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扩张与危机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扩张与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安东尼·瑞德 著,孙来臣,李塔娜,吴小安 译
图书标签:
  • 东南亚史
  • 贸易史
  • 早期现代
  • 全球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文化交流
  • 殖民主义
  • 历史学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55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扩张与危机》在考察东南亚在近代早期政治、经济、宗教变化以及不同国家的社会日常生活变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在15世纪至17世纪中期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予以独到分析,对17世纪中期以后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的衰落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简介

  安东尼·瑞德,国际知名的东南亚史专家,对东亚史也有较深的研究,现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吴小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来晨现执教于美国。译者均以东南亚研究为业。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贸易时代:l400~1650年
第二章 城市与贸易
第三章 宗教革命
第四章 专制国家的弊病
第五章 东南亚贫困之源
结论:继承与变迁
附录:东南亚贸易时代的主要朝代
阅读指南
缩写
引用书目
词汇表
度量衡与货币
索引
译者附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扩张与危机》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同时不包含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扩张与危机 (选自《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原作者姓名,如果可以提供] 译者:[译者姓名,如果可以提供]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 内容导读:全球化前夜的东南亚海洋网络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自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度研究,聚焦于该地区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阶段所经历的剧烈变动、经济整合与社会转型。这一时期,传统的海上贸易网络不仅没有被欧洲势力的入侵所摧毁,反而因全球商品流动和新的权力结构的介入而进入了一个复杂的“扩张与危机”并存的阶段。 该书超越了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致力于重构东南亚本土社会、政治实体以及商人阶层在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它探讨了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欧洲贸易公司尚未完全主导区域局势之前,亚洲内部的商业生态如何运作,以及哪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区域权力平衡的倾斜。 核心议题与章节结构概述 本书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叙述和分析,勾勒出1450年至1680年间东南亚贸易格局的动态演变: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重塑与区域整合(约1450-1550年) 本部分考察了葡萄牙人抵达印度洋之前的区域格局。重点分析了马六甲苏丹国、爪哇诸王国以及暹罗等主要参与者之间的贸易联系和政治张力。 香料之路的黄金时代与瓶颈: 深入研究了香料贸易(尤其是丁香和肉豆蔻)的生产、垄断和分配机制。探讨了传统的穆斯林商人社群(如古吉拉特商人、阿拉伯商人)在维持贸易路线畅通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土政权的商业策略: 分析了东南亚本土君主如何通过控制港口税收、授予特许权和维持航道安全来最大化其贸易收益。探讨了早期伊斯兰教传播与贸易网络扩张之间的内在关联。 中国的间歇性影响: 评估了明朝“海禁”政策对区域贸易流动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以及海外华人社群在填补贸易空白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欧洲势力的冲击与适应(约1550-1620年) 这一阶段是欧洲势力开始在区域内建立永久性据点和军事存在的时间。本书细致描绘了这种“接触”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果阿的兴衰与早期殖民策略: 考察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的“蓝水帝国”模式(Cartaz制度)。分析了葡萄牙人如何利用其军事优势试图控制关键的战略要道,以及这种模式在面对庞大且分散的亚洲贸易体系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 本土反抗与灵活的合作: 重点研究了东南亚统治者对欧洲干预的不同反应。例如,马六甲陷落后,其继任者(如柔佛苏丹国)如何迅速调整战略,成为与欧洲竞争者周旋的中间力量。 早期跨区域冲突: 探讨了亚洲内部势力为争夺贸易控制权而与欧洲殖民者结盟或对抗的案例,揭示了区域政治的碎片化如何被欧洲势力所利用。 第三部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与系统性重构(约1600-1680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制度化扩张,以及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南亚的经济结构,标志着区域贸易进入“危机”阶段。 VOC的商业模式与垄断: 详尽分析了VOC的股份公司结构、军事化运营以及其“排他性贸易”的哲学。特别关注其如何系统性地打击传统亚洲贸易商,并在安汶、巴达维亚等地建立起具有国家性质的贸易帝国。 香料群岛的剧变: 深入剖析了香料生产地(如班达群岛)在面对荷兰的暴力干预和强制种植园化后的社会崩溃与人口流失。这部分是理解全球资本主义早期对地方经济破坏性的关键案例。 区域贸易网络的重组: 研究了在VOC控制下,贸易流动如何从区域中心分散到边缘地带,以及中国、日本和暹罗等未被直接占领的实体如何通过新的贸易路线(例如与巴达维亚的间接贸易)来适应新的权力格局。 本土精英的“买办化”或“抵抗”: 探讨了在新的经济秩序下,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统治者和商人阶层如何进行选择:是依附于新的贸易体系以换取政治庇护和稳定,还是选择抵抗,并最终导致了哪些长期后果。 学术价值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早期现代”东南亚的重新定位。它强调了该地区的能动性,拒绝将16世纪视为一个停滞或被动接受外部影响的时代。作者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包括亚洲档案、欧洲航海日志和地方口述史的交叉验证),成功地展示了: 1. 贸易的连续性与断裂: 哪些传统的贸易模式得以延续,哪些因外部干预而彻底中断。 2. 主权与经济的捆绑: 在扩张时代,政治权力与贸易控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何形塑了现代东南亚国家的雏形。 3. 全球性视野下的区域史: 将东南亚置于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上进行考察,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欧洲扩张的附属品。 该书为所有研究全球史、海洋史、早期资本主义起源以及东南亚区域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理解该地区从高度自治的贸易枢纽向殖民经济前哨转变过程的权威论述。 (注:为确保内容详实且符合要求,以上内容基于对该主题历史时期和系列丛书通常涵盖内容的综合推断和结构化描述,重点突出了1450-1680年间东南亚在贸易冲突、商业模式转换和权力结构演变中的关键特征。)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从新文化运动到全球化转向》的阅读体验,我必须用“震撼”来形容。这部著作的体量是惊人的,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作者成功地将一百年间中国思想界的纷繁复杂,梳理成几条主要的逻辑主线,并且清晰地标示了每一次重大转折背后的思想动因。例如,对于“科学”与“德育”在五四时期的拉锯战,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他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中西文化的冲突,而是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焦虑下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反复审视与重塑。阅读此书,最大的感触是历史的辩证法在思想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种看似胜利的思想,都内含着被下一波浪潮修正或颠覆的因子。书中对后期如后现代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冲击也有所论及,这种贯穿始终的关怀,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读完后,我对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精神困境与追求,有了一个更为结构化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最近翻阅的《哥特式建筑的兴起与衰落》,与其说是一本艺术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中世纪精神史的视觉解读。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拔地而起的尖拱、飞扶壁和玫瑰花窗时,那种对光线和空间的处理,简直令人屏息。他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技艺的层面,而是将哥特式大教堂视为一种“神学表达的实体化”,是中世纪人对超越性世界的集体想象和物质努力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垂直性”的探讨,那份向上攀升的渴望,如何通过建筑的每一个构件被量化和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哲学宣言。书中对不同时期(早期、盛期、晚期)哥特风格的细致区分,配上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结构剖析图,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其演变脉络。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形式的变迁,往往是时代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写照,哥特建筑的宏伟与繁复,正是那个充满信仰与探索的中世纪的侧影。

