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真史系列·帝国明辉:明朝真史

帝国真史系列·帝国明辉:明朝真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毅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历史
  • 历史研究
  • 历史小说
  • 帝国真史
  • 明朝
  • 历史纪实
  • 正史
  • 历史故事
  • 历史文化
  • 架空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 ,
ISBN:9787550703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04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梅毅帝国真史系列
开本:16 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3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打造梅毅“深圳制造”的标签,全力在一年的时间内持续推广投入;第二,依靠广州、深圳中国“南方系”传媒巨大的影响力,海天应该和广州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以及深圳各家大报联合打造“梅毅式”跨领域写作的概念,既然白卷英雄韩寒什么都不会都可以打造成神话,梅毅这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学者,在媒体深入推广下,肯定应该能够脱颖而出。
第三,以梅毅八本书为契机,为海天社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打出一套新路,在纸媒、平面媒体、网站等爆炸式宣传的同时,也要联系央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媒体,依仗赫连勃勃大王口才好能在电视上面演讲表现的优势,更大地扩展其影响力。

内容简介

明朝,是一个欲望自始至终都勃勃膨胀的年代。明太祖朱元璋刑网四布的统治欲,明成祖朱棣骇人听闻的杀戮欲,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毫不负责任的嬉乐欲,明世宗朱厚熄、明神宗朱翊钧爷孙财迷心窍的贪攫欲,明熹宗朱由校放任自流的淫乐欲,明思宗朱由检刚愎自用的控制欲。
同时在这些迷狂帝王的欲海中,李善长以营党欲,朱高煦以篡夺欲,王振以虚荣欲,刘瑾以把持欲,严嵩、张居正以求权欲,魏忠贤以变态欲,李自成、张献忠以残虐欲,吴三桂以私情欲,无遮无掩、放荡恣肆地在近三百年间狂暴地躁动,横溢泛滥,莫有止息。
最终,欲望湮没了一切,家倾国亡,同归于尽。明朝社会自上而下,自始至终,爱恨骋意,倨傲以狂,狂放自适,嬉乐贪欢,由些促使个体欲望和群体欲望的无限放纵,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帝国明辉——明朝真史》一书是由著名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写就的历史纪实文学巅峰之作!

作者简介

梅毅,国家一级作家。现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国际部,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近20年。从事金融工作之余,跨跃文学、历史写作。著有《赫尔辛基的逃亡》等多部中、长篇小说,曾获国家、省、市等多项文学奖项。2004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获“中国大陆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之称。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八卷本500万字,香港、台湾已出版十卷本繁体字版。2010年,梅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等电视节目中频频开讲《隋唐英雄志》《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等节目,成为既埋头著述又活跃于荧屏的“双栖”历史作家。目前在深圳本土海天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梅毅帝国真史系列”乃其中华大历史纪实体裁最新精华版。

