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是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空前的宏伟的历史地图巨著。全书共分三册,共有1300多幅图。全书共有21个图组,分为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气候、自然灾害、地貌、沙漠、植被、动物、史前时期遗址、远古传说时期事迹、夏商西周时期遗址、疆域政区、农牧、工矿、交通、文化、宗教、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等图组。第一册有400余幅,涵盖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气候、自然灾害等6个图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各地各科研单位、制图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专业部门,精选了有关历史、地理、考古、制图等各种专业中具有各自特长和技能的著名专家、学者来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专业特长和很新研究成果的水平,制图者采用了当今先进的绘图技术和设备,精益求精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项工作历时已有30多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参加这项工作的数百位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和绘图技术人员,有的为此献出毕身精力,大部分参与者,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已到耄耋之年了,一些参与者未及看到图集出版遗憾去世。总之,这本图集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浸透了几代人的毕生精力。
这本图集很大特色是其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它几乎涵盖了当今历史地理学科所有分支学科,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出如此齐全的各种地理元素,真是难能可贵!对于许多新开拓的学术领域,能将史料直接转换为绘图元素,通过平面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是一大创举。所以说这本图集实质上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图集另一特色就是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当代很新的历史地理知识,汇集了当代很高学术水平和绘图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历史地理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学术成果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许多过去空白领域,而今得到了填补。这些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在这本图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本图集容光焕发,光彩夺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杜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共分为三册,含1300幅历史地图和20个专题图组,全面反映了中国从史前时期到1949年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含400余幅图和6个专题图组,包括民族、人口、都市、城市遗址与布局、气候、自然灾害等历史图组和序图。其中有些图幅附有文字说明。图集总序、本册序言、总编例、目录和各图组前言、编例等附有英文,后附有古地名索引。全册共300多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务院批准编制的五种国家地图集(含自然、普通、经济、农业、历史)中的一种,其中前四种业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陆续出版。1981年,国家决定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同时指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1982年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成立,张友渔任主任,谭其骧、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独健任副主任,谭其骧为总编纂。1992年,谭其骧逝世后,由林甘泉、邹逸麟、高德为总编纂助理三人小组,代行总编纂职权。张友渔去逝后,由汝信、王忍之先后任编委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近代史、考古、民族、宗教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承担了本图集的编稿工作。还有其他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参加协作。本图集编绘过程长达30余年,是继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本)之后中国学术界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很大特色是其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它几乎涵盖了当今历史地理学所有分支学科,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出如此齐全的各种地理元素,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许多新开拓的学术领域,能将史料直接转换为绘图元素,通过平面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一大创举。所以该图集实质上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另一特色是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当代很新的历史地理知识,汇集了当代很高学术水平和绘图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学术成果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许多过去空白领域,而今得到了填补。这些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在这本图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本图集亦契合现代出版前沿。
在图集编绘的30余年中,作为主要编纂与作者的张友渔、谭其骧、夏鼐、翁独健、史念海、刘宗弼、陈可畏、周维衍、卢勋、尹达、文焕然、壬北辰、颜真之、庄为矶、潘素兰、祝启源、祝培坤、萧之兴、刘昌诚等近20位同志中途去世,未能看到该图集的很终面世,令人不胜唏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要目
(一)总图例
序图
(二)民族
(三)人口
(四)都市分布
(五)城市遗址与布局
(六)气候
(七)自然灾害
水旱灾
蝗 灾
地 震
索引
索引说明
民族图组古地名索引
民族图组民族名索引
人口图组古地名索引
都市分布图组古地名索引
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古地名索引
自然灾害图组古地名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总序
编纂国家地图集是一九五六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一九五八年开始编纂工作,预定分普通、自然、历史和经济地图集四卷。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于一九六五年出版;由于十年动乱,普通地图集只完成了省区图部分,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于一九六九年出版;其他卷的编纂工作被迫停顿。
1980年十二月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由十七位政协委员提出的“国家地图集应列入国家规划,继续编纂和公开出版”的提案。翌年五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国家测绘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继续编纂出版国家地图集的请示报告》。拟定分国家普通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国家历史地图集、国家农业地图集和国家经济地图集五卷编纂出版。
国家地图集具有百科全书性质,是大型的、综合性的国家级科学参考地图集。它充分运用我国长期积累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形象的、清晰的地图表达形式,全面地、系统地、直观地反映我国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状况等基本国情,是国家进行总体规划、开发资源、改造自然和部署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科学参考资料。编纂国家地图集是经济规划和地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反映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国历史盛世时期曾多次编纂出版大型舆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更具充分条件来编纂出版国家地图集。这一套国家地图集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凝结了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但由于部门及各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编者水平所限,图集内容疏漏之处,请读者指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五日
这套地图集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看到封面的设计,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普通的书,而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幅地图,但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被它庞大的体系和精细的划分所震撼。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慢慢地、沉浸式地去探索那些曾经的疆域变迁、都城兴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和地理风貌。那种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为地理空间的感觉,是纯文字描述永远无法比拟的。我敢肯定,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绝对是顶级的,毕竟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国家历史信息,细节处理上必然是精益求精的。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市场上许多深度研究资料的空白,绝对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严肃研究兴趣的人收藏。
评分说实话,这套图集的分量感和信息密度,让我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带着一种慢下来的心态去“品读”。我预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使用频率最高,但也最需要时间沉淀的藏品之一。我尤其关注它对地方性行政建制演变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但却是构成一个国家历史肌理的基础。能够将如此复杂的、跨越千年的行政层级变化,通过地图这种简洁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学术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册,希望它能继续保持这种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将中国历史脉络串联起来的“骨架”。文字叙述往往是线性且主观的,而这套地图集提供了一个近乎客观的、空间性的参照系。我发现,当把某个历史事件放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很多原本想不通的战术布局、迁徙路线,立刻就变得合乎逻辑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阅读纯文字历史时很难获得的。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都非常考究,看得出是下了大手笔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我非常期待它后续册次的出版,尤其是涉及到近代区域变动的那部分,相信其精确度会再次刷新我对历史地图的认知。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国家级”出版物通常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担忧的心态。期待的是其权威性和详尽度,担忧的是会不会过于学院派,语言和图例晦涩难懂。但翻开这第一册的几页试阅,我的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的图例设计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那种色块的运用、符号的标注,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美学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同一历史阶段展示不同维度信息的并置手法,比如在一张地图上同时展现了行政区划和主要河流走向,这种多信息融合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地图,而是在观看一幕幕历史的“透视图”,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入手这本地图集,主要是想解决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不同朝代的疆界究竟是如何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很多书里只记载了某某地“失陷”或“收复”,但到底这个“地”在哪里,它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如何,总是很模糊。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模糊的概念,用精确的经纬度和清晰的地理背景给固定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跳出具体的君王将相的叙事,去关注更深层次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地理因素。我猜测,未来我一定会花大量时间去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区域的地图,去思考为什么某些地理屏障会成为持久的国界,而另一些则不断变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历史研究方法,远超出了传统史书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