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吃相 烹饪/美食 书籍 |
| 作者: | 余斌 |
| 定价: | 38.0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ISBN: | 978780768195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生动描摹以江南为主的各色美食、市井风味,从肥肉、小龙虾、锅贴、层层脆,到四色糖、糕团、慈姑、麦乳精、烘山芋等,兼及中西,读来令人生津垂涎或会心莞尔,其中的民俗、旧事、记忆、温情,余韵隽永,读者细品一方水土一方人,更可从中窥见世相百态。 |
| 目录 | |
I? 自 序 001? 论肥肉之存在方式 013? 锅贴、煎饺之辨 021? 鱼香肉丝与洗脚问题 028? 龙虾风暴 062? 醉?虾 076? 蟹 096? 那些年,我们桌上的鱼 099? 观?鱼 103? 镇江肴肉 107? 猪耳朵,层层脆 112? “下水”之猪肝儿 118? 荷包蛋 124? 丝?瓜 129? 豌?豆 135? 慈?姑 140? 豆花与豆腐脑 144? 豆腐乳 149? 凉?粉 156? 炒粿条 159? 四色糖 163? 糕与团 170? 年?糕 174? 奶?糕 180? 巧克力 183? 麦精露与麦乳精 190? 烘山芋 198? “老鼠屎” 204? “原教旨主义”粽子 209? 月?饼 217? 意大利馅饼 226? 炒菜之热闹 232? 初遇“洋”面条 236? 焙果与如意卷 239? 中美油条之比较 243? 餐桌上的中西 246? 餐桌上的句号 250? “扒”与“排” 253? 载?体 260? 加?椰 263? 做?饭 267? 吃?饭 271? 下?饭 274? 盒?饭 289? 农家菜与“俺家小院” 297? 根“私房菜” 301? 混?搭 304? 食分男女 309? 打?包 314? 吃?相 317? 沪宁线上的味道 321? 一日三餐 |
| 编辑 | |
“吃相”一语,本义当然是指吃喝时的举止神态。但也时常挪作他用,说某人“吃相难看”,未就是说他饭桌上欠斯文,有时是指其为人行事不够淡定,急吼吼缺少风度。再往大里引申,吃相之“相”也可通于世相之“相”,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吃相,作为整体,人类有人类的吃相,一个时代则又有一个时代的吃相,在吃上面,也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从吃相能看出的东西委实不少。 |
我收到这本书时,本以为是本普通的家常菜谱,但翻开第一页就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跳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在厨房里分享他的独家秘籍。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极具匠心。那些手绘的草图和偶尔穿插的旧照片,为每一道菜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年代感和人情味。它没有用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复杂的烹饪步骤分解得清晰明了。我尝试做了书里介绍的一道“记忆中的红烧肉”,那个味道,简直是我童年记忆中外婆做出来的那个味道,那种味道的书里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温暖的厨房。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食谱本身的价值,它更像是一本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载体,让人在烹饪中找回失去的那些美好瞬间。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热衷于钻研世界各地精细烹饪的“美食探险家”,我对国内出版的烹饪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挑剔的态度,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火候”。然而,《吃相》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没有拘泥于某一种菜系的范畴,而是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去探讨“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品格”。作者在描述每道菜的背景故事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使得每一道菜肴都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将烹饪提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做法,非常对我胃口。我尤其欣赏它对“浪费”和“珍惜”的探讨,这在一个食物极易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边角料制作出风味独特的酱汁,这些“非主流”的智慧,才是真正体现了烹饪的精髓,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做菜,更是如何与自然和时间和谐相处。
评分这本《吃相》真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烹饪书籍,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美食书籍的传统印象。首先,作者的文笔简直是一绝,读起来丝滑流畅,仿佛每一道菜肴都在文字间活灵活现地跳跃。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食材时的那种细腻和专注,仿佛能感受到食材本身的故事和灵魂。例如,在描述如何挑选最新鲜的香料时,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这个自认为有点经验的家庭厨师都感到汗颜。书里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实在操作指南,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上手,并且能从中找到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集,更像是一场关于食物哲学的对话,让人在享受烹饪乐趣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那种对“吃相”这个主题的探讨,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风趣,但深入其中,却是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乃至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想要立刻走进厨房,用更用心的方式去对待下一顿饭。
评分我给《吃相》打五星,是因为它成功地将“吃”这个日常行为,拔高成了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生活艺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极力推崇一种“有意识的进食”态度。作者反复强调,做饭的过程和吃饭的姿态,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态度。我之前总是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烹饪的仪式感,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花时间去感受水沸腾的声音,去聆听油锅里食材的滋滋声。这种改变并非为了炫耀,而是真的从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书中的“食材溯源”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引导读者去关注食物的来源地和种植者,建立起一种更负责任的饮食观。总而言之,《吃相》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快速做好一顿饭”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认真对待每一餐饭”的哲学指南,对于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感官的盛宴。我通常读书习惯是快速浏览,但捧着《吃相》就忍不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作者对于味道的描绘,达到了近乎“通感”的境界。比如描述一道清汤时,他写道:“那汤,是晨曦中雾气散去后,竹林里第一缕阳光落在湿润苔藓上的那种清澈感。”这种高度文学化的表达,让我对一道简单的汤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向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地从前菜到主食的线性排列,而是围绕着“人生阶段”或者“特定情境”来组织菜肴,让人在不同的人生时刻,都能找到与之契合的“食谱”。我最近压力很大,翻到书中讲述“抚慰人心的慢炖食物”那一章,按照步骤做了一份,那种热气腾腾的食物带来的慰藉,比任何言语安慰都来得有效。这完全是一本能“治愈人心”的烹饪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