目录

导读:纵欲的困惑/1

从头收拾旧山河 朱元璋的个人“奋斗史”/5

早岁已知世事艰 濠梁起兵/6

平定江南首攻坚 击灭陈友谅/17

卧榻之侧不容鼾 击灭张士诚/26

中原北望气如丝 驱朝蒙元出大都/32

再接再厉定国家 方国珍降、陈友定灭、两广归附、蜀地纳款、云南大定/39

狡兔已死狗当烹 胡蓝之狱/44

最成功最无情的篡弑者 朱棣“半由人事半由天”的帝王之路/54

独裁老皇帝咽气前的担忧 孱弱太孙不稳固的皇位/55

不成熟的“正确”选择 建文帝削夺诸藩/56

潜龙蛰伏 朱棣起兵前的准备活动/59

狂龙横飞 朱棣的“靖难”起兵/62

龙虎决斗 “靖难之役”的六次大战/64

终极目的 通往帝都的最后胜利/76

壬申殉难 朱棣残杀建文臣子的倒行逆施/82

盖棺论未定 明成祖朱棣一生的功业得失/85

有样学样 朱棣死后的“高煦之叛” /86

太监公公要回家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91

“仁宣之治”的休整期/91

王振当权的时代/94

“土木堡之变”/100

于谦的北京守卫战/106

明英宗的“夺门”复辟/112

“曹石之变”及诸人结局/118

人生一场戏 性情皇帝明武宗/123

保泰持盈 国泰民安过渡性帝王明宪宗、明孝宗/123

气灼天下 千刀万剐刘瑾公公的时代/124

人生如戏 荒嬉一生明武宗的后十年/137

志大才疏 窥伺龙位 不自量力的宁王朱宸濠/142

耽乐嬉游 体疲身乏 明武宗戏剧人生的终结/148

严嵩的历史机遇与一生浮沉 万事浮生空役役/151

“大礼议” 名号纷争引致的党争/151

“青词”圣手 严嵩的政治际遇/157

独相二十年 严嵩秉政时期的贪横误国/168

中空的王朝 嘉靖年代的最后岁月/176

被遗忘的盗贼 盗据澳门的“佛朗机”/177

被明清史臣弄混的国家 “佛朗机”的由来/177

请狗容易送狗难 赖着不走的葡萄牙商盗/179

气急败坏成巨盗 杀人劫货的葡国海盗/181

掩人耳目费心机 窃据澳门的“佛郎机”/182

明朝沿海“倭乱”始末 倭刀狂徒们的覆灭/185

倭寇 源远流长的祸患/186

“倭寇”大兴 嘉靖时代的巨患/189

含冤而死的朱纨/190

远见卓识的王仔/191

战胜却遭杀头的张经/193

权术过人、劳苦功高却不得其死的胡宗宪/195

力战歼倭的俞大猷、戚继光/201

明朝的抗日援朝 朝鲜半岛,大明旗迎风飘扬/207

华丽帝国背面的百孔千疮 万历中前期的时局/207

丰臣秀吉梦想的踏板 高丽半岛/210

相互被瞒骗的“和平” 日本第一次侵朝战争/211

没有实际内容的“胜利” 日本第二次侵朝战争/217

竭天下膏血以贡一人的“富裕” 万历终结时代的明朝现实/221

关键的“下半身” 阉人也疯狂的“九千岁”魏忠贤/225

关键的“下半身” 魏忠贤最早的发迹/226

步步为营的“上半身” 魏忠贤对朝政的把持/229

耸人听闻的“绞肉机” 魏忠贤的果于诛戮/232

登时消融的权力“冰山” 魏忠贤的灭亡/238

白山黑水飙狼烟 明朝与“后金”的战争/243

抚顺、清河之战 女真旗开得胜的欣喜/245

萨尔浒大战 大明朝痛彻心肺的失败/247

辽沈大战 多事之秋的沮丧/250

河西大战 窝里斗的败局/252

宁远大战 后金不败神话的破灭/255

宁锦大战 坚城利炮的正确体现/259

内忧外困下崇桢帝的自杀选择 北京皇气黯然收/261

崇祯帝大错之一 枉杀袁崇焕/261

崇祯帝大错之二 以油浇火的“平贼” /267

崇祯帝大错之三 轻信农民军“投降”的后患/272

崇祯帝大错之四 误用杨嗣昌/275

崇祯帝大错之五 明清松锦大战的错误指挥/285

崇祯帝大错之六 与清朝犹豫不决的和议/290

李自成、张献忠的成败 杀人如草不闻声/293

狡黠驿卒成王业 李自成/294

吃人“黄虎”天煞星 张献忠/314

妇人、孺子的杀身救国 徒持金戈挽落晖/320

巴山蜀水巾帼雄 秦良玉/320

急赴国难女丈夫 定川援辽的功勋/321

抗贼御寇保家乡 与张献忠贼军的血战/323

四海狼烟美少年 夏完淳/327

香兰生雅庭 夏完淳的家学渊源及忠孝承袭/327

黄花白草英雄路 夏完淳的不屈殉国/328

冲冠一怒报红颜 明清易世之际“刽子手”枭雄李成栋的反反复复/335

“诸贼”出身 乱世沉浮 李成栋“出山”的时局/336

弘光昏庸 半壁沦亡李 成栋对清朝的降附/338

嘉定三屠 百姓切齿 李成栋亲手策划的大屠杀/340

先行鹰犬 隆武殒命 李成栋对隆武帝的歼灭战/344

铁蹄迅疾 再擒一龙 李成栋生擒南明绍武帝/346

穷追不舍 誓平两广 李成栋对肇庆的进攻/348

且战且行 抵抗重重 李成栋在两广战场连遇挫折/350

天良发现 立意反正 李成栋广州宣布归明/352

时穷节见 杀身成仁 李成栋的最后岁月/355

“圣朝”不留旧皇脉 清朝对崇祯三子及明宗室的杀戮/360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帝国真史系列·帝国明辉:明朝真史”系列其他图书的图书简介,这些简介力求详实,旨在展现该系列在不同历史领域或视角的探索,而不涉及《帝国明辉:明朝真史》的具体内容。 --- 帝国真史系列:深入历史肌理的宏大叙事 “帝国真史系列”旨在以严谨的考据和宏大的叙事视角,重构人类文明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帝国兴衰图景。本系列秉持“求真”之旨,不仅关注帝国的辉煌顶点,更着力剖析其内在的权力结构、社会变迁、文化基因及其最终的衰落轨迹。我们相信,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被传统叙事边缘化的细节与复杂性之中。 本系列涵盖了从古老的青铜时代文明到近代工业化前夜的诸多帝国案例,每一部作品都力求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文献与精彩读物。 --- 分卷预览(不含《帝国明辉:明朝真史》) 卷一:《蛮族之风:罗马帝国衰亡的深层机制》 主题聚焦: 罗马帝国(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476 年 / 1453 年) 内容概述: 《蛮族之风》并非简单记录罗马从辉煌到衰败的线性时间表,而是深入探究导致这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走向瓦解的多维度、互相关联的系统性因素。本书摒弃了将西罗马灭亡简单归咎于“蛮族入侵”的传统论调,转而构建一个复杂的解释模型。 核心议题探讨: 1. 财政与货币的失衡: 详细分析了帝国后期无休止的对外战争与庞大的官僚、军事开支如何导致铸币贬值、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税收体系的崩溃。我们考察了地方精英(Decurions)在税收重压下的逃离,以及中央政府对经济控制力的逐步丧失。 2. 军事结构的异化: 剖析了罗马军团如何从公民兵转型为依赖“蛮族”雇佣兵的结构。