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史(第二捲)·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冒險之舉:與經濟學原理相衝突卻迫於形勢的政治舉措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Politische Zwange im Konflikt mit Okonomischen Regeln]

德國統一史(第二捲)·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冒險之舉:與經濟學原理相衝突卻迫於形勢的政治舉措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Politische Zwange im Konflikt mit Okonomischen Regel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迪特爾·格魯瑟爾 著,鄧文子 譯
圖書標籤:
  • 德國統一
  • 貨幣聯盟
  • 經濟聯盟
  • 社會聯盟
  • 德國經濟史
  • 政治經濟學
  • 歐洲經濟
  • 曆史
  • 德國曆史
  • 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44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51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東西德統一的曆史經驗研究叢書
外文名稱: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2) - Das Wagnis der Wa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國統一史(第二捲)·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冒險之舉:與經濟學原理相衝突卻迫於形勢的政治舉措》從經濟角度入手梳理兩德統一進程,內容涉及統一前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經濟狀況、東德引進西德馬剋的前因後果、聯邦德國政府為實現統一在貨幣與經濟方麵的準備、德國對國際社會的考慮等。作者在相關機構的保密材料以及大量當事人的訪談基礎之上進行瞭深入研究,並證明,雖然從經濟規律角度來看,民主德國引入西德馬剋存在巨大風險和先天性矛盾,但是聯邦德國總理府和財政部為瞭統一的實現,對此問題進行瞭充分考慮,並排除萬難使之成為現實,從而為兩德統一打下瞭堅實的貨幣與經濟基礎。

作者簡介

  迪特爾·格魯瑟爾(Dieter Grosser),生於1929年,政治學博士。1967年在柏林自由大學、1970年在明斯特大學,1975年在慕尼黑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研究重點是政治與經濟的內在聯係。1995年離休。
  
  鄧文子,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外語係畢業,曾任職於遼寜財經學院(現東北財經大學),曾就讀於德國基爾大學經濟係。

目錄

第一章 重新統一前的民主德國經濟
第一節 錯誤的方針:70年代昂納剋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相統一”
第二節 80年代:睏難層齣不窮、挽救嘗試無濟於事
第三節 有關最後階段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局勢的數據和結論
第四節 製度失靈

第二章 雖未戰勝挑戰但再現輝煌:重新統一前的聯邦德國經濟
第一節 耀眼的基本數據
第二節 結構轉型
第三節 國際競爭尖銳化
第四節 不充分的改革
第五節 社會市場經濟:被誤解的理念

第三章 風雨飄搖:1989年10月~1990年2月
第一節 剋倫茨“轉摺”
第二節 莫德羅政府的改革設想
第三節 1990年初的經濟形勢:最糟糕的情況還將來臨
第四節 從條約共同體到“為瞭‘德國——統一的祖國’”:
11月中旬~次年2月初的兩德試探性會談與立場

第四章 提供西德馬剋
第一節 “留在當地的信號”
第二節 聯邦財政部的前期工作
第三節 決定
第四節 聯邦德國內部的反應
第五節 民主德國的反應
第六節 莫德羅在波恩

第五章 開局對弈
第一節 準備“伴隨經濟共同體的貨幣聯盟”的兩德專傢會談
第二節 財産索求與維持財産狀況的對立:無休止爭端的開始
第三節 滴水不漏的規定與棘手的未決問題:聯邦政府的“初始草案”
第四節 蒂特梅耶接管:從“初始草案”到談判基礎
第五節 民主德國的最初立場

第六章 國傢條約
第一節 艱難的談判序幕
第二節 初始階段的衝突與共識
第三節 關於貨幣轉換的共識
第四節 睏難階段
第五節 地方議會選舉結果:衝突緩和
第六節 被迫達成一緻
第七節 最後談判與簽署
第八節 波恩的擺布?
第九節 批準的混亂
第十節 聯邦德國的政治體製:被迫接受考驗
第十一節 從國傢條約到《統一條約》:德梅齊埃政府逃嚮統一

第七章 緊急方案
第一節 在未決財産問題上的妥協
第二節 新的托管局
第三節 統一的融資

第八章 國際顧慮
第一節 與歐洲共同體會談
第二節 蘇聯討價還價

第九章 創造性的破壞
第一節 貨幣轉換:經驗報告(阿爾維德?美因茨)
第二節 進入新經濟製度的艱難開始
第三節 新聯邦州的經濟發展1991~1997年

第十章 是非功過
第一節 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節 選擇:放棄統一

附 錄
注釋
資料來源
文獻資料
訪談
各類名稱縮寫一覽錶
大事年錶
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準備過程中的德方參與者(挑選)
人名索引
內容索引

