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国民党湖北省主席口述历史》以辛亥革命元老张知本先生的生平为线索,主要介绍了清末科举、武昌起义的背景、起义后革命阵营分裂为几大派系的缘由、国民党分裂的内幕等。此外,还述及了他主政湖北的概况,参与制定宪法和主持司法行政改革等经历。
张知本先生于我国宪政之贡献,如富兰克林之于美国宪政。
——蒋介石侍从秘书、国民党理论家、《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武昌起义,以同盟会为主干,其他重要之革命团体,一为文学社,一为共进会,……此两派均以为在起义时应居首功,意气飞扬、度量狭隘,拔剑击柱、恣睢无度。
当时兵骄将悍,自予黎刺激极深。袁世凯窥知其情,乘机利用陈宦透过黎之秘书长饶汉祥,设计陷杀张振武(民元八月),以削弱革命党人在长江中游之力量。黎欲借刀杀人,乃一任陈、饶摆布,此种阴险手段,激起革命党人同声指斥。黎曩者忠厚之誉,亦大为损伤。孙武是否参与杀张之举,虽不得而知,但揆以两派间之宿怨重重,以及孙当时与饶之密切关系,佥认渠曾预先闻知。
——摘自本书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为独特,它不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对历史事件的刻板描绘,而是通过一位身处权力核心、却又不得不面对时代洪流的省级大员的个人记忆,为我们重建了一幅关于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鲜活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具体事件时的那种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当时决策层内部的犹豫与挣扎。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政治家的无奈感,是教科书里无论如何都无法传达的。他所记录的那些私下会晤、幕后交易以及对重大决策的不同解读,如同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档案柜,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政治气候的真实温度和复杂纹理。这种基于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理解国民党早期发展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深度,让人在阅读时不由得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口吻变化,因为我知道,这些口吻背后,可能隐藏着影响历史走向的微妙因素。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质感非常值得玩味。它融合了传统文人的典雅表达与政治家惯有的务实、略带官腔的语言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口述体”文风。虽然可能在某些段落显得略微冗长或重复,但这恰恰反映了口述记忆的真实生态——记忆的碎片是随机出现、相互纠缠的,而非线性排列的完美剧本。我尤其欣赏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议论,比如他对某些昔日同僚的评价,那种夹杂着怀念、不屑与遗憾的复杂情绪,使得这些政治人物瞬间拥有了三维的立体感,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这种“有温度”的历史记录,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与那段遥远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耳聆听一位长者,在夕阳下缓缓道出他一生的风云际会。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单一政党内部纷争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威”之间持续拉锯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从一个省份最高领导人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政令如何被地方的实际情况所消化、扭曲乃至重新诠释。这种“上方看下”和“下方看上”的视角错位,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结构复杂性的关键。我特别对其中关于资源分配、军阀势力渗透以及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利用政治动荡来巩固自身利益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些描述没有采用空泛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具体的利益交换来展现,使得抽象的政治权力具象化为人际网络和物质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真正驱动着那个时代的走向?是坚定的意识形态,还是无处不在的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这本书提供的丰富细节,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聚焦在“国民党分裂”这一核心矛盾上,但却以极大的耐心,铺陈了导致最终决裂的诸多前因后果。它没有急于展示高潮部分的冲突,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来描绘早期革命理想的逐步褪色、派系间利益的潜滋暗长,以及不同政治路线在地方实践层面的水土不服。这种“慢热”的处理方式,使得最终爆发的内部矛盾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悲剧性,而非仅仅是偶然的权力斗争。每一次细微的政策分歧、每一次不被重视的私下报告,都被清晰地标记出来,如同历史的蝴蝶效应被一一记录。因此,读完此书,我们对于国民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分裂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深植于其早期组织形态和权力构建之中的“原罪”,这份洞察力,是这本书留给后世研究者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评分坦白说,阅读此书的体验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又引人入胜的审讯,只不过这次我们审问的是历史本身。这位前主席的叙述风格充满了那个时代资深政治人物特有的审慎与自辩色彩,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要维护自己的历史形象,又不得不坦露部分无可回避的失误与妥协。这种“被动坦白”的叙述张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我需要不断地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言下之意”,去甄别哪些是事实的客观陈述,哪些是出于维护个人历史定位的修饰。这种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却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因为它迫使我们跳出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去理解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做的艰难抉择。这种对人性和政治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是任何纯粹的编年史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有点薄,书本不错,包装精美,质量较好,观点新颖,发货很快
评分这套基本全在细节上出料,要抓只言片语
评分不错
评分一次买了近三十多本书,评价到手酸,这套书是台湾传记文学在大陆出版的,很珍贵史料。不过大陆红线设置太多,我们看到的是阉割版,太遗憾!讨厌政治抹杀历史真实性。
评分挺薄的一本书,印的还可以。但坦率说,这书的价值真就不大,本来以作者的资深身份,他是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的,但真遗憾,啥也没说出来!
评分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在录音设备发明以后,运用音传、进而运用像传手段记述历史的方法。因此,从工具运用角度而言,口述历史的出现,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历史学领域的一大飞跃。从历史记录的广度而言,口述历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人类活动无比繁富,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下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所见、所历、所闻、所传闻的种种活动、认知,不一定都能载入史册。以往的档案、文献,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的活动,偏重于社会精英的活动,偏重于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对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妇女生活记录较少。即使有,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在普通民众史、社会生活史、妇女史、少数民族史、城市史、社区史、灾难史等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口述历史可以驰骋的空间很大,它可以给那些原来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可以给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史学主要是统治阶级、精英人物的领地,口述历史则向民众敞开了大门,有一种史学向下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人预测,口述史学将成
评分口述史系列,很有意思的选题。
评分一家之言,不过有价值的内容不多
评分(七)略论首义三数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