重点研究了“戴斯尼提乌斯”(foederati)制度的风险,以及军队对皇帝选举的决定性影响,揭示了权力中心向军事集团转移的内部逻辑。 3.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大地产制”的兴起: 探讨了在瘟疫、战争和经济压力下,自由农民的破产与依附化(Colonus制度),以及大型庄园(Latifundia)的自给自足倾向如何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社会控制基础和城市活力。 4. 文化与信仰的转型: 在政治真空期,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对世俗权力的渗透,如何重塑了罗马人的身份认同和政治忠诚。本书对比了东西方教会的差异,以及这种转型对帝国后续政治版图的影响。 本书采用大量的考古学证据、拉丁文史料残篇以及拜占庭时期的注释,力图还原一个在内部结构性矛盾中挣扎的罗马世界。 --- 卷三:《龙与日出:大和王朝的建立与武士阶层的崛起》 主题聚焦: 日本古代至中世纪的政治演变(飞鸟时代至镰仓幕府) 内容概述: 《龙与日出》将焦点投向东亚的另一重要帝国形态——以天皇制为核心,逐步被武士阶层架空的日本列岛。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如何通过对外部文明(尤其是中国隋唐制度)的系统性模仿、吸收与本土化改造,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权力二元结构。 核心议题探讨: 1. 律令制的移植与日本化: 详细考察了大化改新前后,中央政府如何试图建立效仿唐朝的“中央集权”体系。重点分析了土地“公地私有化”尝试在地方豪族(氏族)阻力下的有限成功,以及贵族(公家)权力结构如何形成一套与行政职能分离的“名分”体系。 2. 院政时代的权力转移: 重点描绘了摄关政治衰落后,上皇(太上天皇)通过“院”来实施的幕后统治模式。这一阶段是贵族政治技巧的顶峰,也是武士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序幕。 3. 武士阶层的萌芽与专业化: 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武士(如河内源氏、伊势平氏)如何从地方武装、庄园守护者,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政治诉求的军事集团。对比分析了平氏的商业化倾向与源氏的传统军事贵族背景,及其对后续政局的影响。 4. 镰仓幕府的“地方分权”模式: 分析了源赖朝如何通过“侍所”、“政所”等机构,建立起一套与京都朝廷并行的军事-行政体系(幕府)。本书着重探讨了“御恩与奉公”这一核心契约关系如何维系了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封建军事同盟。 本书结合了《古事记》、《日本书纪》的文本解读与中世纪的《吾妻镜》等一手资料,力求呈现一个在模仿与创新之间不断拉扯的古代帝国演化路径。 --- 卷五:《黄金枷锁: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官僚体系与军事力量》 主题聚焦: 奥斯曼帝国(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至 17 世纪) 内容概述: 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其横跨千年、融合伊斯兰与拜占庭遗产的独特结构著称。《黄金枷锁》聚焦于帝国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到苏莱曼大帝时代(黄金时代)的内部运作机制,揭示其空前成功的制度基础。 核心议题探讨: 1. “德夫希尔梅”制度的运作(吃人的制度): 深入探讨了向巴尔干基督教家庭征召幼童,培养为帝国精英(耶尼切里或文官)的“食邑/奴隶制”体系。本书详细分析了该制度在确保苏丹绝对忠诚度和提供高素质官僚方面的双重作用,以及其最终导致腐败和政治干预的内在缺陷。 2. 蒂马尔(Timar)体系与土地管理: 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如何通过分封军事采邑(蒂马尔)来维持庞大疆域的军事化管理,以及这种体系如何平衡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控制的需求。 3. 哈拉姆的政治权力: 颠覆了传统上将皇室后宫视为私密场所的看法,分析了苏丹母亲(瓦利德苏丹)和后妃们在帝国后期,尤其是在“苏丹女性统治时期”,所发挥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4. 法律与宗教的张力: 比较了奥斯曼法(Kanun,苏丹律法)与教法(Sharia)在帝国司法系统中的互动关系,以及大穆夫提(Şeyhülislam)的角色定位。 本书结合了土耳其奥斯曼档案、威尼斯商人的报告以及欧洲使节的记录,描绘了一个高度组织化、但又深受内部精英继承权争夺困扰的超级帝国。 --- 本系列宗旨: “帝国真史系列”致力于穿透表象,探究这些庞大政治实体之所以强大、又最终走向衰亡的深层逻辑。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那种堆砌史料、缺乏灵魂的“编年史”式的书籍向来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构建的史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历史深层动因的探寻。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问,体现在他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思潮的探讨上,非常到位。书中对某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工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许多被历代文人忽略的侧面信息被重新挖掘出来,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具真实感的历史侧影。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论点,那种清晰、有力的逻辑链条,让人无法辩驳。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帝国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完美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幕幕鲜活的戏剧,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为历史的无常而唏嘘。