前言/序言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與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之間的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是“德國統一的基石”(特奧·魏格爾,Theo Waigel),盡管它與經濟學原理相違背,但聯邦政府還是邁齣瞭這一步。根據那些原理,必須等到民主德國經濟生産率逐步達到與西德同等的水平之後,纔可實現貨幣統一以及接踵而來的國傢統一。然而,大多數東德人不願經受如此漫長的等待,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盡快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聯邦政府也不願如此久等。它預計,民主德國難憑一己之力整頓經濟;越境人潮還將繼續,必須以限製入境(聯邦德國)的方式加以製止;德國統一會無限期推遲,或許將永失良機。因此,1990年2月6日,執政黨主席兼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聯邦財政部長特奧·魏格爾、自由民主黨(FDP)主席奧托·格拉夫·拉姆斯多夫(Otto Graf Lambsdorff)當機立斷,對民主德國提議舉行關於“伴隨經濟共同體的貨幣聯盟”的談判。
  莫德羅(Modrow)政府就立即引進西德馬剋(D-Mark,DM)做好瞭思想準備。在1990年3月18日的東德人民議院的選舉中,德梅齊埃(de Maizière)民主閤法政府獲得選民的委托,盡快落實貨幣、經濟和國傢的統一。民主德國民眾知道,他們麵臨的是“從沉船跳入冷水”[《新德意誌報》,當時的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現在的民主社會主義黨(PDS)的中央宣傳刊物]的局麵,而他們也希望,在西德的幫助下,在冷水中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
  本捲將盡可能確切地描述當年促成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進而導緻德國統一邁齣決定性步驟的各種考量和談判。關於如何應對歐洲共同體(EG)和蘇聯,以確保這一步驟的實現,將以德國總理府和聯邦財政部的文件為基礎,進行詳細描繪。
  有關1990年以前的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經濟形勢、莫德羅政府的改革努力以及聯邦德國對民主德國自1989年10月以來所爆發的危機做齣的第一反應等章節,是本研究的中心部分。以此可以說明,波恩和東柏林的當權者在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決策過程中的齣發點,即各種決策的前提條件。同時,還將對這些決策的後果加以闡述,以便對聯邦政府的政策作齣評估。
  因此,本捲主要聚焦於“經濟”和“貨幣”問題,也就是國傢條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就規範未決財産問題的“共同聲明”(Gemeinsame Erkl�|rung der Bundesrepublik und der DDR zur Regelung offener Verm�塯ensfragen——編者注)以及《信托管理法》(Treuhand-Gesetz)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至於《統一條約》(Einigungsvertrag)中的一些規定,隻有當它們在實質性的要點上可以補充說明國傢條約中的經濟和財政規定時,纔被提及。
  為撰寫本捲的中心內容,我獲準使用聯邦財政部和聯邦總理府尚處於30年保密期內的文件。因此,我要特彆感謝聯邦總理科爾,經他同意,聯邦總理府的文件方可外藉。也要感謝聯邦財政部長魏格爾,他慷慨而迅速地為我提供瞭進入該部文獻室的機會。還要感謝德國聯邦銀行行長漢斯·蒂特梅耶(Hans Tietmeyer),允許我閱覽條約草案會談期間西德代錶團團長的文件。
  這些文件檔案按其成果進行瞭歸檔。盡管它們可以與其他部委或談判對象的文件檔案相比較,但隻有這些文件,還是無法完全勾勒齣想要得到的實際畫麵。此外,並非所有的西德文獻都可供閱覽,有些文獻隻能作為背景資料使用。在查閱檔案時,部分東德文件尚未係統存檔,尤其是嚴重缺失德梅齊埃政府的相關文件。
德國統一史:一個國傢在劇變中的探索與掙紮 第一捲:從分裂走嚮融閤的序麯 引言:曆史的重壓與時代的選擇 本書是《德國統一史》係列的第一捲,旨在深入剖析塑造現代德意誌民族命運的宏大曆史進程。我們聚焦於冷戰時期德國的分裂狀態,探討導緻這一曆史僵局的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根源。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年代史,而是對權力結構、人民意誌以及國際格局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刻反思。從戰後秩序的建立,到柏林牆的象徵意義,再到東西德社會體製的根本差異,本捲為理解最終的統一奠定瞭堅實的背景。 第一章:戰後格局與兩個德國的誕生 二戰的終結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而是歐洲被分割為東西兩大陣營的序幕。本章詳細考察瞭盟軍的占領政策如何分化瞭原有的德意誌國傢結構。我們審視瞭《波茨坦協定》的執行細節,以及美、英、法三國與蘇方在重建德國未來道路上的根本性分歧。 盟國分治的遺産: 分析瞭西方占領區與蘇占區在經濟重建、政治民主化(或稱“去納粹化”)進程中的不同路徑。西方三區如何逐漸融閤,為建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奠定基礎,而蘇占區在蘇聯模式的強力推行下,如何加速嚮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轉型。 意識形態的角力場: 探討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德國這片試驗田上的激烈較量。西德在馬歇爾計劃的推動下,迅速進入“經濟奇跡”(Wirtschaftswunder)時期,而東德則在國傢計劃經濟體製下艱難前行。這些截然不同的社會經濟實驗,塑造瞭兩個德國人民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 第二章:鐵幕下的日常:社會與文化的鴻溝 德意誌的分裂不僅僅是政治地圖上的綫條,更是滲透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的製度性隔離。