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食用菌:栽培新技术250问

精选食用菌:栽培新技术25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学政 著,周学政 编
图书标签:
  • 食用菌
  • 栽培技术
  • 农业科技
  • 种植技术
  • 菌类
  • 农业生产
  • 技术问答
  • 精选
  • 科普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167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088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字数:3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市场需求、政府倡导与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高度结合,将食用菌生产技术有关理论贯穿于实际操作技术之中,并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多种主栽品种和珍稀品种的制种、栽培、加工技术和相关信息进行了科学编写。该书根据编者多年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科研、教学实践的高度概括与积淀,重点介绍了一些新观点、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打造了诸如菌种生产中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解决、优质菌种的质量要求及其鉴别、用药与用肥等精彩内容。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1.为什么说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食用菌产品有何食用及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如何?
3.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4.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5.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6.如何才能加快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
7.当前我国食用菌产品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
8.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现状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如何?
9.国际贸易中,我国食用菌产品遇到了什么样的“绿色贸易壁垒”?
10.我国遇阻“绿色壁垒”的内因及应对措施是什么?
11.怎样搞好食用菌的内销?
12.如何做好食用菌的外销?
13.韩国食用菌市场及生产经销情况如何?
14.美国食用菌产业概况及市场状况如何?
15.日本食用菌生产的概况如何?
16.俄罗斯食用菌生产、消费及进口情况如何?
17.荷兰食用菌生产发展概况及欧盟市场现状如何?
二、食用菌的菌种生产与质量检测
18.什么是食用菌的菌种?
19.食用菌菌种质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为什么说菌种质量在食用菌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目前我国的食用菌菌种市场突出存在着哪些问题与不足?
22.菌种是如何分级的?
23.根据生产原料的不同,菌种可分为哪些类型?
24.食用菌良种选育及繁殖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
25.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26.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27.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8.无菌条件的概念是什么?无菌操作的要求是什么?
29.一级种制作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30.二、三级菌种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31.食用菌菌种生产中污染杂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控制?
32.优良母种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33.常见食用菌品种母种的培养特征有哪些?
……
三、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常识与理论
四、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五、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六、食用菌的科学加工与食疗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概述
1.为什么说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具体记述食、药用菌最多的国家,也是有关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是菌类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其中人工栽培和菌丝体发酵培养约100种,药用蕈菌及试验有效的500种(卯晓岚,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计方法估计,我国蕈菌可估计为13 000种,古全球估计数9 0A,食用蕈菌约为6 500种。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类产品,超过了茶业与桑蚕业。多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以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103.8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产值达437.84亿元,出口创汇6.22亿美元,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40%以上(中国食用菌协会,2005)。
有些专家把食用菌产业比喻成大农业的“垃圾处理场”,意思是说食用菌生产能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木屑、畜禽粪便等“垃圾”,这个比喻很贴切。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禾谷类、豆科类、锦葵类)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数量上亿吨。除用于机械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工业原料外,每年仍有2 000多万吨以粗纤维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

前言/序言


《菌菇芳华: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之旅》 这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关于食用菌文化的探索,一次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一次对美食艺术的致敬。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奇妙的世界——食用菌的王国。在这里,每一朵菌菇都蕴藏着大地的精华,讲述着生长与繁衍的故事,更承载着人类对健康、美味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第一章:菌菇的奇妙世界——超越想象的生命形态 我们将从菌菇最基础的生物学特征入手,但绝非枯燥的科学讲解。而是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它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形态。你知道吗?菌菇并非植物,它们是真菌界的一员,拥有独立的王国,其繁殖方式、生长周期、营养成分都与我们熟悉的植物截然不同。我们将会揭示菌菇那迷人的孢子传播机制,它们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播撒生命,如何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生长,最终绽放出诱人的姿态。 