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地图集
  • 中国历史
  • 国家历史
  • 地图集
  • 历史地理
  • 中华文明
  • 中国地图
  • 历史文化
  • 古地图
  • 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69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8309
包装:精装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是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空前的宏伟的历史地图巨著。全书共分三册,共有1300多幅图。全书共有21个图组,分为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气候、自然灾害、地貌、沙漠、植被、动物、史前时期遗址、远古传说时期事迹、夏商西周时期遗址、疆域政区、农牧、工矿、交通、文化、宗教、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等图组。第一册有400余幅,涵盖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气候、自然灾害等6个图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各地各科研单位、制图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专业部门,精选了有关历史、地理、考古、制图等各种专业中具有各自特长和技能的著名专家、学者来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专业特长和很新研究成果的水平,制图者采用了当今先进的绘图技术和设备,精益求精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项工作历时已有30多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参加这项工作的数百位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和绘图技术人员,有的为此献出毕身精力,大部分参与者,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已到耄耋之年了,一些参与者未及看到图集出版遗憾去世。总之,这本图集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浸透了几代人的毕生精力。

  这本图集很大特色是其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它几乎涵盖了当今历史地理学科所有分支学科,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出如此齐全的各种地理元素,真是难能可贵!对于许多新开拓的学术领域,能将史料直接转换为绘图元素,通过平面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是一大创举。所以说这本图集实质上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图集另一特色就是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当代很新的历史地理知识,汇集了当代很高学术水平和绘图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历史地理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学术成果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许多过去空白领域,而今得到了填补。这些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在这本图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本图集容光焕发,光彩夺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杜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共分为三册,含1300幅历史地图和20个专题图组,全面反映了中国从史前时期到1949年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含400余幅图和6个专题图组,包括民族、人口、都市、城市遗址与布局、气候、自然灾害等历史图组和序图。其中有些图幅附有文字说明。图集总序、本册序言、总编例、目录和各图组前言、编例等附有英文,后附有古地名索引。全册共300多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务院批准编制的五种国家地图集(含自然、普通、经济、农业、历史)中的一种,其中前四种业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陆续出版。1981年,国家决定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同时指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1982年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成立,张友渔任主任,谭其骧、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独健任副主任,谭其骧为总编纂。1992年,谭其骧逝世后,由林甘泉、邹逸麟、高德为总编纂助理三人小组,代行总编纂职权。张友渔去逝后,由汝信、王忍之先后任编委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近代史、考古、民族、宗教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承担了本图集的编稿工作。还有其他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参加协作。本图集编绘过程长达30余年,是继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本)之后中国学术界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很大特色是其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它几乎涵盖了当今历史地理学所有分支学科,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出如此齐全的各种地理元素,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许多新开拓的学术领域,能将史料直接转换为绘图元素,通过平面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一大创举。所以该图集实质上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另一特色是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当代很新的历史地理知识,汇集了当代很高学术水平和绘图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学术成果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许多过去空白领域,而今得到了填补。这些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在这本图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本图集亦契合现代出版前沿。

  在图集编绘的30余年中,作为主要编纂与作者的张友渔、谭其骧、夏鼐、翁独健、史念海、刘宗弼、陈可畏、周维衍、卢勋、尹达、文焕然、壬北辰、颜真之、庄为矶、潘素兰、祝启源、祝培坤、萧之兴、刘昌诚等近20位同志中途去世,未能看到该图集的很终面世,令人不胜唏嘘。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要目

(一)总图例

序图

(二)民族

(三)人口

(四)都市分布

(五)城市遗址与布局

(六)气候

(七)自然灾害

水旱灾

蝗 灾

地 震

索引

索引说明

民族图组古地名索引

民族图组民族名索引

人口图组古地名索引

都市分布图组古地名索引

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古地名索引

自然灾害图组古地名索引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总序


  编纂国家地图集是一九五六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一九五八年开始编纂工作,预定分普通、自然、历史和经济地图集四卷。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于一九六五年出版;由于十年动乱,普通地图集只完成了省区图部分,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于一九六九年出版;其他卷的编纂工作被迫停顿。


  1980年十二月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由十七位政协委员提出的“国家地图集应列入国家规划,继续编纂和公开出版”的提案。翌年五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国家测绘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继续编纂出版国家地图集的请示报告》。拟定分国家普通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国家历史地图集、国家农业地图集和国家经济地图集五卷编纂出版。