本章著重於研究東西德社會結構、文化氛圍以及人民日常經驗的巨大差異。 社會控製與自由: 深入分析瞭東德“人民警察”(Volkspolizei)和國傢安全部(Stasi)在維護政權穩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考察瞭對公民自由(如言論、遷徙自由)的係統性限製,以及這種高壓環境如何影響瞭東德社會的心理結構。對比之下,西德在民主框架下的多元文化復興和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 代際差異與身份認同: 探討瞭齣生在不同體製下的年輕一代對“統一的德國”抱有何種期待與睏惑。對於西德青年而言,東德是亟待幫助的“落後者”;而對於東德青年,西方世界既是誘惑,也可能是文化上的入侵者。這種身份認同的復雜性,為後來的政治決策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柏林——分裂的焦點與象徵 柏林,這座曾經的帝國首都,在冷戰中成為瞭最引人注目的地緣政治前哨。本章聚焦於柏林危機的爆發與升級,特彆是柏林牆的修建及其深遠影響。 逃亡潮與牆的建立: 詳述瞭東德人纔和勞動力持續外流對東歐經濟構成的巨大威脅,以及這如何促使東德政權在1961年采取極端措施——修建柏林牆。柏林牆不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鐵幕最殘酷、最直觀的體現。 西方的迴應與危機管理: 分析瞭西方世界,特彆是美國,在麵對柏林牆修建時的反應。肯尼迪總統的訪問及其著名的演講,如何重塑瞭西方對東德人民的支持承諾。柏林危機如何被納入美蘇戰略博弈的大棋局中。 第四章:緩和政策與兩個德國的“正常化” 盡管處於意識形態的對立麵,東西德之間仍需維持某種程度的接觸。本章探討瞭“緩和政策”(Ostpolitik)的興起及其對德國內政外交的重塑。 勃蘭特的外交突破: 詳細分析瞭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推行的“新東方政策”,即通過承認現實、主動接觸來改善與東方的關係。這種政策的核心在於“以接觸促變化”,嘗試在不犧牲聯邦共和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為德東人民改善生活。 基本條約的簽訂: 考察瞭《兩德基本條約》(Grundlagenvertrag)的簽署,這一條約實質上承認瞭東德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存在,盡管西德從未放棄“一個德國”的最終目標。條約的簽署標誌著兩個德國關係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充滿矛盾的“正常化”時期,但也為後續統一提供瞭法律和政治上的鋪墊。 結論:統一的必要性與漫長的鋪墊 第一捲的結論在於,東西德的分裂並非一個短暫的曆史插麯,而是根植於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深層結構。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模式和政治製度,在近四十年的實踐中,創造瞭巨大的物質和精神鴻溝。然而,正是這種持續的對比和人民對自由流動的渴望,最終積蓄瞭不可逆轉的變革動力。對分裂曆史的透徹理解,是評估後續統一過程中所遭遇的經濟、社會和心理挑戰的必要前提。本捲的終點,恰是第二捲中更為劇烈的政治經濟變革的起點。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曆史愛好者,我對二戰後德國的分裂與後來的統一過程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貨幣聯盟的建立,那簡直是現代歐洲經濟史上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這本書的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那種“火車脫軌”般的緊張感——當政治目標需要以最快速度實現時,經濟學傢們在幕後是否隻能徒呼奈何?我猜想,第二捲的重點會放在那些冷酷的量化數據和殘酷的社會後果上。例如,東德馬剋如何被低估或高估地兌換成西德馬剋?這種匯率機製是如何瞬間摧毀瞭東德剩餘的工業基礎,並導緻大規模失業的?如果書中能詳細對比東西德在統一前後的生産力、失業率、投資流嚮等關鍵指標,並分析這些變化與初期政策之間的因果關係,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空泛的政治口號,而是那種能讓人感受到曆史洪流衝擊下,普通企業和工人的命運被無情改寫時的那種真實和沉重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基於事實的、對“政治正確”的經濟代價的冷靜評估,那種不帶偏見,直擊問題的核心的敘述,纔能真正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史著。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冒險之舉”這個措辭,帶有一種戲劇性的張力,讓我立刻想到瞭曆史學傢們經常討論的一個母題:精英決策的局限性。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刻,快速統一似乎成瞭一種不可逆轉的政治正確,但這種速度和力度是否真的考慮到瞭社會融閤的長期成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探討那些被忽略的“社會聯盟”的方麵。貨幣和經濟的整閤相對容易通過法律文件和數字來完成,但精神層麵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何消弭?書名暗示瞭經濟規則可能被粗暴地推到一邊,那麼這種“推”的行為,對東部民眾的身份認同感造成瞭怎樣的衝擊?是讓他們感到瞭解放,還是讓他們在新的經濟秩序中迅速淪為瞭“二等公民”?我想看到對工會、福利係統、養老金結構等復雜社會保障體係如何被強行“西化”的細緻描摹。曆史的復雜性往往體現在那些看似微小但影響深遠的社會細節中。如果作者能將宏觀的貨幣政策與微觀的傢庭生活聯係起來,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統一進程中的掙紮與陣痛,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

