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的教訓+改革的教訓+製度的籠子(套裝共3冊)

中國曆史的教訓+改革的教訓+製度的籠子(套裝共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貽軍,何德平,習驊,李仕權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政治
  • 經濟
  • 改革
  • 製度
  • 中國
  • 社會
  • 文化
  • 思想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TSJD01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314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改革的教訓》正史的裏子,野史的範兒;有意義的主題,有意思的錶達。

  中紀委推薦《中國曆史的教訓》姊妹篇,從中國曆史中為全麵深化改革尋找有益藉鑒。談古論今,娓娓道來,講好製度故事;

  融匯中西、妙趣橫生,闡述製度奧秘。

  製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滋養著人們的存在,維係著人們的生命,但又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已經習慣於它們的存在。製度就像無所不在的網絡,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製度往大裏說是治國安邦的綱領,往小裏說是一言一行的行為準則。任何一個國傢、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一個集體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製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習總書記提齣從嚴治黨,製度治黨,“使製度真正成為黨員、乾部聯係和服務群眾的硬約束”在習總書記所提及的製度的背景下,進行瞭清晰的解讀。《製度的籠子》是中央黨校以及地方政府公務員學習製度論的優秀讀本。

  《製度的籠子》這本書以故事講道理,深入淺齣。大眾讀者無閱讀門檻,

  作者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感、使命感,以喜聞樂見的筆調,撰寫瞭50多篇講述製度故事的隨筆。這些故事,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群眾、來源於曆史,讓讀者在輕鬆愉快中認識製度、遵守製度、捍衛製度。

  《中國曆史的教訓》作者習驊為本書做序言推薦,他說,“事實上,改革就是製度創新,“四個全麵”呼喚製度創新,實現中國夢就是製度創新的過程。可以說,中國社會進入瞭曆史上旺盛的製度創新的黃金時代。而這本《製度的籠子》恰好解決瞭什麼是製度,製度有什麼價值,什麼是科學的製度等人們關心的大問題,可謂應運而生,生逢其時。”


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的教訓》:

  習總書記提齣:牢記曆史經驗、牢記曆史教訓、 《中國曆史的教訓》是一本以人物故事為主綫、以廉政思想為內核的中國曆史通俗讀物,也是首本由紀檢監察乾部傾注心血、聯係反腐敗鬥爭的實際而寫就的讀史感悟。

  作者習驊在“反腐*一綫”工作多年,全書收錄瞭他創作於2012年-2014年,並發錶在《中國紀檢監察報》等多傢媒體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以輕鬆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曆史風雲變幻中的不變正道。作者巧妙地從古今曆史,特彆是明清治國、吏治等曆史典故中尋求成敗教訓、總結得失經驗。

  《中國曆史的教訓》有趣、有料,敘事流暢生動,見解獨到深刻,傳遞廉政新思維正能量。

  《改革的教訓》:

  牢記曆史警示,為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藉鑒。他強調,曆史是好的老師。

  因此,對於中國當前的全麵深化改革而言,重要的命題之一就是:如何從中國曆代的改革中汲取有益的藉鑒?

  管仲、商鞅、漢武帝、王安石、雍正等的變法或者改革,已經被大寫特寫,而除瞭這些,曆史上還有更多大的改革,它們的價值,在無形中被我們所忽略。

  知古鑒今,本書就是去打撈那些更有價值的“沉沒的改革”,包括:史上首次次全麵改革“周厲王改革”,讓秦國實現超級逆襲的真正起點“秦獻公改革”,讓漢朝比漢武帝時更鼎盛繁榮的“漢宣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的“漢明帝改革”……

  在娓娓道來的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中,我們會發現,曆史總是那麼巧閤,它們提供瞭驚人的切實的經驗和教訓,給全麵深化改革中的國人以啓迪與警鑒,使我們更加智慧地麵對當下和未來。這正是《改革的教訓》一書有識、有趣、有料之所在。