评分

这本历史读物读起来真叫一个酣畅淋漓,作者的笔触如同庖丁解牛,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剖析得丝丝入扣,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在描写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你会发现,那些书本上被简化为几个事件的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决策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和人性的挣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同山洪暴发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开来;时而又如同涓涓细流,深入到某个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运之中,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期的认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深层的反思,它挑战了许多传统史书的定论,提供了大量引人深思的解读角度,可以说是近年来读到的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力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厚重的历史专著是有些畏惧的,生怕又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有力量的散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史学家的精准,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与激情。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决定国运的关键性战役或政治斗争时,那种紧张感和宿命感,如同电影镜头般在我眼前闪现。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历史专业人士对考据的苛求,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剖析,那种对官场生态、派系倾轧的描绘,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感叹,千百年间,人性的幽微和政治的本质似乎从未改变。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读进去,并从中获得极大精神愉悦和智力启发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视角转换”的强调。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某些英雄人物的过度神化,转而用一种近乎“去魅”的方式,去审视他们的局限性与错误。这种批判性的眼光,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通过引入不同的史料来源和学派观点,作者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平台,让读者得以跳出单一的刻板印象,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活力,每一次对既定观点的颠覆,都伴随着令人信服的证据链条。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智力对话,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既有认知,并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具思辨性的方式去看待历史的进程。这绝不是那种让你安逸接受结论的书,它更像是一块磨刀石,让读者的思维更加锋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是一种享受。但是,抛开外在形式不谈,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以及其展现出的独特洞察力。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隐藏在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奏折或私人信件之中,而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从这些看似零碎的材料中,提炼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脉络。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洞察到历史的“潜流”,即那些尚未爆发、但已注定将改变一切的潜在力量。这种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而是采用了一种“同行者”的视角,与读者一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共同见证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对历史进程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评分

从隋朝、唐朝到五代,此时此刻的中华帝国正是从如日中天的盛世滑向极度衰弱的消亡: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背叛、汗与血浸透了历史的书卷。混乱之中,无数双贪婪的眼睛凯觎着雕有九条金龙的无上宝座。乱哄哄你方战罢我登场之际,中华帝国实际统治疆域极度萎缩,石敬瑭对燕云十六州的割弃,更为数百年后中原帝国的“长治久安”和“北御草蛮以求偏安”的浩劫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评分

亦庄亦谐的讲述方法,读来轻松有趣

评分

书没保管好,有点脏有点折痕,不是很满意

评分

商品收到了,物流好快,非常不错的选择,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买早了一天。

评分

好书,慢慢看

评分

拜读中

评分

买早了一天。

评分

发货快 包装好 遗憾的是 是梅毅以前的书 纵欲的帝国换了个名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