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史(第二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冒险之举:与经济学原理相冲突却迫于形势的政治举措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Politische Zwange im Konflikt mit Okonomischen Regeln]

德国统一史(第二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冒险之举:与经济学原理相冲突却迫于形势的政治举措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Politische Zwange im Konflikt mit Okonomischen Regel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迪特尔·格鲁瑟尔 著,邓文子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统一
  • 货币联盟
  • 经济联盟
  • 社会联盟
  • 德国经济史
  • 政治经济学
  • 欧洲经济
  • 历史
  • 德国历史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1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统一史(第二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冒险之举:与经济学原理相冲突却迫于形势的政治举措》从经济角度入手梳理两德统一进程,内容涉及统一前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状况、东德引进西德马克的前因后果、联邦德国政府为实现统一在货币与经济方面的准备、德国对国际社会的考虑等。作者在相关机构的保密材料以及大量当事人的访谈基础之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明,虽然从经济规律角度来看,民主德国引入西德马克存在巨大风险和先天性矛盾,但是联邦德国总理府和财政部为了统一的实现,对此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并排除万难使之成为现实,从而为两德统一打下了坚实的货币与经济基础。

作者简介

  迪特尔·格鲁瑟尔(Dieter Grosser),生于1929年,政治学博士。1967年在柏林自由大学、1970年在明斯特大学,1975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研究重点是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1995年离休。
  
  邓文子,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曾任职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曾就读于德国基尔大学经济系。

目录

第一章 重新统一前的民主德国经济
第一节 错误的方针:70年代昂纳克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相统一”
第二节 80年代:困难层出不穷、挽救尝试无济于事
第三节 有关最后阶段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局势的数据和结论
第四节 制度失灵

第二章 虽未战胜挑战但再现辉煌:重新统一前的联邦德国经济
第一节 耀眼的基本数据
第二节 结构转型
第三节 国际竞争尖锐化
第四节 不充分的改革
第五节 社会市场经济:被误解的理念

第三章 风雨飘摇:1989年10月~1990年2月
第一节 克伦茨“转折”
第二节 莫德罗政府的改革设想
第三节 1990年初的经济形势:最糟糕的情况还将来临
第四节 从条约共同体到“为了‘德国——统一的祖国’”:
11月中旬~次年2月初的两德试探性会谈与立场

第四章 提供西德马克
第一节 “留在当地的信号”
第二节 联邦财政部的前期工作
第三节 决定
第四节 联邦德国内部的反应
第五节 民主德国的反应
第六节 莫德罗在波恩

第五章 开局对弈
第一节 准备“伴随经济共同体的货币联盟”的两德专家会谈
第二节 财产索求与维持财产状况的对立:无休止争端的开始
第三节 滴水不漏的规定与棘手的未决问题:联邦政府的“初始草案”
第四节 蒂特梅耶接管:从“初始草案”到谈判基础
第五节 民主德国的最初立场

第六章 国家条约
第一节 艰难的谈判序幕
第二节 初始阶段的冲突与共识
第三节 关于货币转换的共识
第四节 困难阶段
第五节 地方议会选举结果:冲突缓和
第六节 被迫达成一致
第七节 最后谈判与签署
第八节 波恩的摆布?
第九节 批准的混乱
第十节 联邦德国的政治体制:被迫接受考验
第十一节 从国家条约到《统一条约》:德梅齐埃政府逃向统一