  国家地图集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是大型的、综合性的国家级科学参考地图集。它充分运用我国长期积累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形象的、清晰的地图表达形式,全面地、系统地、直观地反映我国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状况等基本国情,是国家进行总体规划、开发资源、改造自然和部署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科学参考资料。编纂国家地图集是经济规划和地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反映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国历史盛世时期曾多次编纂出版大型舆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更具充分条件来编纂出版国家地图集。这一套国家地图集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凝结了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但由于部门及各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编者水平所限,图集内容疏漏之处,请读者指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五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地图集或相关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的内容。 --- 《大唐疆域变迁史:从贞观到开元》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唐代疆域格局与历史演变的大型专题史学著作。全书共计三卷,本次出版的是第一卷,聚焦于初唐至盛唐(贞观至开元时期)的地理政治版图变动。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梳理了传统的政治、军事史料,更着重于结合当时的行政区划、民族关系、交通网络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唐代边疆图景。 第一卷 核心聚焦:贞观之治与西域重塑 一、研究范式与史料基础 本书作者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摒弃了传统仅依赖碑刻、墓志的单一视角,大量引入了新发现的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以及中亚地区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这种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方法,使得对唐代边疆控制力的判断更为审慎和细致。特别是对“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的界定,书中通过对龟兹、疏勒、于阗等地的军事驻防记录的交叉比对,首次提出了一个更为精确的“有效控制区”概念,而非简单地沿用传统“疆域所至”的提法。 二、贞观时期:东征西讨与羁縻体系的建立 贞观一朝是唐帝国奠定其初始疆域的关键时期。本书对李世民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详尽的地图学复原。例如,对薛延陀之战的地理环境分析,揭示了唐军在阴山山脉的行军路线与后勤补给的难度,并以此解释了唐朝在漠北地区长期采取“羁縻”而非直接“州县”治理的深层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四镇”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精确校订。根据唐代尺度的计算方法,对当时设立的“北庭”、“西域都护”的实际控制点进行了空间模拟。通过对比《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对同一地名的记载差异,作者阐明了早期边疆设置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三、开元前期:盛世下的边疆压力与调整 开元盛世,唐朝的版图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结构性矛盾。本书的重点章节探讨了唐朝与吐蕃在青海湖、河西走廊地区的长期对峙。书中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唐蕃双方在陇右地区的防御工事(如唐之“横山守捉”与蕃之“吐谷浑故地”)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清晰展示了双方军事力量的平衡点如何随着黄河上游水文气候的变化而微妙地移动。 在东北方向,对于渤海国的崛起,本书采用了“反向地理学”的视角,即从唐朝的视角审视北方新兴政权对辽东半岛的压力。书中详细绘制了唐玄宗时期为应对渤海和契丹势力而增设的防御体系图,展现了盛世光环下,帝国北方边境的军事化程度。 四、交通与文化地理的交织 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地理范畴,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它详细分析了河西走廊的“都会”与“烽燧”体系,并着重描绘了“丝绸之路天山北道”与“南道”在开元时期的具体路权分配。通过对沿线驿站、水井、寺院的考古数据进行地理标记,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唐朝的有效管辖力是如何沿着商贸和宗教的流动性轴线展开的。 结语:超越时空的动态地图学 《大唐疆域变迁史(第一卷)》并非一套静态的地图集,而是一部基于严谨史料的动态地理历史重建。它力求还原唐帝国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对其广袤疆域的感知、管理与实际控制的复杂过程。本书的图例、注释和附录地图,为研究中晚唐的疆域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历史地理学、边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目。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帝国的疆域并非由线条简单勾勒,而是由权力、资源、文化和自然环境共同雕刻而成。 --- 《近代中国港口城市群的兴起:从条约口岸到区域经济中心(1842-1937)》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一系列特定港口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及其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些由不平等条约催生、随后又被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吸收和改造的港口,构成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物质载体和空间骨架。 第一部分:条约口岸的地理空间重塑 本书开篇详尽分析了《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港口被打开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与以往侧重于政治史的叙述不同,本书使用“地理渗透模型”来分析外国势力在口岸的布局。它绘制了1850年代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租界”与“非租界”的边界冲突点,并量化了这些空间对周边腹地经济的引力与排斥力。 在地图呈现上,本书的特色在于引入了“功能分区图”。例如,对天津(新开河)的分析,图中清晰标示了“旧城”、“英租界”、“法租界”以及“物资集散区”的相对面积与功能侧重,揭示了港口内部空间如何被分割和重组,以适应全球贸易的需要。 第二部分:从口岸到城市群:腹地联系的构建 近代港口城市的崛起,离不开其对广阔腹地的有效辐射。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辐射半径”与“运输网络”的互动。 作者以长江流域为例,详细描绘了从上海出发,通过轮船和铁路向内陆渗透的运输廊道。书中对汉口、南京、重庆等内河港口群落进行了独立的案例研究,对比了它们在与上海的资本与物资流动中的地位差异。书中绘制了1920年代中国主要铁路网与长江航运道的叠加图,直观地展示了港口经济如何通过交通动脉将沿海资本与内陆资源连接起来,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地理结构。 第三部分:产业集聚与城市形态演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港口城市内部产业的集聚过程。这不仅包括传统的轻工业(如纺织、面粉),更关注洋行带来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 书中对青岛的分析尤为深入,展示了德国殖民者留下的城市规划如何影响了其后续工业区的布局。通过对比青岛、大连、天津的港区布局,本书构建了一个“近代港口城市形态类型学”,区分了“内陆辐射型”、“殖民规划型”和“本土主导型”三种城市发展路径。 第四部分:城市间的竞争与区域协调 近代中国并非一个单一的港口体系,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本书的最后部分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博弈,例如广州与香港、上海与天津之间的货运量竞争、金融中心的地位争夺。作者运用了“区位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何某些资源(如棉花、煤炭)会选择特定的港口进行转运,并分析了不同城市在区域经济合作(如“两江联合”)中的努力与失败。 本书不仅是一部经济史著作,更是一部结合历史地理学、城市规划理论和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综合研究。它通过详实的地图、图表和案例分析,重构了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版图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地图集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看到封面的设计,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普通的书,而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幅地图,但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被它庞大的体系和精细的划分所震撼。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慢慢地、沉浸式地去探索那些曾经的疆域变迁、都城兴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和地理风貌。那种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为地理空间的感觉,是纯文字描述永远无法比拟的。我敢肯定,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绝对是顶级的,毕竟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国家历史信息,细节处理上必然是精益求精的。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市场上许多深度研究资料的空白,绝对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严肃研究兴趣的人收藏。

