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

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景山 著
图书标签:
  • 口蹄疫
  • 动物防疫
  • 畜牧兽医
  • 疾病防治
  • 疫情
  • 兽医
  • 农业
  • 动物健康
  • 防控
  • 疫情解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8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09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1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蹄疫是国际上公认的对畜牧业危害最大的动物传染病之一,对国际贸易产生着巨大影响,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口蹄疫具有分布范围广、型别多、毒株抗原变异大和烈性传染的特点。因此,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帮助动物疫控部门领导及技术人员科学合理地从事防疫工作,笔者针对防疫工作的具体问题,力图从实际出发,对政策法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实验室诊断和相关国际标准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能成为基层防疫人员的实用工作手册。由于《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大量参考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体现了国际上口蹄疫研究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因此,《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也可用于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检验检疫人员阅读参考。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目录

前言
一、口蹄疫简介
1.口蹄疫是怎样一种病?
2.口蹄疫可以感染人类吗?
3.人类的手足口病与动物口蹄疫病相关吗?
4.为什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把口蹄疫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个病害?
5.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扑灭口蹄疫采用以扑杀感染动物和同群易感动物为主的扑灭根除策略,而有些国家则采用以疫苗免疫为主的免疫控制策略?
6.口蹄疫主要会造成哪些危害?
7.目前口蹄疫在世界上的流行状况如何?
8.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流行形势怎样?
9.为什么说口蹄疫防治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二、口蹄疫病原学基本概念
10.口蹄疫的病原是什么?
11.什么是口蹄疫病毒的亚型(R值和r值的含义)?
12.口蹄疫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是怎样的?
13.什么是口蹄疫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14.什么是口蹄疫病毒的基因型?
15.什么是口蹄疫病毒的拓扑型(tpotype)?
16.什么是口蹄疫病毒的v1A抗原?
17.口蹄疫病毒的变异机理是怎样的?
18.口蹄疫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是怎样的?
19.口蹄疫病毒在一般细胞培养物中有哪些特异性颗粒?
20.口蹄疫病毒有哪些重要理化特性?
21.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三、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2.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怎样的?
23.哪些野生动物可以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
24.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会产生哪些临床症状?
25.口蹄疫的发生与家畜的年龄、品种、性别有关吗?
26.口蹄疫有哪些特征病理变化?
27.口蹄疫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四、口蹄疫的重要流行病学概念
28.哪些动物可以感染口蹄疫?
29.口蹄疫有哪些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30.口蹄疫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31.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32.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口蹄疫的空气传播?
33.鸟类、马、驴、猫、狗等非偶蹄动物可以感染传播口蹄疫吗?
34.人能传播口蹄疫吗?
35.胚胎和精液可以传播口蹄疫吗?
36.口蹄疫的潜伏期有多长?
37.潜伏期的动物有传染性吗?
38.口蹄疫流行有无季节性?
39.动物可以发生口蹄疫隐性感染吗?隐性感染的动物
可以传播口蹄疫吗?
40.什么是口蹄疫的持续感染?哪些动物可以发生持续感染?
41.持续感染的动物可以传播口蹄疫吗?
42.持续感染的机理是什么?
43.感染发病动物的排毒期有多长?
44.口蹄疫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怎样?
45.猪可以感染哪些血清型的口蹄疫?
五、口蹄疫疫苗的现状及质量标准
46.我国口蹄疫疫苗有哪些种类?
47.口蹄疫灭活疫苗能起到哪些免疫效果?
48.为什么国际上不赞成使用口蹄疫弱毒疫苗?
49.灭活疫苗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50.灭活疫苗的质量标准是怎样的?
51.什么是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其免疫效力标准是什么?
52.合成肽疫苗有哪些特点?
53.什么是疫苗的半数保护剂量(P聩o)?
54.3 个P聩。能起到怎样的保护效果?
55.我国口蹄疫疫苗的效力标准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吗?
56.可否通过测定血清抗体来评价疫苗效力?
57.什么是口蹄疫高效疫苗(highpotencyvaccine)?
