種儀式感,把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先賢智慧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可以長久珍藏的物件。每次翻開,指尖拂過那些泛著微黃的紙張,都能感受到時光的厚重感。雖然內容是傢書,但它所蘊含的為官之道、修身立命的哲理,遠遠超越瞭傢庭教育的範疇,能讓人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個沉靜下來的錨點。我尤其喜歡它在用詞上的考究,那種舊時文人特有的剋製與深沉,即便經過現代標點符號的整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跨越百年的情感脈絡。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是並重的,確實是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

評分

說實話,初次翻閱,我主要的興趣點在於探究曾國藩這位“晚清中興第一人”的日常心態,以及他是如何處理那些常人難以應對的睏境的。書中的信件往來,與其說是教誨,不如說是他與傢人進行的一場場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戰略復盤。我發現,那些被後世神化的“鐵腕人物”在麵對親人時,也有著極度的細膩和敏感。他對於子侄輩的學業、交友、乃至生活瑣事的叮嚀,瑣碎得近乎嘮叨,但正是這種不厭其煩的細節滲透,纔構建瞭他穩固的道德基石。我嘗試將書中的某些建議,代入到我目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去推演,竟然有不少茅塞頓開之處。這套書的精裝版在紙張的選擇上非常齣色,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讓我的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需要經常拿齣來,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對照閱讀的“活工具書”。

評分

這本書的精裝設計,確實讓它在書架上顯得格外醒目,但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載的精神內核。與我閱讀過的其他古代名人書信集相比,曾國藩的傢書具有一種罕見的、近乎苦行僧式的自我要求。他幾乎不留餘地地剖析自己的弱點,並將其公之於信件,這種坦誠和勇氣,是極其難得的。當我遇到工作或人際關係中的挫摺時,翻閱幾頁,總能從中汲取到一股堅韌的力量。我欣賞這種既入世又齣世的哲學觀,既要積極應對世事紛擾,又要在內心深處守住一片清淨之地。這套書的紙張和裝訂工藝,讓我有信心將它作為傳傢寶,因為它的物理形態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而裏麵的智慧,更是值得後輩反復學習的寶貴財富。它更像是一部活的傢訓,而非單純的曆史文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