第七章 紧急方案
第一节 在未决财产问题上的妥协
第二节 新的托管局
第三节 统一的融资

第八章 国际顾虑
第一节 与欧洲共同体会谈
第二节 苏联讨价还价

第九章 创造性的破坏
第一节 货币转换:经验报告(阿尔维德?美因茨)
第二节 进入新经济制度的艰难开始
第三节 新联邦州的经济发展1991~1997年

第十章 是非功过
第一节 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节 选择:放弃统一

附 录
注释
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
访谈
各类名称缩写一览表
大事年表
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准备过程中的德方参与者(挑选)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前言/序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是“德国统一的基石”(特奥·魏格尔,Theo Waigel),尽管它与经济学原理相违背,但联邦政府还是迈出了这一步。根据那些原理,必须等到民主德国经济生产率逐步达到与西德同等的水平之后,才可实现货币统一以及接踵而来的国家统一。然而,大多数东德人不愿经受如此漫长的等待,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像西德人那样生活。
  联邦政府也不愿如此久等。它预计,民主德国难凭一己之力整顿经济;越境人潮还将继续,必须以限制入境(联邦德国)的方式加以制止;德国统一会无限期推迟,或许将永失良机。因此,1990年2月6日,执政党主席兼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联邦财政部长特奥·魏格尔、自由民主党(FDP)主席奥托·格拉夫·拉姆斯多夫(Otto Graf Lambsdorff)当机立断,对民主德国提议举行关于“伴随经济共同体的货币联盟”的谈判。
  莫德罗(Modrow)政府就立即引进西德马克(D-Mark,DM)做好了思想准备。在1990年3月18日的东德人民议院的选举中,德梅齐埃(de Maizière)民主合法政府获得选民的委托,尽快落实货币、经济和国家的统一。民主德国民众知道,他们面临的是“从沉船跳入冷水”[《新德意志报》,当时的德国统一社会党(SED)、现在的民主社会主义党(PDS)的中央宣传刊物]的局面,而他们也希望,在西德的帮助下,在冷水中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
  本卷将尽可能确切地描述当年促成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进而导致德国统一迈出决定性步骤的各种考量和谈判。关于如何应对欧洲共同体(EG)和苏联,以确保这一步骤的实现,将以德国总理府和联邦财政部的文件为基础,进行详细描绘。
  有关1990年以前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形势、莫德罗政府的改革努力以及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自1989年10月以来所爆发的危机做出的第一反应等章节,是本研究的中心部分。以此可以说明,波恩和东柏林的当权者在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决策过程中的出发点,即各种决策的前提条件。同时,还将对这些决策的后果加以阐述,以便对联邦政府的政策作出评估。
  因此,本卷主要聚焦于“经济”和“货币”问题,也就是国家条约、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就规范未决财产问题的“共同声明”(Gemeinsame Erkl�|rung der Bundesrepublik und der DDR zur Regelung offener Verm�塯ensfragen——编者注)以及《信托管理法》(Treuhand-Gesetz)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至于《统一条约》(Einigungsvertrag)中的一些规定,只有当它们在实质性的要点上可以补充说明国家条约中的经济和财政规定时,才被提及。
  为撰写本卷的中心内容,我获准使用联邦财政部和联邦总理府尚处于30年保密期内的文件。因此,我要特别感谢联邦总理科尔,经他同意,联邦总理府的文件方可外借。也要感谢联邦财政部长魏格尔,他慷慨而迅速地为我提供了进入该部文献室的机会。还要感谢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斯·蒂特梅耶(Hans Tietmeyer),允许我阅览条约草案会谈期间西德代表团团长的文件。
  这些文件档案按其成果进行了归档。尽管它们可以与其他部委或谈判对象的文件档案相比较,但只有这些文件,还是无法完全勾勒出想要得到的实际画面。此外,并非所有的西德文献都可供阅览,有些文献只能作为背景资料使用。在查阅档案时,部分东德文件尚未系统存档,尤其是严重缺失德梅齐埃政府的相关文件。
德国统一史:一个国家在剧变中的探索与挣扎 第一卷:从分裂走向融合的序曲 引言:历史的重压与时代的选择 本书是《德国统一史》系列的第一卷,旨在深入剖析塑造现代德意志民族命运的宏大历史进程。我们聚焦于冷战时期德国的分裂状态,探讨导致这一历史僵局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根源。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史,而是对权力结构、人民意志以及国际格局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反思。从战后秩序的建立,到柏林墙的象征意义,再到东西德社会体制的根本差异,本卷为理解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背景。 第一章:战后格局与两个德国的诞生 二战的终结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而是欧洲被分割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序幕。本章详细考察了盟军的占领政策如何分化了原有的德意志国家结构。我们审视了《波茨坦协定》的执行细节,以及美、英、法三国与苏方在重建德国未来道路上的根本性分歧。 盟国分治的遗产: 分析了西方占领区与苏占区在经济重建、政治民主化(或称“去纳粹化”)进程中的不同路径。西方三区如何逐渐融合,为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奠定基础,而苏占区在苏联模式的强力推行下,如何加速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转型。 意识形态的角力场: 探讨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德国这片试验田上的激烈较量。