  《製度的籠子》:

  什麼是製度,製度有什麼價值,什麼是科學的製度?《製度的籠子》是一本探討製度理論、探索製度奧秘的書,是一本寫給大眾的關於製度的隨筆文集。

  黨的十八大明確強調“要把製度建設擺在突齣位置”,習總書記提齣“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從嚴治黨、製度治黨”,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位作者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感、使命感,以喜聞樂見的筆調,撰寫瞭50多篇講述製度的故事。這些故事,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群眾、來源於曆史,讓讀者在輕鬆愉快中認識製度、遵守製度、捍衛製度,讓“製度裏的公民”快樂地生活、開心地工作。

  製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無論你是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工作,還是自由創業,都需要按照相應的製度來思考和行動。在你處理人與人、人與團體、人與社會的關係時,《製度的籠子》將賦予你製度的慧眼、賜予你製度的力量。


作者簡介

  習驊,現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法學博士。曾先後師從南京大學林仁棟教授、北京大學黃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蘇共問題。


  李仕權,生於1982年。武漢大學學士、碩士,中國社科院博士,現任《人民日報》頭版副主編。曾在2010年推動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成為當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徐貽軍,男,博士,擔任過教師,從事過企業管理,現在黨政機關工作。2000年齣版《走進人大》(獨著),2006年齣版《房地産閤同》(主編)。


  何德平,男,博士,現在黨政機關工作。曾獲法學學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中南大學)學位。


目錄

《中國曆史的教訓》

前言

第一部分

1軍機處的紀律

2雍正治吏的非常舉措

3趙匡胤與官二代

4硃元璋為何暴打茹太素

5崇禎本可不上吊

6雍正皇帝的另一麵

7慈禧收禮

8慶親王的作風問題

9皇帝的夥食費

10一把扇子與製度設計

第二部分

11蘇聯政治笑話中的乾群關係

12共産黨員是如何“買通”陳嘉庚的

13高級乾部的低級錯誤

14誰是最快樂的人

15笨拙的行賄

16蘇聯帝國的背影

17巧官曹振鏞

18作風建設與曆史周期律

19禦史的冤屈

20張之洞藉錢

21布販子買官

22吳江縣令的從政環境

23將軍的煙癮

24晚清的兩個奇官

結語

《改革的教訓》

【自 序】 改革的教訓

【導 論】 打撈沉沒的改革

【第一章】 周厲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麵改革

國人暴動其實是貴族政變

周厲王真的不是“周扒皮”

周厲王改革動瞭貴族的奶酪

西周財政懸崖愈演愈烈

殺父之仇居然也共戴天

越級愛國遭遇人人喊打

宣王中興是沾厲王的光

小結 曆史恥辱柱,放下周厲王

【第二章】 秦獻公改革:秦國超級逆襲真起點

秦獻公帶領秦國完美逆襲

廢人殉補三百年人口欠賬

與墨傢一拍即閤相見恨晚

設改革特區搞“一國兩製”

戶籍連坐“發動群眾監督群眾”

萬般皆下品,唯有軍功高

商鞅變法是秦獻公改革的“升級版”

小結 秦國崛起瞭,墨傢消失瞭

【第三章】 漢宣帝改革:正本清源成就最鼎盛

漢宣帝時更勝漢武帝時一籌

“暗戰”霍傢積纍改革權威

正本清源從“打老虎”開始

正本清源在整頓吏治中深化

正本清源在經濟調整中升華

正本清源在經營西域中拓展

小結 漢武帝夢想,漢宣帝實現

【第四章】 王莽改革:在模仿中走進死鬍同

“儒經鑽研透,當官如撿豆”

官僚世族漸成割據之勢

這個官二代不一樣

人氣王高票贏得皇帝選舉

學漢武帝利用匈奴轉移矛盾

改革是場“漢武帝模仿秀”

改革僅僅搭建瞭“紙牌屋”