58.使用高效疫苗比标准效力疫苗有什么优势?
59.如何控制或减少持续感染的发生?
60.口蹄疫疫苗在储存和运输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1.什么是疫苗破乳?破乳的疫苗可以继续使用吗?
六、口蹄疫的免疫及免疫中的问题
62.口蹄疫的免疫机制是怎样的?
63.疫苗接种前应注意什么?
64.疫苗接种时应注意什么?
65.疫苗接种后应注意什么?
66.母源抗体对幼畜的免疫效果有影响吗?
67.仔猪口蹄疫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是怎样的?
68.犊牛口蹄疫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是怎样的?
69.如何确定幼畜的母源抗体水平?
70.怎样确定口蹄疫疫苗的首免时间?
71.怎样确定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剂量?
72.为什么首免后要加强免疫1次呢?
73.猪的免疫程序是怎样的?
74.牛的免疫程序是怎样的?
75.羊的免疫程序是怎样的?
76.野生动物的免疫程序是怎样的?
77.免疫接种后多长时间可以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多长时间?
78.疫苗3个PD50可达到多少保护率?
79.什么是口蹄疫的应急免疫?应急免疫应如何选择疫苗?怎样进行应急免疫?
80.为什么要尽量提高畜群的免疫密度?
81.免疫失败一般有哪些原因?
82.其他疫苗免疫会干扰口蹄疫疫苗免疫吗?
83.为什么说通过疫苗免疫来控制和消灭口蹄疫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七、口蹄疫免疫中存在的不良反应问题及处理方法
84.接种疫苗后一般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85.为什么接种口蹄疫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
86.动物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与动物品系等有关系吗?
87.不良反应发生的比率一般有多大?
88.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9.发生不良反应后该如何处理?
90.使用抗过敏药物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吗?
91.使用抗过敏药物可能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92.过敏反应会造成哪些病理变化?
93.减少疫苗注射剂量可以减少过敏反应吗?
94.什么情况下要使用抗过敏药物急救?
95.免疫接种后发病是否由疫苗携带强毒所致?
八、对口蹄疫免疫质量的监测问题
96.免疫监测有何意义?
97.抗体测定可以反映免疫质量吗?
98.什么是口蹄疫抗体的三区分类?
99.如何进行免疫质量的监测?
100.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有哪些?
101.如何选择检测口蹄疫群体抗体的检测试剂盒?
102.为什么抗体水平很高的猪有时没有保护力,相反抗体水平很低却有保护力?
……

精彩书摘

该毒株与伊朗株有很大的抗原差异,反而与1964年以来在中东广泛流行的A:株更接近,并认为是新的中东毒株。目前在亚洲只有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达到OIE规定的无口蹄疫疫情的要求。在我国周边,以东部接壤的国家最为清净,发生疫情的数量最少。近几年除了曾在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短暂发生外,鲜有疫情报告。但在2007年上半年朝鲜又发生了型口蹄疫。近年来我国南部发生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有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和香港地区,而且疫情比较多也较复杂。在我国西南部和西部接壤的国家和地区,口蹄疫疫情最严重,病毒血清型种类也最多,并且这些疫情国家大多与我国接壤,甚至有些地区还共用放牧场,对我国构成的威胁最大。我国北部的蒙古和俄罗斯也有疫情,不过他们都是零星散发。总之,我国被许多口蹄疫流行国家包围,对我国口蹄疫的防控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也有多个省份发生亚洲工型口蹄疫痰隋。因此,无论是从国内的流行情况看,还是从周边国家的疫情压力考虑,我国防治口蹄疫的形势均十分严峻。9.为什么说口蹄疫防治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口蹄疫的防疫困难除有病原自身因素外,还有技术、政策法规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经济问题以及政策法规上的不完善往往是口蹄疫防治工作中的最大障碍。简要总结如下:
(1)口蹄疫流行传播极快,防治措施涉及的范围一般较大,因而难度也较大。如涉及国界、省界及市(地)界,使得采取一致行动的难度更大。
(2)由于口蹄疫造成的死亡率往往不高,群众对防控工作缺乏认识,疫情往往发现不及时,不易准确评价防疫效果,常使疫情扩大或疫情反复。

前言/序言

  口蹄疫是国际上公认的对畜牧业危害最大的动物传染病之一,对国际贸易产生着巨大影响,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口蹄疫具有分布范围广、型别多、毒株抗原变异大和烈性传染的特点。因此,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帮助动物疫控部门领导及技术人员科学合理地从事防疫工作,笔者针对防疫工作的具体问题,力图从实际出发,对政策法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实验室诊断和相关国际标准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本书能成为基层防疫人员的实用工作手册。由于本书大量参考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体现了国际上口蹄疫研究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因此,本书也可用于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检验检疫人员阅读参考。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口蹄疫:全球农业的隐形威胁与中国的应对之道 口蹄疫,这一曾令全球畜牧业闻之色变的传染病,虽然在某些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其潜在的威胁从未完全消除。它不仅关乎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更牵动着国家经济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国际贸易的稳定。本书《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并非旨在详细梳理口蹄疫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等纯学术性细节,而是着眼于这一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态势、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畜牧业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口蹄疫防疫中所面临的特殊困境、所采取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方向。 一、 口蹄疫:一场持续不断的全球性挑战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其感染范围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偶蹄类动物,包括牛、猪、羊、鹿等。