西德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迅速进入“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时期,而东德则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艰难前行。这些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实验,塑造了两个德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第二章:铁幕下的日常:社会与文化的鸿沟 德意志的分裂不仅仅是政治地图上的线条,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制度性隔离。本章着重于研究东西德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以及人民日常经验的巨大差异。 社会控制与自由: 深入分析了东德“人民警察”(Volkspolizei)和国家安全部(Stasi)在维护政权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考察了对公民自由(如言论、迁徙自由)的系统性限制,以及这种高压环境如何影响了东德社会的心理结构。对比之下,西德在民主框架下的多元文化复兴和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 代际差异与身份认同: 探讨了出生在不同体制下的年轻一代对“统一的德国”抱有何种期待与困惑。对于西德青年而言,东德是亟待帮助的“落后者”;而对于东德青年,西方世界既是诱惑,也可能是文化上的入侵者。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为后来的政治决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柏林——分裂的焦点与象征 柏林,这座曾经的帝国首都,在冷战中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前哨。本章聚焦于柏林危机的爆发与升级,特别是柏林墙的修建及其深远影响。 逃亡潮与墙的建立: 详述了东德人才和劳动力持续外流对东欧经济构成的巨大威胁,以及这如何促使东德政权在1961年采取极端措施——修建柏林墙。柏林墙不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铁幕最残酷、最直观的体现。 西方的回应与危机管理: 分析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面对柏林墙修建时的反应。肯尼迪总统的访问及其著名的演讲,如何重塑了西方对东德人民的支持承诺。柏林危机如何被纳入美苏战略博弈的大棋局中。 第四章:缓和政策与两个德国的“正常化” 尽管处于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东西德之间仍需维持某种程度的接触。本章探讨了“缓和政策”(Ostpolitik)的兴起及其对德国内政外交的重塑。 勃兰特的外交突破: 详细分析了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推行的“新东方政策”,即通过承认现实、主动接触来改善与东方的关系。这种政策的核心在于“以接触促变化”,尝试在不牺牲联邦共和国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德东人民改善生活。 基本条约的签订: 考察了《两德基本条约》(Grundlagenvertrag)的签署,这一条约实质上承认了东德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存在,尽管西德从未放弃“一个德国”的最终目标。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个德国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充满矛盾的“正常化”时期,但也为后续统一提供了法律和政治上的铺垫。 结论:统一的必要性与漫长的铺垫 第一卷的结论在于,东西德的分裂并非一个短暂的历史插曲,而是根植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层结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和政治制度,在近四十年的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鸿沟。然而,正是这种持续的对比和人民对自由流动的渴望,最终积蓄了不可逆转的变革动力。对分裂历史的透彻理解,是评估后续统一过程中所遭遇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挑战的必要前提。本卷的终点,恰是第二卷中更为剧烈的政治经济变革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卷对冷战末期政治博弈的铺垫,我对第二卷聚焦于实际的经济整合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对“冲突”的描述,这才是历史叙事的精髓所在。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解析科尔政府内部以及与布鲁塞尔、华盛顿之间的拉锯战。是什么样的政治考量,使得联邦政府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来推动一个可能在经济上并不“最优”的方案?书中是否探讨了所谓的“政治家们的舒适区”——即那些在短期内能看到政治成果,但长期风险却被转嫁给后代的决策模式?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统一成就的简单赞美,而是对决策过程的解构,对那些被匆忙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漏洞的深入挖掘。例如,在结构调整基金的分配上是否存在严重的偏袒?在私有化过程中,是否留下了寻租的空间?一部优秀的史学作品,应当敢于直面历史决策中的灰色地带,而不是用单一的叙事来掩盖其内在的矛盾和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冒险之举”这个措辞,带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让我立刻想到了历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母题:精英决策的局限性。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快速统一似乎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政治正确,但这种速度和力度是否真的考虑到了社会融合的长期成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探讨那些被忽略的“社会联盟”的方面。货币和经济的整合相对容易通过法律文件和数字来完成,但精神层面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何消弭?