小結 模仿漢武帝,卻成替罪羊

【第五章】 漢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

光武帝時期“日子好混官好當”

根基不穩的東漢王朝

“小時瞭瞭,長大仍佳”的漢明帝

官不聊生之隻給宗室“半碗飯”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靈”

官不聊生之“如履薄冰官難當”

讓民安生之“絕不摺騰老百姓”

讓民安生之“藉兵打仗安定邊疆”

小結 官不聊生時,百姓幸福日

【第六章】 隋煬帝改革:急於求成中功敗垂成

被關隴集團把持的隋朝朝政

削減貴族對農戶的“剪刀差”

營建東都跳齣關隴“包圍圈”

開運河打通帝國“任督二脈”

改官製開科舉打破門閥壟斷

隋朝並非“被政績工程拖垮的王朝”

急功近利中功敗垂成

小結 罪或在當代,功澤被韆鞦

【第七章】 唐武宗改革:撥亂反正贏中興局麵

晚唐皇帝不如亡國之君

反宦官專權匡正朝局

反歪風糾正政風積弊

反腐敗斧正官場沉屙

反仕途太濫導正入仕門徑

反寺院經濟厘正財稅來源

反藩鎮割據扶正中央集權

唐宣宗盡反會昌葬送改革

小結 一任一藍圖,規劃成鬼話

【第八章】 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慶曆新政

肖邦也彈不齣範仲淹的憂傷

被“朋黨”帽子壓垮的改革派

改革動瞭士大夫最大的“奶酪”

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

宋朝“三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官商勾肩搭背洞開“政商鏇轉門”

內憂外患下“齣籠”慶曆新政

耳根子軟的宋仁宗缺主心骨

慶曆新政對王安石變法投石問路

小結 守成之賢主,改革之懦夫

【第九章】 明孝宗改革:搶在革命之前搞改良

終止“隻知有廠衛,不知有朝廷”

終結“紙糊閣老”和“泥塑尚書”

清理官場的綠色通道“傳奉官”

藉兩京禦史案過濾言路噪音

改革財稅堵住損耗“無底洞”

打響明朝商人翻身解放第一槍

興修水利實現“大災無大難”

知恥而後勇勤政現中興

明武宗好逸樂讓改革灰飛煙滅

小結 搶在革命前,大力搞改革

【結 語】 不做“裝醒”的人,叫醒“裝睡”的人

【後 記】 替這個殘酷的世界給自己一記溫柔的棒喝

【參考文獻】

《製度的籠子》

推薦序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習驊

前 言 講好製度故事

第1章 揭開製度的神秘麵紗

製度裏的公民

分粥故事:製度的起源

孫誌剛事件:製度的曆史性

你與奧巴馬的距離,就一個推特賬號

從海船到酒店:製度比敬業更重要

堤和水:製度是自由的尺度

零度冰室:製度創造效率奇跡

河床與河水:製度的分類

第2章 製度讓生活更美好的奧秘

製度推動經濟增長

製度看守社會

打“老虎”、拍“蒼蠅”

“繮繩”管齣“好馬”

減少不確定性

信任的基石

秩序的伴侶

節約交易成本

製度如渠,行為如水

閤作的橋梁

激發人的潛能

第3章 蓬勃生長的製度森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好製度籠子

樹木和土壤

新問題倒逼製度建設

科學光芒照耀製度建設

於法周延:疏而不漏的製度籠子

約法三章:於事簡便的製度籠子

製度要強化剛性約束力

避免製度打架

給人性套上製度的籠子

布拉特辭職:從足球反腐看製度變遷

製度變遷:小人物與大角色

製度變遷呼喚傑齣人物

路徑依賴:製度的慣性定律

第4章 製度不是“稻草人”

“子虞電”:製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

製度意識:穹隆頂上的拱心石

追問大火:執行製度的人去哪兒瞭

製度執行:堅持人人平等

抓住“關鍵少數”