这一章,我们将聚焦于菌菇的“隐秘生活”。它们常常隐藏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朽木之上,用菌丝体编织着复杂的地下网络,与植物根系共生,默默地为生态系统贡献着养分。我们将探讨菌菇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是分解者,是生态循环的关键一环,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让读者感受菌菇作为生命体,其顽强、神秘与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带领读者认识食用菌的多样性。从我们熟悉的香菇、平菇、金针菇,到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美味的牛肝菌、羊肚菌、松茸,我们将一一呈现它们独特的外形、口感与风味。我们会分享一些关于这些菌菇的趣闻轶事,例如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或是在特定季节才会出现的珍贵身影。我们会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菌菇天地,感受到它们丰富多彩的生命姿态。 第二章:餐桌上的风味革命——菌菇的烹饪艺术 本章将是本书的灵魂所在,它将食用菌从自然界的馈赠升华为餐桌上的艺术品。我们不会提供简单的烹饪食谱,而是深入探讨菌菇在烹饪中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天然风味。 首先,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菌菇的口感与风味特性。为什么有些菌菇吃起来鲜美多汁,有些则带有独特的泥土气息?我们将解构这些风味背后的化学物质,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味蕾体验的。例如,谷氨酸钠是许多菌菇鲜味的主要来源,而一些特殊的挥发性化合物则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香气。通过了解这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菌菇的美味所在,并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菌菇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各种经典的菌菇烹饪技法。蒸、煮、炒、炸、炖、烤,每一种技法都能展现菌菇的不同风貌。我们会分享一些大师级的烹饪技巧,例如如何通过简单的煸炒激发香菇的浓郁香气,如何用慢炖的方式让牛肝菌的鲜美融入汤汁,或是如何将羊肚菌独特的口感与奶油酱汁完美结合。这些技法并非复杂难懂,而是充满智慧与经验的总结,旨在让普通家庭也能在家中做出令人惊艳的菌菇料理。 我们还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风味搭配”的探索。菌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各种食材都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会分享一些经典的食材搭配,例如菌菇与鸡肉的鲜美碰撞,菌菇与海鲜的醇厚交融,或是菌菇与蔬菜的清新组合。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鼓励读者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将菌菇与其他意想不到的食材搭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想象一下,将烤过的松茸与香草一同放入意面中,或是将炸至金黄的杏鲍菇与辛辣的酱汁一同享用,这样的组合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菌菇在世界各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从亚洲的菌菇火锅,到欧洲的松露料理,再到北美的野菌采摘文化,我们将带领读者领略菌菇如何融入不同文明,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分享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菌菇菜肴,让读者的味蕾也跟着进行一次环球旅行。 第三章:健康与菌菇——大自然的天然宝藏 食用菌不仅仅是美味,更是大自然的馈赠,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健康益处。本章将以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菌菇在健康领域的价值。 我们首先会介绍菌菇所富含的多种营养素。它们是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却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D)和矿物质(如钾、硒、铜)。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重要性,例如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而硒则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菌菇中一些特殊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健康的积极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菌菇中的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们可能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我们会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会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了解菌菇是如何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助力。例如,我们可能会提到某种菌菇中的多糖如何帮助身体抵抗外界的侵袭,或是某种三萜类化合物如何为身体带来舒缓的益处。 本书还会关注菌菇在日常饮食中的应用。我们并非提倡人们依靠菌菇来治疗疾病,而是鼓励将菌菇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将分享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巧妙地加入菌菇,例如在汤、炒菜、沙拉中添加,或是将其作为素食的美味替代品。我们会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将菌菇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关于菌菇的一些常见误区和健康常识。例如,如何辨别新鲜的菌菇,如何安全地储存和处理菌菇,以及一些特殊的菌菇是否适合孕妇或儿童食用。我们将提供实用、可靠的建议,帮助读者更放心地享用菌菇的美味与健康。 第四章:菌菇的文化意蕴——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 菌菇的魅力远不止于味蕾与健康,它们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菌菇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我们将从古老的传说与神话开始,讲述菌菇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在中国,菌菇被视为“仙草”,与长寿、吉祥紧密相连;在西方,它们则常常与神秘、魔法联系在一起。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叙事,重现这些古老的传说,让读者感受到菌菇在人类想象中的奇幻色彩。 我们将深入探讨菌菇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自古以来,许多菌菇就被用作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辅助治疗疾病。我们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药用菌菇,并简要讲述它们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历史。当然,我们也会强调,本书的内容并非医学建议,而是对传统智慧的一种回顾与致敬。 菌菇的文化意蕴还体现在艺术、文学和哲学之中。我们会探讨艺术家们如何从菌菇的形态与生长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我们也会分享一些与菌菇相关的诗歌、散文,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菌菇的诗意与哲理。