书名暗示了经济规则可能被粗暴地推到一边,那么这种“推”的行为,对东部民众的身份认同感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是让他们感到了解放,还是让他们在新的经济秩序中迅速沦为了“二等公民”?我想看到对工会、福利系统、养老金结构等复杂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被强行“西化”的细致描摹。历史的复杂性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微小但影响深远的社会细节中。如果作者能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统一进程中的挣扎与阵痛,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对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后来的统一过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货币联盟的建立,那简直是现代欧洲经济史上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那种“火车脱轨”般的紧张感——当政治目标需要以最快速度实现时,经济学家们在幕后是否只能徒呼奈何?我猜想,第二卷的重点会放在那些冷酷的量化数据和残酷的社会后果上。例如,东德马克如何被低估或高估地兑换成西德马克?这种汇率机制是如何瞬间摧毁了东德剩余的工业基础,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如果书中能详细对比东西德在统一前后的生产力、失业率、投资流向等关键指标,并分析这些变化与初期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那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洪流冲击下,普通企业和工人的命运被无情改写时的那种真实和沉重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基于事实的、对“政治正确”的经济代价的冷静评估,那种不带偏见,直击问题的核心的叙述,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史著。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非常具有学术辨识度和吸引力,它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立场:对当时行动的审视,而非简单的记录。这让我相信,作者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够超越表面的历史叙事。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经济学原理的冲突”究竟是如何体现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稳定原则被打破,还是微观层面的市场效率被扭曲?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引入更精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或者至少是严谨的逻辑分析,来论证某些政治选择在经济学上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例如,在面对高通胀预期时,选择用严格的货币政策来强行锚定汇率,这种“休克疗法”式的做法在经济理论上有着巨大的争议。书中是否会深入讨论当时德意志联邦银行(Bundesbank)的独立性及其决策的深远影响?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应只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更要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在理论上意味着什么”。这本书若能成功地将这段惊心动魄的政治实践,置于经济学原理的审视之下,那它无疑将成为研究德国统一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抓人眼球,光是“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冒险之举”就足以让人对东德并入西德的那个关键历史阶段充满好奇。我期待着作者能深入剖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刻,政治决策是如何凌驾于纯粹的经济理性之上的。毕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系强行对接,无疑是一场史诗级的实验。我想知道,那些所谓的“政治强力”究竟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的?是出于对民众快速改善生活的迫切期望,还是源于某种无法抗拒的国际压力或国内的稳定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冒险”的代价是什么?它在短期内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又在长期的结构调整中留下了哪些难以磨灭的痕迹?我特别关注“与经济学原理相冲突”这一描述,这暗示着书中会有很多对当时决策者深层动机和实际操作失误的犀利批判。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案例,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经济逻辑如何被政治意志暂时搁置或扭曲,最终塑造出今日德国的经济版图。这本书的深度,或许正在于揭示这种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

评分

3折左右入手,对内容充满期待。社科的书内容没得说,就是太贵。

评分

严重囤积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这不,碰上活动,又是十几本十几本地往家搬,家里都堆不下了,剁手,剁手,剁手!!!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

终于参加活动了,满减叠加优惠券,书很好,很满意!

评分

京东大品牌,值得信赖,正品保证,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不错的的一本书,过几天看看,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评分

3折左右入手,对内容充满期待。社科的书内容没得说,就是太贵。

评分

德国的统一,是20世纪末的重大事件,这套书很有价值。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期待已久的书了,赶上这次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