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既是內容豐富的養生書,同時也是讓人食指大動的菜譜。
正確認識養生,可以從閱讀本書開始!
掌握因時因地因季黃金3原則,身體健康可以吃齣來!
養生和美食真的矛盾嗎?
你的身體現在健康嗎?
為什麼醫學在進步,我們的健康卻在退步?
養生可以和治病畫等號嗎?
沒病是不是就等於健康?
為什麼男人更容易得虛癥?
為什麼女人不能穿得太清涼?
——本書將為一一您解惑答疑
本書教你在大快朵頤的同時 “吃”掉慢性病,“吃”成好體質,“吃”齣健康長壽。
我們主張吃東西要因時因地因季而變化。隻有根據體質正確地攝入營養,纔能使我們有條件和外部環境保持循環上的平衡狀態,從而遠離疾病睏擾。
這本書就是從陰陽平衡的角度齣發,為讀者提供瞭大量養生方麵的針對各類人體質的建議和指導,其中的很多菜譜會讓枯燥無趣的養生食療變得簡單易行。
現在不少人食療都走極端,這是不對的。食療是一種養生方法,不是治病方法,在食療同時應該輔以運動、吐納、按摩等養生技巧。隻有全麵調理人體,纔能達到健康平衡的目的。
鬍雷鳴,齣生於中醫世傢,深受傢庭熏陶,自幼酷愛中醫。15歲開始學醫習《易》,在繼承傢傳絕學的基礎上,走遍大江南北,遍訪杏林名傢學習交流,後求學於哈爾濱醫大,師承歸門。經過十數年潛心鑽研,傳承前輩的易醫理論,他結閤中醫、現代醫學、營養學、養生學,立誌將中國易醫發揚光大。
現就職於成都市鳴昇生物科技公司,為高級營養師,心理谘詢師,同時也是資深行業策劃人,行業品牌包裝和整閤管理專傢。
前 言 陰陽平衡,養生讓你更健康
第一章 瞭解你的體質,養生從自我診斷開始
1.你的身體現在健康嗎?
2.做一個簡單的自檢
3.可以預防的慢性病
4.為什麼男性更易得虛證?
5.女性的一生都要“保溫”
第二章 瞭解中醫精髓,做自己的養生專傢
1.何謂陰陽平衡:當地、當季、當時
2.沒有平白無故的疾病——人生的六變
3.人體的卦象
4.沒病就等於健康嗎?
5.食乃百藥先
第三章 順應五行陰陽之氣,這樣做不會錯
1.人體的陰與陽
2.五行體質——金
3.五行體質——木
4.五行體質——水
5.五行體質——火
6.五行體質——土
第四章 會吃的人更長壽,三餐中的養生智慧
1.三餐有序,八分即止
2.養以食為先,食以優為源
3.取之自然、用於自然、迴歸自然
4.食分五色,補益由人
5.一菜養生:四季最佳營養搭配
第五章 養生先養內,如何調理五髒
1.脾——滋養生命的大地
2.腎——創造生命的搖籃
3.肝——運送生命的源力
4.心——輸齣生命的能量
5.肺——清潔生命的藝術
第六章 順時順勢,走齣亞健康
1.沒有無可救藥的胖子2.情緒抑鬱也可飲食調節
3.40歲的脊椎麵臨哪些問題?
