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 [China Food Composition 2004. Book 2]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 [China Food Composition 2004. Book 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月欣 著
图书标签:
  • 食物成分
  • 中国食物
  • 营养学
  • 食品科学
  • 膳食营养
  • 食品分析
  • 营养成分
  • 中国
  • 数据库
  • 参考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716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44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 Food Composition 2004. Book 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5-01
页数:35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在食物分类、编码和营养素数据表达方面基本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一致,在编排上也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并给出部分食物的图片,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特点: 1.补充了新的食物 包装食品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中已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除部分原料性食物包,所包含的食物主要以包装食品为主,这是《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补充食物的主要特点。了解这部分食物的营养特点,更

内容简介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是对《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一册)的重要补充,是对我国食物成分数据资料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该书是在对过去4年中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核对、比较、编辑而成的,共包括757条食物的一般营养成分数据,239条食物的氨基酸数据,323条食物的脂肪酸数据,另外还收录入了部分食物的胆碱、生物素、泛酸、维生素K、维生素D的数据。

作者简介

  杨月欣(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评价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委员。

目录

使用说明
英文使用说明(Introduction)
食物描述
食物成分表
表一 食物一般营养成分
1 谷类及制品
2 薯类、淀粉及制品
3 干豆类及制品
4 蔬菜类及制品
5 菌藻类
6 水果类及制品
7 坚果、种子类
8 畜肉类及制品
9 禽肉类及制品
10 乳类及制品
11 蛋类及制品
12 鱼虾蟹贝类
13 婴幼儿食品
14 小吃、甜饼
15 速食食品
16 饮料类
17 含酒精饮料
18 糖、果脯和蜜饯、蜂蜜
19 油脂类
20 调味品类
21 其它
表二 食物氨基酸含量
表三 食物脂肪酸含量
表四 食物胆碱、生物素、泛酸、维生素K、维生素D含量
附录
附录1 酒精相对密度与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关系表(15摄氏度)
附录2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附录3 食物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4 食物名称中拉文对照表
附录5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
参考文献
食物图片