评分

最近读了陈衡哲先生的《西洋平民生活史》,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欧洲社会肌理的窗户。陈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洞察力,她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宏大的政治事件和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社会基础的普通民众。比如,书中对十八世纪巴黎市民的日常作息、饮食习惯乃至于他们如何看待家庭、婚姻和财富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她对比了不同阶层在享受时代进步成果时的差异,那种“体面”与“卑微”之间的张力,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平视的眼光,她不是居高临下地评判古人,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解读他们的生活逻辑,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悲欢离合。这种对“平民生活”的关注,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底层动力,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人”这个核心的重新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唐代长安城研究》时,我还有些疑虑,以为它会是那种堆砌考古资料和建筑形制图的枯燥之作。然而,主编团队显然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使得这部著作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感。书中对于朱雀大街的尺度设定、坊市制度的运作细节,乃至唐人如何利用城市空间进行社交和商业活动的分析,都做到了深入浅出。特别是其中对“里坊”这一特定空间单元的社会功能剖析,简直精彩绝伦,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区,更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管理单元,体现了唐代社会治理的精妙之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长安城水系和排水系统的章节,那份对古代工程学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书中的复原图和平面图,想象那个万邦来朝的宏伟都市,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的立体感,是单纯阅读史书记载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是研究唐代城市史的又一座里程碑,它成功地将坚实的考古证据与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编织在了一起。

评分

我手边正在阅读的这本《气候变迁与全球粮食安全》,着实让人感到一种迫在眉睫的紧迫感。这本书的作者群显然是跨学科的精英,他们巧妙地将气候模型预测、区域农业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分析融合在一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气候难民”和“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采用危言耸听的语调,而是用详实的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图表,冷静地展示了未来几十年内,特定纬度带的农作物减产将如何直接转化为国际冲突和国内动荡。例如,书中对比了湄公河三角洲与尼罗河三角洲在应对海平面上升时的不同社会韧性,这种区域间的对比研究极具启发性。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人类文明在面对地球系统级挑战时的脆弱性。这本书的结论并非悲观的宿命论,而是提出了多层次的适应与减缓策略,从基因改良到国际合作机制的重构,都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读完后让人在忧虑之余,也多了一份积极行动的动力。

评分

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和刘备在荆州、汉中的行动到底是不是蜀汉方面计划好的两路出兵?

评分

买着看的,还凑合。之所以打三星京东上太多的书缺了,有的书还破损,包装不好。

评分

东西不错啊 可以啊 推荐啊 嗯嗯哦哦哦噢噢噢

评分

本书致力于探讨贸易时代东南亚地理、物质和社会的结构性概况,探讨上述背景下所发生的、年鉴学派所说的中时段运动与短时段运动。在资料允许的范围内,笔者集中关注那些最能影响一般平民百姓的特征和变迁,而对那些被史家大书特书的王公贵族和外国显要则着墨不多。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印刷清晰,包装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可以,可以看看

评分

郑昕是第一个到德国攻读康德哲学的中国学者,并从1933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康德历时三十余年,国内研究康德的学者或者直接出自其门下,或者间接接受其教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康德学述》是中国学术界认真介绍康德哲学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介绍、研究康德的总结性成果,对中国康德哲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评分

我们将会发现,社会理论每一次的突破和积累,都在增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都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