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清末五大臣齣洋考察是近代中國走嚮世界、迎納憲政文明的重要步驟,展示齣清政府存憲政思潮日益濃厚的時代背景下順應曆史潮流、試圖通過政體革新應對內憂外患的主動性。考察團主要使命是考察歐美以及日本的憲政製度,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憲政改革提供決策依據。經過比較,考察團得齣師法日本二元製君主立憲製的結論,推動清政府將憲政改革確立為基本國策。除憲政製度外,考察團對各國教育、軍事、工礦企業等也進行瞭相當廣泛的考察。《清末五大臣齣洋考察研究》以大量文集、日記、檔案、報刊等第一手資料為主,全麵係統地擴展瞭清末五大臣齣洋考察的相關史實,分析瞭不同政治力量的態度和立場,為我們全麵認識清政府主導的憲政改革以及清末朝野政治互動的復雜格局提供瞭一項富有價值的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
潘崇,1981年生,河北麯陽縣人。曆史學博士。現為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文博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站博士後。主要從事清末新政史、清末人物研究,在《近代史研究》《曆史檔案》《江蘇社會科學》等刊物發錶論文30餘篇。目前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臼《锡良與清末新政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彆資助項目《民族國傢視域下清未锡良邊疆新政思想與實踐研究》以及高校古籍整理項目《端方年譜長編》的研究[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思路
第四節 資料概述
第一章 20世紀初期憲政思潮的勃興
第一節 立憲派及革命派的發展
第二節 憲政論說發展概述
第三節 時人關於憲政改革步驟的論說
第二章 清政府派遣考察團齣洋考察決策的確立
第一節 日俄戰爭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第二節 派遣考察團齣洋考察上諭之頒布
第三節 清政府遣使舉措引發的國內外輿論反應
第三章 考察團齣行前的籌備
第一節 選拔隨從人員
第二節 籌措考察經費
第三節 確定考察國彆
第四章 吳樾謀刺五大臣及其影響
第一節 吳樾謀刺五大臣始末
第二節 炸彈案引發的國內外輿論
第三節 清政府對炸彈案的調查
第四節 炸彈案之影響
第五章 五大臣齣洋考察實錄
第一節 載澤、尚其亨、李盛鐸考察團
第二節 端方、戴鴻慈考察團
第六章 五大臣齣洋考察期間國內政局演化
第一節 政府內部立憲氛圍趨於濃厚
第二節 立憲派的反應
第三節 革命派的迴應
第七章 考察團歸國後的建言及各種編譯書籍縷析
第一節 載澤、尚其亨、李盛鐸考察團
第二節 端方、戴鴻慈考察團
第三節 兩路考察團考察成果之對比
第八章 五大臣齣洋考察之評析
第一節 五大臣齣洋考察之影響
第二節 五大臣齣洋考察之缺失
附錄 五大臣齣洋考察團行程錶
參考資料
後記
精彩書摘
關於議長之職權。日本之例,議院設議長、副議長各一人,該書闡釋道:議長與行政長官不同,並非統轄議員的首長,然對於議院內有整理議事之職,對於院外有代錶全體之權,職權甚重。故特定正、副各一,以專其事權。而其它國傢,如法國兩院議長各四人,意大利下院議長亦為四人,德意誌兩院議長各二人,是以“法理本無定例,得因議員之多寡而各異其宜也”②。進而,該書以日本為例,介紹瞭議長之職權有三:維持議院秩序之權、整理議事之權、代錶議院之權。③
關於議院如何受理國民請願。立憲國傢以請願為國民權利,不得隨意阻止,然而議員如果不問其正確與否,一一受理之,則議院不勝其煩,由此,特列請願委員一科,專司審查,審查後若有不閤法律之據,即不受理。④同時,國民不得遣代錶人而行請願,原因在於請願為國民參政權之一,國民必正心誠意而行之,若遣代錶人而行請願,難保無邪說惑眾之徒,以一人之私見,“強大眾以從同”,不但失是非之真,且有妨害治安之慮。⑤
關於官員兼為議員。官員得兼議員始於英國,英國由於憲政製度先於他國確立,“人民之權重於他國,議員之根柢深於他國”,故以官吏兼議員,“無意外之虞,而收官民一緻之利”。日本則立憲之日尚短,民權亦不發達.若全仿英製,“不能保立法部之獨立”,然而,官員均無被選舉權則又未免太苛,是以除重要之行政官、司法官、宮內官外,其他官員可兼任議員。⑥顯然,該書認識到官員是否得兼議員應當本乎國傢的實際政治狀況。
其五,《日本官製通覽》。該書於1908年由政治官報局刊印,一函一冊,共六捲。《日本官製通覽》不在編寫提要的30部書之列,然《日本官製通覽》單行本捲首亦有提要,且體例與其他提要相類,當為因齣版之故而撰寫。該書除“總論”外,分為兩編,第一編為“憲法上之統治機關”,第二編為“非憲法上之統治機關”。
無論專製政體還是立憲政體,皆需要建立統治機關。專製政體下,“統治權之主體為皇位,而客體則為領土及臣民”,理論上言,君主獨立行使統治權亦無不可,然以一人躬理萬機實不可能,“故無論政體如何單純,君主如何專政,而統治權之行使不可無統治機關”。專製政體下的統治機關則無異於主權者之“手足器械,而為之補助”。立憲政體下,由憲法規定“一定之國務依一定之機關而行”,故設統治機關以行使其權限,與專製政體下的統治機關迥然不同。①立憲政體下,立法、司法、行政三大部門由憲法規定,是為“憲法上之統治機關”。除此之外,其他官製皆不以憲法規定之,即便如此,“固不得不謂之統治機關”,同時舉例,“即府縣知事亦居代錶中央行政之地位,明定其文於官製之中,要為民官之實則一也”②。基於此種認識,該書將立憲政體下的統治機關分為“憲法上之統治機關”與“非憲法上之統治機關”,其闡釋道:
憲法上之統治機關者即議會、政府,及裁判所三者是也,此三者依憲法而設,其權限亦由憲法而定,所以稱為憲法上之統治機關也。此與官府須有區彆,蓋行政之官府自廣義言之,亦一統治機關,不僅國會及裁判所也,然各省大臣以下普通之官府,往往依君主大權而存廢之,或得伸縮其權限,大都不俟憲法之改正而以敕令行之定官製之權。③
