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谱全书 周秦古玺

中国印谱全书 周秦古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隐编 著
图书标签:
  • 古玺
  • 印章
  • 篆刻
  • 中国印谱
  • 周秦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 收藏
  • 古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0132
商品编码:1077712887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吴隐 编 著作 定  价:36 出 版 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7月01日 页  数:121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2060132 暂无

内容简介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幕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後,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战国以后,公私印信和节、符、铭等的铸造模制日渐风行,至两汉时期达到*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制度,开辟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全新时代。魏、晋以后,虽然篆刻艺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衰落过程,却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艺术数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代官印,为我们研究历代官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至宋代,历代出土的公私玺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郭忠恕《汗简》、王俅《啸堂集古录》等相关研究著作也开始刊行。到元代,篆刻艺术逐渐走向复兴,重新趋向平民化和个性化,并出现了吾邱衍《学古编》这样的理论著作。明代晚期,文彭、何震等文人艺术家开始以石治印,极大地推动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遂使篆刻艺术与中国书等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中国印谱全书·周秦古玺》的图书简介。 --- 《中国印谱全书·周秦古玺》图书简介 导言:穿越时空的篆刻瑰宝 《中国印谱全书·周秦古玺》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先秦时期(主要涵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古玺印的权威性、系统性图录。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展示这一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源头活水,为艺术史研究者、金石学家、书法篆刻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而珍贵的视觉文献。 印章,作为权力和信誉的物化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而在周秦时期,印章的使用达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形制、文字和艺术风格,直接构成了后世篆刻艺术的基础范式。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一时期的印章遗存,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精美的摹拓,力求展现周秦古玺的完整风貌。 主体内容梳理:周秦古玺的分类与特征 本书的编纂遵循了清晰的逻辑结构,将浩如烟海的周秦古玺分为若干类别,以便于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 一、西周时期的印章:萌芽与权力的象征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印章已初具雏形,多为铜质,形制较小,多为方形或圆形。文字多为铭文,与同期青铜器铭文风格相近。 王室与贵族印鉴: 这一部分的收录侧重于代表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权力的印章。其文字多为典雅、古朴的风格,常用于封册、盟誓等重要场合。本书收录的西周印章拓片,清晰地展现了早期“印章”向“玺”过渡的特征,印文布局较为自由,体现出那个时代质朴的审美倾向。 官职印的雏形: 探讨了早期带有职官性质印章的出现,虽然尚不成熟,但已为后世官印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时期的印章:礼乐制度下的规范化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随着礼乐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印章的使用也逐渐规范化。印章的形制更加多样,材质也开始出现玉质的尝试。 礼器化倾向: 这一时期的印章,尤其是在礼仪场合使用的,往往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本书对这一时期的玉质印和铜质印进行了细致的摹写和对比,突出了其笔画的圆润与结构上的对称性。 文字风格的演变: 春秋印文多以籀文为主,线条趋于流畅,但总体上仍保留了金文的厚重感。 三、战国时期的印章:百家争鸣与艺术的飞跃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空前活跃,这一时期的印章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篆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诸侯国官印的群芳谱: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格差异显著。本书重点收录了齐、楚、燕、赵、魏、韩、秦等主要诸侯国的官印。例如,齐国的印章文字古拙凝练,而楚国的印章(如“楚国之玺”)则以其独特的“鸟虫篆”风格独步古今,本书对这些异域风格的印章进行了详尽的收录和解析。 私印的兴起与艺术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士人阶层的崛起,私印开始流行。这些私印材质多样,包括冻石、玉、铜等,印文内容丰富,有姓名、吉语、斋号等。战国私印的布局更加灵活,开始出现一些富有装饰性的处理,为后来的汉印、明清流派印奠定了美学基础。 “摹印”与“篆刻”的技法探讨: 本书不仅展示了成品印章,更通过对拓片细节的分析,探讨了当时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如凿刻的力度、线条的粗细变化等,为研究古代的“刻印”技法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文献价值与学术贡献 《中国印谱全书·周秦古玺》的价值,绝非简单的图录汇编,它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早期文字载体和权力象征的百科全书。 1. 书法史的活化石: 周秦古玺的文字是研究大篆(金文、石鼓文、籀文)向小篆过渡的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直观感受篆书从早期古朴到战国晚期规范化的演变轨迹。 2. 考据学的基础: 许多印章的发现和辨识,对于纠正史籍记载、厘清历史地名、官职变迁具有重要的考据价值。本书收录的印章均经过严格的文物出处考证。 3. 篆刻艺术的源头活水: 对于当代篆刻家而言,周秦古玺是取法“上古之音”的必经之路。其古朴、自然、浑厚的韵味,是模仿和创新过程中难以替代的灵感源泉。 结语 本书耗费数年心血,汇集了海内外重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藏以及私人珍藏的珍贵拓片。我们力求以最清晰的图像和最详实的著录,呈现周秦古玺的宏伟图景。翻阅此书,如同与古人对坐,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印章艺术初开的磅礴生命力。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更是每一位热爱传统艺术者案头必备的典藏。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精致的封面烫金工艺,初拿到手就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细节之处见真章,尤其是那些拓印出来的古文字和图纹,黑白分明,层次感十足,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人也能清晰辨识。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展示的饱满,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这样的用心程度,无疑是对所收录珍贵资料的一种最高敬意。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篆刻的笔触和结构。对于我们这些喜爱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能拥有一本制作如此精良的图录,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陈列的书籍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

评分

坦白讲,在数字资源爆炸的今天,购买实体书常常需要经过一番权衡。但对于像《中国印谱全书》这样承载着大量高清、珍贵史料的汇编,纸质版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细微笔画和印泥渗化效果的细节,在电子屏幕上往往会失真或者产生眩光,而原汁原味的印刷品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我已经将它摆在了我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是我随时可以查阅的专业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它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知识的尊重,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代的智慧进行最直接、最真实的对话。这种“触摸”历史的体验,是任何虚拟媒介都无法复制的深度与满足感。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篆刻爱好者,我最关心的永远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手感”和“气韵”。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图鉴,它传递出了一种鲜活的艺术气息。那些周秦时期的古玺,印文的布局往往带着一种天然的、未加雕琢的古朴之美,线条的粗细、转折的方圆,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透过这些清晰的拓片,我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刻印匠人手中的刀痕,感受到那种古老的生命力。这对我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灵感源泉——如何从那些看似简单的朱白中,提炼出具有历史厚度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比起纯粹的文字论述,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印文的内在张力,才是真正能触动人心的。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关于古代玺印的资料,但大多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文献间交叉比对。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研究者和资深藏家提供了一部极具效率的“通关宝典”。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时代脉络到印文类别,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罕见或争议较大的印章,书中似乎还附带了比较详尽的出处考证和流传记录,这对于严肃的学术探讨来说至关重要。我测试性地查找了几个我记忆中较难确定的早期秦印,这本书里的收录和注释都非常精准到位,省去了我大量核对古籍的时间。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先秦时期印章艺术风格演变轨迹的理解深度,是不可多得的权威参考资料集。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大了,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其结构,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其中,对于某些特定纹饰或罕见字体的归类和解析,显得尤为精湛。我注意到,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印文内容的罗列,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印章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权力象征意义。例如,对于某些带有官职衔接的印文组合,作者的论述就非常到位,揭示了当时行政体系运作的一些细节线索。这种从艺术品到历史实物的功能性转化解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图谱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以玺印为切入点的先秦社会史侧影。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早期官印制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