前言/序言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 导言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是中国食品营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是在前一版基础上,依据更新的科学数据和更广泛的样品采集,对我国各类食物营养成分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分析的权威参考。本册内容聚焦于对食物中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膳食纤维、胆固醇、有机酸等)的含量进行详尽的呈现。它不仅是食品科学研究者、营养学专家、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家庭日常膳食管理、健康饮食规划的实用指南。 内容概览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我国国民营养状况的评估、食品政策的制定、营养标签的规范以及公众的健康饮食教育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2004年版的更新,尤其体现在样本量的增加、检测方法的优化以及所覆盖食物种类的扩展。第二册的重点在于对一系列重要食物类别进行深入的成分分析,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第一部分:主食与谷物类 谷物作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基石,其营养价值的精准掌握至关重要。本册对各类谷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燕麦、大麦等)及其加工制品(如面粉、面条、面包、饼干、麦片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宏量营养素: 重点关注了不同种类谷物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特别是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这对于评估谷物类食物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具有指导意义。脂肪含量虽然普遍不高,但某些品种如燕麦、玉米胚芽等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是谷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糖类的种类(如淀粉、可溶性糖)和含量对血糖生成指数等有直接影响。 微量营养素: 谷物是B族维生素(如硫胺素B1、核黄素B2、烟酸B3、吡哆醇B6、叶酸B9)和矿物质(如铁、锌、镁、磷、钾、硒)的重要来源。本书详细列出了不同谷物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并注明了其生物利用度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他成分: 膳食纤维的含量是评价谷物健康益处的重要指标,本册区分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为理解其对消化健康和慢性病预防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豆类、坚果及种子类 豆类(如大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等)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同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坚果和种子类(如花生、核桃、杏仁、葵花籽、芝麻等)则以其高脂肪、高能量以及丰富的微量营养素而著称。 豆类: 除了蛋白质含量,本书还重点分析了豆类中异黄酮等植物化学物的含量,这些物质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抗氧化和健康益处。矿物质如铁、钙、钾的含量也得到了详细的测定。 坚果与种子: 脂肪是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本书区分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同时,维生素E、镁、硒、锌等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考虑到坚果的营养密度,本书提供了其在能量供给方面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蔬菜类 蔬菜是膳食中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多种植物化学物的宝库。本书对我国常见蔬菜(如叶菜类、根茎类、瓜类、茄果类、豆荚类、食用菌类等)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成分分析。 维生素: 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叶酸的含量是评价蔬菜营养价值的关键指标。本书详细列出了不同蔬菜中这些维生素的含量,并考虑了烹饪方式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尽管在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生食或基础加工状态下的含量)。 矿物质: 钾、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在蔬菜中的含量虽然不如某些其他食物类别高,但由于摄入量较大,对膳食矿物质的总摄入量贡献显著。 其他成分: 膳食纤维是蔬菜的重要特征,本书提供了不同蔬菜膳食纤维的含量数据。此外,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植物化学物,如酚类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等,也在部分蔬菜的分析中有所体现,为理解蔬菜的健康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四部分:水果类 水果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天然糖分。本书涵盖了我国常见及部分特色水果的营养成分。 维生素与矿物质: 维生素C是大多数水果的显著特征。本书也关注了钾、叶酸等其他重要营养素的含量。 糖类与有机酸: 水果中的天然糖分(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是其风味的主要来源,本书提供了总糖含量。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的含量则影响水果的酸甜度,并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具有一定作用。 膳食纤维: 水果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对促进肠道健康、维持血糖稳定有益。 第五部分:肉类、禽类及蛋类 这些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血红素铁、锌和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脂肪。 蛋白质与氨基酸: 本书详细列出了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畜禽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和蛋类(如鸡蛋、鸭蛋、鹌鹑蛋等)的蛋白质含量及必需氨基酸组成,强调了其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的重要性。 脂肪: 脂肪含量随肉类部位和加工方式有显著差异,本书区分了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特别是胆固醇含量,对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群具有参考价值。 微量营养素: 铁(尤其是血红素铁,易于吸收)、锌、硒、磷以及B族维生素(如B12、B6、烟酸、核黄素)的含量丰富,对预防贫血、增强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部分:鱼、虾、贝类及其他水产品 水产品是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矿物质(如碘、硒、锌)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 蛋白质: 水产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且必需氨基酸比例与人体需求高度匹配。 脂肪: 海鱼、某些淡水鱼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大脑功能发育有益。本书详细列出了不同鱼类脂肪含量的差异,并注明了其脂肪酸的组成。 矿物质: 碘在海产品中含量尤其丰富,对甲状腺功能至关重要。硒、锌、钙的含量也值得关注。 其他: 维生素D在富含脂肪的鱼类中含量较高,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第七部分:奶类与奶制品 奶类是钙、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极佳来源。 钙: 奶类是膳食钙的最主要来源,本书详细列出了不同种类奶制品(如牛奶、羊奶、酸奶、奶酪等)的钙含量,对骨骼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蛋白质: 奶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均衡。 维生素与矿物质: 除了钙,维生素A、维生素D(强化奶)、B族维生素、钾、磷等也是奶类的重要营养素。 脂肪: 脂肪含量根据奶制品类型(全脂、低脂、脱脂)有较大差异。 第八部分:油脂、调味品及其他 这一部分涵盖了厨房中常用的油脂、糖、盐、酱料以及一些特色食品。 油脂: 详细列出了不同食用油(如植物油、动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包括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选择健康食用油提供了依据。 调味品: 盐(钠)、糖、酱油、醋等调味品在日常饮食中的摄入量不容忽视。本书提供了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对钠和糖的摄入量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其他: 部分加工食品、饮料、以及一些地方特色食品的成分信息也包含在内,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居民的实际膳食摄入情况。 重要意义与应用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食品营养成分数据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1. 指导居民膳食营养: 为公众提供科学的食物营养信息,帮助人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搭配膳食,满足身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促进健康。 2. 支持公共卫生决策: 为国家制定和调整营养政策、开展营养干预项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对改善国民营养状况、降低营养相关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作用。 3. 推动食品工业发展: 为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营养强化、营养标签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4. 服务科学研究: 为营养学、食品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 5. 促进国际交流: 与国际营养科学界的数据进行比对和交流,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营养科学领域的地位。 本书的每一项数据都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经过了严格的采样、检测和数据审核。它不仅是一本数据手册,更是中国人民健康饮食的科学指南,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简直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一股清流,它以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为我这个对食品营养“门外汉”但又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功效宣传感到困惑,总想弄明白,那些标榜着“健康”、“营养”的食物,究竟在成分上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说,它们与我们日常接触的普通食材又有何本质的区别。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追根溯源”的心理。虽然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初次阅读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我相信,只要耐心去查阅,去理解,就能逐渐拨开迷雾。比如,它对于某种具体食物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含量等细致入微的披露,让我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不同食物之间的差异。这比那些泛泛而谈的宣传语要可靠得多,也更能帮助我做出更明智的食品选择,从而在日常饮食中,更科学地为自己和家人添置营养。