菌菇的生长方式,其“破土而出”、“悄然绽放”的特质,也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与无常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菌菇的文化意义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将关注菌菇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从菌菇材料的创新应用,到菌菇在城市农业中的探索,菌菇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这本书,最终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用菌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领。通过对菌菇的深入了解,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中的生命奇迹,并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真谛,享受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非主流”或“高难度”食用菌品种的栽培细节,这一点远超我预期的商业品种指导书。比如,它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针对一些药用真菌,或者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稀有菌种的栽培探索。这部分内容虽然看起来非常硬核,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酶学反应和特定营养元素的添加,但恰恰是这些“尖端”信息,体现了编者团队的扎实功底和信息搜集的广度。 然而,这种深度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对基础知识的预设要求非常高。书中频繁使用一些缩写词和专业术语,比如“PDA培养基”、“液态发酵罐的氧转移速率”、“特定菌株的a-1,3-葡聚糖酶活性”,如果读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微生物学或农业工程学训练,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对于那些只是想在家种点平菇香菇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可能就显得过于“学术化”了,里面详尽的化学配比和发酵参数,对于他们的实际操作帮助有限,反而会徒增挫败感。它更像是放在高层研究室里的资料,而不是放在农资店货架上的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嗯,应该说相当的务实吧,没有花里胡哨的插图,就是那种老老实实给人感觉是专业工具书的调调。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技术细节给镇住了。内容组织上,它似乎是完全以问题为导向的,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你遇到什么具体操作上的难题,比如“为什么我的香菇菌棒总是发黑?”或者“平菇出菇期如何精准控温?”,这本书里大概率能找到对应的解答,而且解答往往是那种非常直接、不绕弯子的技术指导,不涉及太多复杂的理论铺垫,拿起来就能用。 但同时,这也是它略显不足的地方。对于像我这种,除了想知道“怎么做”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觉得信息量有点过于碎片化了。它更像是维修手册,而不是一本系统性的教材。比如说,它会告诉你“温度要保持在18度到22度”,但对于这个温度区间的生物学意义、不同培养基质下这种温度的敏感性差异,探讨得就不够深入。我希望看到的,是在这些问答之间,能有一条更清晰的、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索,让读者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食用菌生长和管理知识体系。如果能增加一些图表来辅助说明那些复杂的环境参数变化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曲线,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几乎每一行都有干货,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消化。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跳跃性有点大,这大概是“250问”这种体裁的固有弊端。它似乎是把不同专家、不同时间点被问到的问题,简单地集合在一起,然后按章节大致归了类。比如,前几页还在讨论羊肚菌的野生驯化技术,下一页突然跳到了姬松茸的液体菌种培养,两者之间没有平滑的过渡。这使得读者很难把它当作一个连续性的文本来阅读,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分散的知识点数据库。 我尝试着从中梳理出一条关于“杏鲍菇规模化生产的风险控制”的学习路径,结果发现信息散落在“病虫害防治”、“温度湿度控制”、“营养液配比”等好几个不同的章节里,我需要自己动手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流程图。这对我来说,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如果编者能够在每部分内容的开头或结尾,设置一个“本章知识脉络图”或者“关键知识点串联”,帮助读者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那阅读的效率和知识的留存率一定会大大提高。现在的版本,读完一个问题,感觉知识点已经被吸收了,但合上书后,马上就发现自己无法在脑海中复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评分

这本书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确实是把好手,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突发状况”时表现出色。我记得有一次,我的金针菇菌床出现了明显的菌丝生长迟缓现象,各种常规措施都无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到了关于“逆境胁迫反应”的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光照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如何影响金针菇的形态发生和代谢途径。里面的解释非常细致,甚至提到了特定的代谢产物堆积是如何抑制细胞分裂的。 这个分析过程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问题出在我搭建的栽培室的通风系统设计上,二氧化碳的局部浓度可能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还深入到了“为什么会发生”的分子层面。但相应的代价是,书中对于这些病理分析的篇幅,往往要远远大于给出具体解决步骤的篇幅。例如,一个病害可能用三页纸来解释其生理机制,但真正有效、可执行的防治方案可能只用了一小段话来概括。我希望它能用更平衡的结构来呈现这些信息,即,对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行动指南,能够得到更醒目的、结构化的展示,让人们在焦急处理危机时,能更快地定位到关键操作步骤,而不是先被冗长的科学解释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坦白说,只能用“耐用”来形容,远称不上“精美”。纸张比较厚实,油墨味儿挺重的,那种带着一点点工业气息的纸张,一看就是为了应付田间地头的频繁翻阅而生的。我注意到里面的插图,数量不少,但排版和清晰度就显得有些过时了。很多菌类的形态图,尤其是那些需要分辨病虫害特征的细节图片,分辨率不高,有些地方的层次感和色彩还原度很差,这在需要依赖视觉判断的环节就非常令人沮丧。毕竟,食用菌的很多问题,比如孢子颜色、菌盖的细微斑点,光靠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视觉参考至关重要。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书里关于“草菇的覆土管理”那一章节的描述,试图在我的试验田里复制书中的效果。书中强调了覆土的湿度和厚度必须严格控制,提到了几种不同的覆盖物材料的选择。理论上是面面俱到的,但当我实际操作时,发现书中对“适宜湿度”的描述大多是百分比,比如“保持在70%左右”。在实际的户外环境下,尤其是在没有专业湿度计辅助的情况下,靠手感去判断70%和75%的区别,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日常现象的辅助判断标准,比如“用手指捏土,能成团但水不滴出”这种更接地气的经验之谈,毕竟不是每一个操作者都有实验室级别的环境监测设备。这本书更像是面向已经拥有一定基础和设备的专业人士的参考资料,对于新手来说,信息的“可操作性”打了折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