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对印章、篆刻、艺术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上编 印章旧制
 **章 印章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印章的用途
 第三章 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上)
 第四章 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下)
 第五章 春秋、战国印
 第六章 秦印
 第七章 汉、三国、晋、南北朝印
 第八章 封泥
 第九章 图象印
 第十章 唐、宋印
 第十一章 词句印
 第十二章 室名、别号印
 第十三章 鉴藏印
 第十四章 花押印
 第十五章 印材与印色
 第十六章 印款
下编 印学体系
 第十七章 印学的形成
 第十八章 米芾
 第十九章 赵孟俯、吾丘衍
 第二十章 王冕
 第二十一章 文彭
 第二十二章 何震与新安印派
 第二十三章 苏宣、梁*
 第二十四章 汪关
 第二十五章 朱简
 第二十六章 程邃、巴慰祖(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第二十七章 明清之际其他名家(赵宦光、宋珏、黄枢、黄经、江*臣、僧慧寿、韩约素、何通)
 第二十八章 日本早期名家(僧独立、僧兴俦、源孟彪)
 第二十九章 三部集体印谱
 第三十章 丁敬与西泠印派(蒋仁、黄易、奚冈)
 第三十一章 西泠后西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胡震附)
 第三十二章 邓石如
 第三十三章 吴熙载(吴咨附)
 第三十四章 赵之谦(黄士陵、乔曾劬附)
 第三十五章 吴俊卿(齐璜附)
 第三十六章 近代细朱文诸名家(徐三庚、赵时枫、王*)
 第三十七章 印学的发展
附录一 印经缵绪篇
附录二 与黄济叔札
附录三 书扬州吴让之印稿
附录四 吴让之印谱跋
附录五 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
附录六 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坦白说,我带着一种相当高的期待来阅读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并不多见,希望它能填补一些知识的空白。然而,在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处理得略显仓促,仿佛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了部分细节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论及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印章风格的演变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与艺术思潮相互影响的深度分析,但书中的论述更多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和流派的划分上,缺乏一种穿透表象直达内核的洞察力。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虽然不容置疑,但在“思想性”和“启发性”上略显不足,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编年史,而非一部具有开创性见解的专著。当然,作为一本基础性的参考书,它的资料汇编工作是毋庸置疑的扎实,但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或许会觉得意犹未尽,总想在字里行间寻觅到更多“作者的独到之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是“条理清晰”的最佳体现。作者显然对整个领域有着极深的理解,他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名词、故作高深的写作方式,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复杂的历史脉络一层层剥开,呈现出清晰的结构。我特别欣赏其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每一部分都像是为下一部分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使得知识的累积过程非常自然且富有节奏感。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对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的描述,做到了既有历史的尊重,又不失人性化的描摹,读起来感觉那些古代的印人仿佛就在眼前鲜活地存在着,而不是冰冷的符号。这种叙事上的亲和力,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古代艺术,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读者的桥梁。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资产。每一个关键论点的提出,都能迅速在脚注中找到其出处,这种详尽的引证工作,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对于只想轻松了解概况的普通读者来说,频繁地跳跃到页脚或书末的参考列表,确实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感。虽然我理解学术著作的惯例,但如果在某些基础知识点上能够增加一些“作者白话翻译”的注释,或许能更好地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倾向于为研究者服务,其资料的密度和引用的精确度是毋庸置疑的标杆,但对于时间有限、追求快速吸收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博大精深”,尤其是当它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印章风格的对比分析时,那种宏大的视野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流派,而是将整个印学的发展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地理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南方印派与北方印派在材料选择和篆刻技法上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得鞭辟入里,展现出一种跨越地域限制的整体把握能力。这种对比分析,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人开始思考“为什么”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会形成如此不同的艺术面貌。尽管全书篇幅浩瀚,内容繁复,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进行总结和提炼,防止读者在细节中迷失方向。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越读越有滋味的鸿篇巨制,每一次重读,想必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点。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泛着淡淡古韵的封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的厚重与深邃。初次翻开时,我被它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印章,方寸之间见真章。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大家气象,那种信手拈来却又步步为营的叙事能力,让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穿行自如,不觉疲惫。书中的文字功力亦属上乘,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向导,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搭建起知识的阶梯,让人每登一级都有豁然开朗之感。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在书架上郑重收藏的佳作,它的外在美与内在实的完美结合,让人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