评分

这是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成果,从其编纂的严谨性、数据的翔实性以及参考价值来看,都堪称我国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全球营养状况的学者,我深知各国建立和完善自身食物成分数据库的重要性。这份《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出现,不仅为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工具,也为国际间的营养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我尤其欣赏其数据采集的科学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这确保了每一项数据的可靠性,从而避免了因数据不准确而导致的结论偏差。在我的研究中,常常需要对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比。一本准确、全面的食物成分表,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石。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状况,并为制定更符合国情、更具实效性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它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参考手册,更是推动我国乃至全球营养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刚拿到《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时候,其实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对“成分表”这类东西的印象还停留在商品包装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但真正翻开后,我才意识到,这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食物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记录的不是形态、历史,而是食物“内在”的秘密。我是一个对健康饮食有一定追求的人,但很多时候,面对菜市场里琳琅满目的食材,我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比如,我知道菠菜含铁,但具体含量有多少?和猪肝比起来又如何?这本书就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一些平时不怎么注意的食材,比如各种粗粮、豆类,它们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营养潜力。我甚至可以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数据,为自己设计一些“定制化”的食谱,比如在需要补充特定微量元素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食材。这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真的非常棒。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食品营养科学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确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这套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纂的权威工具书,在我国营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第一眼看到它,便被其厚重和严谨所吸引。纸质的装帧虽然朴素,却透出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非常适合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案头常备。翻开第一页,清晰的目录和扉页上的编委会名单,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汇聚了多少专家学者的心血。虽然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膳食调查与评估方法学,但对中国食物成分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时效性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份《中国食物成分表》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进行更深入、更可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所包含的详细数据,对于理解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状况,以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养政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食品科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拥有一套权威、全面的食物成分数据库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2册)》的问世,无疑是我国营养学界的一大盛事,也为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课堂上,我经常需要引用具体的食物成分数据来佐证我的讲解,以往查找这些数据往往需要翻阅大量文献,效率不高且信息分散。有了这本宝典,我能够更加从容地为学生们展示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讲解膳食平衡的科学原理。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来源时,我可以直接引用书中不同豆类、肉类、蛋类的蛋白质含量数据,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又或者在讨论维生素C的摄入时,我可以列举出不同蔬菜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让学生们明白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充分摄取。这本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让我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评分

非常详细的一本书,很值得购

评分

好书,就是有点厚太重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相关专业可以购买~~~

评分

在线运营中心投资建设了占地

评分

商品与描述一致 质量不错 非常好~~~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员送货速度很快,京东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营养学的必修教材~~

评分

留作参考,以备需要,分类非常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