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在浩瀚的优秀文化海洋里,哪些是最基本的,哪些是经典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晓、阅读的基本书是什么?作为一个中国家庭应该拥有并收藏的经典是什么?
多年来,中华书局一直致力于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推出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白文普及本图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此基础上,中华书局编辑部推出“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文库有三个特点。第1是经典。入选本文库的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经史子集中的顶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等。第二是精品。中华书局成立100多年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批由国内一流学者精心校勘整理而成的传统典籍。本套丛书或以中华书局原整理本为底本,或约请著名学者精加整理,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堪称质量上乘的版本。第三是方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古代图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另外,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删除了原整理本中的古注、校勘记及不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部分。可以说,本套丛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经典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文库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于我们加以改进,将这套旨在为中国人提供基本书的文库编辑好,出版好。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确保了其学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了原校本中司马光的考异,胡三省的注文、附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监:一册》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已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已未(前2)尽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已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
《资治通监:二册》
《资治通监:三册》
《资治通监:四册》
我是一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情结的中年读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物。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精装图书时,立刻被它散发出的古典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选用的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古代历史美好回忆的元素。翻开内页,那流畅的排版和优美的字体,以及精心挑选的纸张,都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深入地探讨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复杂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书中蕴含的许多治国理念、人生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总能获得很多新的感悟。这套书,我打算慢慢品读,细细体会其中的精华,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常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物。当我偶然看到这套精美的图书时,我立刻被它的出版质量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整体的设计风格,都散发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和关键节点。作者的叙述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既有历史学家的专业深度,又不乏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国智慧。书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精彩,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命运、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套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套历史著作,它填补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认知的许多空白,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是一套让我感到惊喜的图书。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事件,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生动形象,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转折,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那些帝王将相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的考量、内心的挣扎,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剧,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精彩的转折。而且,这套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每一卷的开头都有清晰的目录和概要,方便我随时查阅和回顾。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也能够轻松上手,并在阅读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刚收到这套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册,里面的内容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波澜壮阔、引人深思的故事。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史书,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脉络。每一个事件的叙述都非常详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的刻画,那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得失,都让我感触颇深。读这本书,不仅能学到历史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智慧的博弈。而且,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非常适合收藏。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启迪。
评分这套书的出现,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我一直认为历史知识非常枯燥,难以消化,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笔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用简洁明了、引人入胜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了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分析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且,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极其到位,那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活生生地走出了书本,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才大略,抑或他们的错误决策。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做出选择。这套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热爱。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出色,无论是作为阅读材料,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显得非常合适。
评分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
评分外包装也相当完好无损,书本包装精美,页面印刷工艺不错,中华书局的书籍真是物美价廉。强烈推荐大家购买中华书局的书籍!
评分昨天买的,今天就到了,京东的效率就是高,书包装精美,中华书局的品质,没的说,原文,白话文均有,慢慢细读了,是每个家庭都值得收藏的经典书籍。
评分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告诉我们很多不同的道理。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评分618大促买的,活动每150-50,到手1405,真心好贵,纸质装帧都好,唯一缺点没有书签带,不过两千套估计也差不多了
评分618,买了很多书!谁让我那么爱书!感谢京东,让我以便宜实惠的价格买到了那么多我想看的书!书正版质量好,送货速度又快,服务又好!这本书质量和内容真心不错,值得好好品读。
评分400元买的,书只要价格合理,不要追求最低价,合理就行,关键得把书读好,以前读了一遍白话版,都忘记内容了,现在读文言文,书很好,顶一个。
评分书收到后大概看了一下,挺不错的,貌似文言文的《资治通鉴》比《史记》看起来要流畅多了。
评分,指面貌,也就是一个人的面相。据《麻衣相法》记载,“三停”是相士看相的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它们都是对人的面相的划分。上停是从人面部额头的发际到两眉之间的位置,大体相当于额部。中停是从两个眉毛下来一直到鼻尖的位置。下停是指从鼻尖一直到下颏的一大块。古代相术认为上停部分记载着人早年的命运,因此,要看一个人早年的命运如何,那么就仔细观察额头。中停部位记载着人中年的命运,中年发与不发,那就都在中停了。要想知道晚年的命运如何,看下停就可知晓。如果三停比例匀称,左右对称,这种面相便属上乘。因此,《麻衣相法》说:“上停长,少吉昌;中停长,近君王;下停长,老吉祥。三停平等,富贵荣显;三停不均,孤天贫贱。”又说:“额尖初主灾,鼻中主逃,欲知晚景事,地阁喜方高。”如果“天庭饱满、鼻如悬胆、地阁方圆”则为上等命运,而“额头下陷、鼻孔朝天、尖嘴猴腮”则是下等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