評分

讀完第一捲對冷戰末期政治博弈的鋪墊,我對第二捲聚焦於實際的經濟整閤充滿瞭期待,尤其是對“衝突”的描述,這纔是曆史敘事的精髓所在。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解析科爾政府內部以及與布魯塞爾、華盛頓之間的拉鋸戰。是什麼樣的政治考量,使得聯邦政府願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來推動一個可能在經濟上並不“最優”的方案?書中是否探討瞭所謂的“政治傢們的舒適區”——即那些在短期內能看到政治成果,但長期風險卻被轉嫁給後代的決策模式?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統一成就的簡單贊美,而是對決策過程的解構,對那些被匆忙通過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背後,隱藏的經濟邏輯漏洞的深入挖掘。例如,在結構調整基金的分配上是否存在嚴重的偏袒?在私有化過程中,是否留下瞭尋租的空間?一部優秀的史學作品,應當敢於直麵曆史決策中的灰色地帶,而不是用單一的敘事來掩蓋其內在的矛盾和風險。

評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非常具有學術辨識度和吸引力,它明確指齣瞭本書的立場:對當時行動的審視,而非簡單的記錄。這讓我相信,作者具備很強的分析能力,能夠超越錶麵的曆史敘事。我關注的重點在於“經濟學原理的衝突”究竟是如何體現的?是宏觀經濟學的穩定原則被打破,還是微觀層麵的市場效率被扭麯?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引入更精密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或者至少是嚴謹的邏輯分析,來論證某些政治選擇在經濟學上是多麼的“不閤時宜”。例如,在麵對高通脹預期時,選擇用嚴格的貨幣政策來強行錨定匯率,這種“休剋療法”式的做法在經濟理論上有著巨大的爭議。書中是否會深入討論當時德意誌聯邦銀行(Bundesbank)的獨立性及其決策的深遠影響?一本好的曆史著作,不應隻停留在“發生瞭什麼”,更要深入到“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這在理論上意味著什麼”。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這段驚心動魄的政治實踐,置於經濟學原理的審視之下,那它無疑將成為研究德國統一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是抓人眼球,光是“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冒險之舉”就足以讓人對東德並入西德的那個關鍵曆史階段充滿好奇。我期待著作者能深入剖析,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刻,政治決策是如何淩駕於純粹的經濟理性之上的。畢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體係強行對接,無疑是一場史詩級的實驗。我想知道,那些所謂的“政治強力”究竟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政策製定中的?是齣於對民眾快速改善生活的迫切期望,還是源於某種無法抗拒的國際壓力或國內的穩定需求?更重要的是,這種“冒險”的代價是什麼?它在短期內帶來瞭怎樣的衝擊,又在長期的結構調整中留下瞭哪些難以磨滅的痕跡?我特彆關注“與經濟學原理相衝突”這一描述,這暗示著書中會有很多對當時決策者深層動機和實際操作失誤的犀利批判。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詳實的案例,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經濟邏輯如何被政治意誌暫時擱置或扭麯,最終塑造齣今日德國的經濟版圖。這本書的深度,或許正在於揭示這種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

評分

書很好看,值得入手,翻譯也不錯

評分

京東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書品很好很滿意

評分

很好的書,定價好高啊

評分

書質量很好,正版,看書感覺很不錯!

評分

德國近現代的統一曆程分為兩個不同的曆史階段。在19世紀末的德國統一和20世紀末的德國統一之間,最主要的區彆就在於前次是通過戰爭實現的,而後者則是用和平方式完成的。

評分

若非用捲何以購得此書,知識亦須經濟支持。

評分

終於收齊瞭終於收齊瞭終於收齊瞭

評分

挺不錯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營快遞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問題,這次購物非常好

評分

好書,快遞給力,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