……
前言/序言
域外風雲:近代中國對外考察與早期現代化探索 本書係對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知識分子與官員群體,特彆是以“五大臣”為代錶的先驅者,走齣封閉的“天朝上國”觀念,赴歐美考察西方政治製度、社會結構、軍事技術及教育體製的深遠曆史進程的綜閤性研究。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史學對單一事件的記錄,深入剖析此次“開眼看世界”的時代背景、考察團的構成與任務、他們在異域的所見所聞、以及考察報告的核心內容及其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復雜影響。 第一部分:時代之潮與曆史的召喚 晚清,一個內憂外患交織的時代,傳統儒傢思想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鴉片戰爭的慘敗,甲午戰爭的雪恥,使得“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逐漸被更深層次的認識所取代——僅僅學習西方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探究其製度與精神的奧秘。 本書首先追溯瞭自林則徐、魏源以來,中國早期對西方世界的朦朧認知。重點闡述瞭洋務運動的局限性,特彆是洋務派在創辦實業、建立海軍方麵取得的階段性成就,同時也深刻分析瞭其“中體西用”思想的內在矛盾,即在不觸動政治體製的前提下,引入西方技術最終遭遇的製度性瓶頸。 隨後,本書詳細梳理瞭清政府決定派遣大規模考察團的直接動因。這不僅僅是對外部失敗的被動反應,更是內部有識之士(如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對國傢積貧積弱現狀的深刻焦慮,以及對俄國、日本等國改革經驗的間接藉鑒。派遣“五大臣”齣洋,標誌著清廷從策略性的器物引進,轉嚮係統性的製度學習的重大思想轉變。 第二部分:考察的藍圖與執行:曆史的十字路口 本書將重點聚焦於考察團的組建過程,詳述瞭成員的選拔標準、考察任務的明確劃分,以及隨行翻譯和技術人員的作用。他們肩負的不僅是收集情報的任務,更是代錶一個古老帝國對未來走嚮進行抉擇的重任。 考察團的行程設計,本身就體現瞭清政府試圖全景式瞭解西方的意圖。行程路綫並非隨意選擇,而是針對性地規劃瞭政治成熟度、工業發展水平、軍事組織能力各異的國傢。 歐美列強的政治觀察: 考察團在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地停留,重點考察瞭君主立憲製(如英國的議會運作)、共和製(如美國的總統製度)的實際運行情況。這部分內容詳盡分析瞭大臣們對不同政體優劣的初期判斷,以及他們如何在“保大清江山”的核心目標下,權衡激進改革與保守穩定的關係。 法律與司法體係的接觸: 考察團對西方法院、律師製度、刑法典的關注,是其報告中極具分量的部分。他們直觀地感受到瞭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至少在概念上)的衝擊,以及現代法治對維護社會秩序和商業信用的重要性。 教育與人纔培養的藉鑒: 對美國和德國大學、公學、以及專業技術學校的考察,是考察團認為最能“救亡圖存”的領域之一。本書將詳細分析他們對西方科學教育體係的結構、學科設置、以及師資培養模式的記錄與評估。 第三部分:考察報告的解碼與影響: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考察團迴國後形成的係統性報告,是理解晚清精英階層思想演變的關鍵文本。本書將對這些報告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其核心觀點: 1. 對“立憲”的初步認同與保守的實踐: 大多數考察人員認識到,缺乏代議機構和責任內閣,清政府的權力將難以獲得持續的閤法性。然而,他們對如何在中國實施“君主立憲”存在深刻分歧,普遍傾嚮於先“開明專製”後“有限立憲”的漸進路徑。 2. 對軍事現代化的反思: 報告詳細記錄瞭德軍和日軍的訓練方式、兵役製度,指齣中國軍隊的落後不僅是武器問題,更是組織和軍官培養的係統性問題。 3. 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初步觀察: 考察團記錄瞭西方工業化帶來的財富積纍,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瞭貧富分化、工人運動等社會矛盾的端倪,這使得他們在提齣經濟改革方案時,比洋務派更為謹慎。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不僅研究瞭“五大臣”看到瞭什麼,更深入探究瞭他們“沒有看到什麼”以及“選擇瞭不說什麼”。 他們的考察,在清廷內部引發瞭一場關於“學製改革”、“預備立憲”乃至“廢除科舉”的激烈爭論,直接促成瞭清末新政的深化,並為辛亥革命後建立現代國傢提供瞭理論基礎和經驗教訓。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選擇的重負 本書最終將考察團的活動放置於中國近代現代化進程的宏大敘事中,評價其曆史功績:他們是第一批係統、有組織地將西方政治文明經驗引入中國的群體,其報告構成瞭中國政治精英對世界形勢的“官方認知”。然而,曆史的吊詭在於,正是基於他們謹慎、漸進的建議,清政府在推行立憲改革時猶豫不決,錯失瞭改革的良機,最終導緻瞭自身的覆滅。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窗口,審視一個古老帝國在麵對世界體係轉型時,所經曆的痛苦抉擇與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