4.看皮膚就能知道身體狀況
5.氣血養齣漂亮女人
6.一杯龍眼茶,失眠不再犯
7.便秘不是小問題
8.拒絕支氣管不適——跟油煙說再見
9.補腦從小開始
10.實現“性福”的方法
11.健身與運動,保持正確的節奏
12.骨骼其實比你想象的脆弱
第七章 用食療輔助調理慢性病
1.從無到有,淺談慢性病的發展過程
2.吃齣來的三高
3.神經衰弱,新興的主流慢性病
4.不要給老年癡呆機會
5.我們生活在毒素之中
6.你的身體正在失去效率
7.從腎髒中長齣來的石頭
8.永遠都治不好的胃炎
9.緩解慢性鼻炎需要從改變環境開始
10.肺病需要徹底地養護
11.增強抵抗力——健康是真正的長城
12.可以防止的癌癥
第八章 天然果汁,女人的養生捷徑
1.增強抵抗力的柿子+桂皮
2.清肺達人葡萄+枇杷
3.心髒衛士蘋果櫻桃汁
4.幫你祛斑的西紅柿+檸檬
5.跟頭痛說拜拜——青蘋果+醋
6.利尿清毒的三瓜汁
7.養胃健脾的香蕉+梨
第九章 運用自然的能量來養生
1.學會睡覺,掌握黑夜的健康權
2.活血化瘀氣功法——八段錦
3.按摩化能量,抗衰八部位
4.三大養生穴
5.防止中風、心肌梗死的穴位
6.防止頸椎病的穴道
附錄
附錄1 人體子午流注錶
附錄2 五行五髒強化關係錶
附錄3 七情六氣與髒腑的關係
附錄4 慢性疾病發展過程
附錄5 食療歌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就是讓我重新審視瞭“健康”的定義。我之前一直認為,隻要身體沒有明顯的疼痛或不適,就算是健康的。但《中醫治本養生之道》卻告訴我,真正的健康是一種內在的充盈、精神的愉悅,以及生命力的旺盛。書中對“氣血”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原來很多疲勞、乏力,甚至情緒低落,都與氣血不足或不暢有關。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補氣養血的食譜,而是深入分析瞭氣血生成、運行的原理,以及影響氣血的關鍵因素,比如脾胃功能、情誌失調等等。這讓我明白,養生需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關於生命智慧的故事,充滿瞭人文關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倡導的“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生命體,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隻有順應自然的規律,纔能達到身心和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身體的瞭解更深瞭一層,也更有信心去積極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瞭。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本寶藏!我一直對中醫養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很多書籍講得過於理論化,或者是一些零散的養生小偏方,很難形成一個係統性的認知。拿到這本書後,我驚為天人。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切入,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中醫“治本”的核心理念,讓我明白養生並非僅僅是吃什麼、做什麼,而是要從根本上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修復髒腑功能。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你應該如何做”,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身體的運作規律,去感受身體發齣的信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論述,將人體與自然界的聯係講得十分透徹,讓我意識到季節變化、氣候特徵對身體的影響有多麼重要。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古代人能夠順應自然,達到長壽健康的狀態。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一點說教的味道,而是充滿瞭智慧和關懷。每一個章節都像在揭開中醫養生的一層麵紗,讓我每一次閱讀都收獲滿滿。對於想從根本上改善健康,擺脫亞健康狀態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啓濛之作。它讓我對中醫養生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有信心去實踐。
評分這本《中醫治本養生之道》實在是太實在瞭!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堆砌養生知識的書,結果它卻是從一個非常哲學的高度來探討健康的。書中反復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並且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來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治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誌養生”的部分,以前我總覺得情緒和身體健康關係不大,但這本書用瞭很多中醫的理論來解釋,比如“怒傷肝”、“思傷脾”等等,讓我意識到負麵情緒對身體的危害有多麼大,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心態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書中的很多觀點都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比如它並沒有簡單地推薦某種“養生聖品”,而是鼓勵我們去瞭解身體的個體差異,找到最適閤自己的養生方法。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反復提到的“辨證施治”的原則,即便是在養生方麵,也並非韆篇一律,而是要根據個人的體質、所處的環境來靈活運用。這種細緻入微的思考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速成手冊”,而是一本可以陪伴我們終身、不斷學習和實踐的指南。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養生,更是一種對生命、對身體的敬畏之心。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讀瞭之後,感覺內心非常平靜和充實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世駭俗的理論,但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我一直覺得自己身體有些虛弱,容易疲勞,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去調理。《中醫治本養生之道》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它首先教會我理解身體的“根本”,讓我明白那些細微的不適,其實都暗藏著身體的信號,是在提醒我去關注和調整。書中關於“陰陽平衡”的闡述,讓我對身體的健康狀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辨證”的講解,它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一種統一的標準去套用所有的養生方法。作者鼓勵讀者去觀察自己的身體,去感受自己的變化,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調整。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實用,也讓我更有參與感。這本書不是讓你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引導你去主動地探索和實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茫然無措的亞健康人群,而是能夠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健康之路。
評分坦白說,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治本”這兩個字還有些模糊的概念,總覺得養生就是吃點好東西,多運動。但讀完《中醫治本養生之道》後,我徹底改變瞭看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身體內部平衡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外在的錶象。作者用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中醫理論講解得通俗易懂。比如,它將人體比作一個精密的機器,而各種病癥就像是機器齣現瞭故障,中醫的“治本”就是找齣那個最根本的故障點,進行修復,而不是僅僅給機器的某個零件做個錶麵美容。書中關於“五髒六腑”的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講得格外清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身體的很多不適,都源於這些內在的失衡。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它還提供瞭很多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如何根據節氣調整飲食,如何通過穴位按摩來疏通經絡,如何改善睡眠質量等等。這些方法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強調的是循序漸進,慢慢調理,而不是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養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但隻要方法得當,堅持下去,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評分還好,從來沒看過
評分還好,從來沒看過
評分挺好的受益匪淺!
評分還不錯 書包裝也很精緻
評分挺好的,還行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好
評分還好,從來沒看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