其传播速度快,途径多样,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被污染的饲料、水、车辆、人员衣物等媒介迅速蔓延。口蹄疫的危害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经济损失巨大: 口蹄疫的爆发会导致大规模的动物死亡、流产、生产性能下降(产奶量、产肉量、繁殖率等),给养殖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疫情,国家往往需要采取扑杀、封锁、限制流通等极端措施,以阻止疫情蔓延,这些措施的成本高昂,对整个畜牧产业链造成毁灭性打击。 贸易壁垒森严: 口蹄疫是非洲猪瘟、蓝耳病等并列的国际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动物疫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口蹄疫列为A类报告疫病,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疫情,将会面临严厉的国际贸易限制,畜产品出口受阻,严重影响国家外汇收入。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重新获得“无口蹄疫区”的地位也需要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食品安全隐忧: 虽然口蹄疫病毒本身不直接感染人类,但感染口蹄疫的动物,其肉、奶等产品在未经过严格检疫和处理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传播风险。同时,疫情爆发也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紧张,假冒伪劣产品出现,间接威胁食品安全。 社会稳定与民生: 畜牧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养殖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口蹄疫的爆发,不仅摧毁了个体养殖户的生计,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 中国口蹄疫防疫的特殊性与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重要的牛肉、羊肉生产国,其畜牧业的体量和复杂性决定了口蹄疫防疫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庞大的养殖规模与多样化的养殖模式: 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猪、牛、羊,且养殖模式从大规模化、集约化到小农散养并存。这种多样化的养殖模式增加了疫情监测、追踪和控制的难度。小散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容易成为疫情的薄弱环节。 复杂的口蹄疫血清型流行: 口蹄疫病毒存在多种血清型(O、A、C、SAT1、SAT2、SAT3、Asia1),不同血清型在不同地区流行,且病毒具有变异性,这使得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更加复杂。中国历史上,O型和A型口蹄疫是主要的流行型,但其他血清型如Asia1型也曾造成过严重危害。精准识别流行血清型,并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高效疫苗,是防疫的关键。 广泛的动物贸易与人员流动: 畜禽产品和活畜的跨区域、跨国界贸易,以及人员、车辆的频繁流动,为口蹄疫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边境地区的疫情输入风险,以及国内区域间的疫情扩散风险始终存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这必然伴随着对土地、水资源等环境资源的消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有效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口蹄疫防疫,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公众认知与风险沟通: 尽管口蹄疫是严重的动物疫病,但公众对口蹄疫的认知程度不一,尤其是在非养殖从业者群体中,对疫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有效的风险沟通和公众教育,对于赢得社会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三、 中国口蹄疫防疫的战略与实践 面对复杂的挑战,中国政府和畜牧业从业者在口蹄疫防疫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战略和实践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中国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并对受疫情影响的养殖户提供一定的补贴。 系统化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国家层面建立了口蹄疫监测网络,覆盖全国主要的养殖区域。通过对动物进行定期采样检测,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同时,对边境地区和高风险区域加强监测力度,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双轮驱动: 疫苗接种是中国防控口蹄疫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国家定期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旨在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但同时,也越来越强调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从源头控制疫情,包括规范饲料、垫料、饮水、人员、车辆的消毒,以及动物的引进检疫等,成为降低疫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应急响应与扑灭机制: 一旦发现疫情,中国建立了快速响应和高效扑灭的机制。一旦确诊,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大规模蔓延。 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 中国高度重视口蹄疫的科研攻关,在病毒溯源、诊断技术、疫苗研发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例如,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型变异毒株,科研人员积极开发新型、高效、广谱的疫苗,以提高免疫保护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动物疫病防控合作,与OIE、FAO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防控经验。同时,也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境动物疫病的威胁。 四、 未来展望:持续巩固与创新发展 尽管中国在口蹄疫防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挑战依然严峻,未来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巩固与创新发展: 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疫能力: 加强对基层兽医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疫情识别、诊断和应急处置能力。鼓励和支持小散养殖户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引导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深化疫苗应用策略: 结合不同地区的流行血清型和病毒变异情况,优化疫苗免疫程序,研究更具针对性的疫苗组合,并探索非疫苗免疫的辅助防控策略,例如在关键区域和时期进行精准免疫。 