评分

说实话,这套图集的分量感和信息密度,让我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带着一种慢下来的心态去“品读”。我预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使用频率最高,但也最需要时间沉淀的藏品之一。我尤其关注它对地方性行政建制演变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但却是构成一个国家历史肌理的基础。能够将如此复杂的、跨越千年的行政层级变化,通过地图这种简洁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学术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册,希望它能继续保持这种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将中国历史脉络串联起来的“骨架”。文字叙述往往是线性且主观的,而这套地图集提供了一个近乎客观的、空间性的参照系。我发现,当把某个历史事件放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很多原本想不通的战术布局、迁徙路线,立刻就变得合乎逻辑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阅读纯文字历史时很难获得的。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都非常考究,看得出是下了大手笔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我非常期待它后续册次的出版,尤其是涉及到近代区域变动的那部分,相信其精确度会再次刷新我对历史地图的认知。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国家级”出版物通常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担忧的心态。期待的是其权威性和详尽度,担忧的是会不会过于学院派,语言和图例晦涩难懂。但翻开这第一册的几页试阅,我的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的图例设计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那种色块的运用、符号的标注,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美学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同一历史阶段展示不同维度信息的并置手法,比如在一张地图上同时展现了行政区划和主要河流走向,这种多信息融合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地图,而是在观看一幕幕历史的“透视图”,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入手这本地图集,主要是想解决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不同朝代的疆界究竟是如何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很多书里只记载了某某地“失陷”或“收复”,但到底这个“地”在哪里,它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如何,总是很模糊。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模糊的概念,用精确的经纬度和清晰的地理背景给固定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跳出具体的君王将相的叙事,去关注更深层次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地理因素。我猜测,未来我一定会花大量时间去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区域的地图,去思考为什么某些地理屏障会成为持久的国界,而另一些则不断变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历史研究方法,远超出了传统史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