强化智慧化监测与预警: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口蹄疫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疫情的早期发现、快速响应和精准溯源。 加强区域协同防控: 口蹄疫的防控绝非一国之事,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疫情信息共享、联合监测、联合防控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区域性口蹄疫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动物卫生安全。 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在口蹄疫防控的同时,也要推动中国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养殖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从根本上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提升公众科学认知: 加强对公众的口蹄疫知识普及,提高其对疫病风险的认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共同营造良好的动物疫病防控社会环境。 《口蹄疫防疫问题解析》一书,正是基于对中国乃至全球口蹄疫防控形势的深刻洞察,聚焦于这一疾病带给畜牧业的深远影响,并深入剖析中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所采取的策略与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需要探索和强化的方向。本书旨在为从事动物防疫、畜牧业生产、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共同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应对口蹄疫这一全球性的农业威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力,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书籍的平均水平。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知识点的罗列和整理,更在一些关键的争议点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框架,这才是真正体现一本书价值的地方。读到一些章节时,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信息筛选上的严谨态度,哪些是已经成熟的定论,哪些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前沿动态,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学科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有了一个坚实、有韧性的知识框架作为支撑,这对于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都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倒是挺出乎我意料的,它既有教科书那种必须保证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比喻和解释。不像有些专业书籍,动辄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读到一半就想打退堂鼓。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瞬间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这种“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鼓起勇气去面对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专业知识。作者的文笔流畅又不失深度,读起来有一种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深夜促膝长谈的亲切感,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插图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它们远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和辅助理解的关键作用。很多文字描述如果缺少了旁边的示意图,会显得空洞而抽象,但这本书的配图精确地捕捉到了那些最关键的视觉信息点。我注意到,即便是最复杂的流程图,其线条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密度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标注清晰,箭头指向明确,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核心的运作机制。而且,这些图表的设计风格高度统一,维护了全书的整体美感,而不是随意拼凑的素材堆砌。对于我这种偏向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这些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巨大助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实的纸质感和封面油墨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尤其喜欢它封面上那种抽象的、带有几何感的图案,虽然和具体内容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营造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氛围,让人对书中的知识充满期待。翻开扉页,字体排版清晰、行距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动或者脱落,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整体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本严肃学术或技术参考书的重量感和价值。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和页边距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构建,逻辑性强到让人惊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案例分析,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作者是手把手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特别是某一个章节的划分,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分类法,而是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几个方面联系了起来,读完一个部分后,你自然而然地就被推向了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吸收效率,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探险。对于想要系统性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脉络比任何速成指南都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