法不責眾當休矣

割發代首閤適嗎

製度之籠豈能隨意“破窗”

火爐法則

魚缸法則

潛規則與明規則

海恩法則

第5章 製度思維的鏡子

道德與製度

南風法則:製度與情感

製度是一麵鏡子

手電筒現象

比特:信息化倒逼製度化

李世民的難題:人情與製度

翰林學士“朋友圈”引發的舞弊案

皇帝不上朝與“籠子”裏的總統

李約瑟之謎

後記 製度的奧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曆史的教訓》

  文摘:軍機處的紀律

  導語:公務人員是政權大廈的四梁八柱,嚴明的紀律是梁柱的防腐劑,是保持其長久支撐力的基礎。

  曆史的經驗是:法紀越嚴,官越不好當;官越是不好當,國傢越是前途無量,人民越是充滿希望!

  硃元璋得瞭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開研討會,主題十分嚴肅:元朝曾經那麼強大,為何不到百年就滅亡瞭?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治太寬鬆瞭。硃元璋糾正說:元朝是對官員太寬鬆瞭!

  硃皇帝發現瞭一條重要的執政規律,史鑒鑿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場政變推翻瞭越南政府,國王黎維祁緊急求救。兩廣總督孫士毅受命帶兵平叛,馬到成功。黎維祁十分感激,主動要求孫士毅當國王,自己退居二綫。

  乾隆當然很高興,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調他迴京齣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

  此時的孫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迴京第二天,孫士毅早早等在皇帝辦公室外,靜候乾隆接見,手裏把玩著什麼東西打發時間。軍機大臣和珅過來瞭,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迴國,帶啥奇珍異寶瞭?”

  孫士毅說:“哪有?哪有?”

  和珅假裝不高興:

  “沒有?您手裏是啥寶貝?”

  孫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煙壺。”

  和珅一把奪過來,隻見這鼻煙壺在陽光下玲瓏剔透、美輪美奐,竟然是一顆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鵪鶉蛋那麼大。

  和珅簡直愛不釋手:“這東西真不錯,送給我吧?”

  孫士毅趕緊解釋:“不好意思,這是獻給皇上的,我都報告過瞭,下迴再給你弄一個。”

  和珅拍拍孫士毅的肩膀:“開個玩笑,我哪裏配玩這個。”

  過瞭幾天,和珅突然來到孫士毅辦公室,壓低嗓子,神情詭秘地說:

  “巧瞭,我也弄瞭個鼻煙壺,但是不知道好不好,你幫我看看?”

  孫士毅一看,大吃一驚:這正是自己送給皇上的!

  孫士毅是個細心的人,他悄悄查閱瞭皇上的賞賜登記簿,近期並無任何賞賜記錄!

  時間久瞭,孫士毅懂瞭,和珅可以隨意齣入宮廷任何一個禁區,如同在自傢一樣。和珅沒事最喜歡去內務府庫房轉悠,隻要發現喜歡的東西,拿瞭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後來嘉慶皇帝抄他的傢纔知道,國內外進貢給乾隆皇帝的寶貝,最好的都在和珅傢。

  孫士毅不禁暗自嘆息:宮中那麼多管理製度,在和珅麵前竟然如同一張廢紙,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豈止是資産管理規矩,就是軍事製度照樣是一紙空文,後果也更加嚴重。乾隆帝的養子福康安,領兵鎮壓苗民起義。到瞭前綫受不得苦,居然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副手代勞,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裏喝酒行令,欣賞歌舞錶演。西南苗民起義始自雍正時期,一直到同治時期纔勉強瞭結,前後拖瞭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憊不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體不好,工作積極性不比當年,特彆是對乾部過於寬容,奉行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政策,埋下瞭官場風紀滑坡的種子。乾隆皇帝寵信和珅之後,綱紀廢弛,吏治敗壞,官員們逍遙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瞭末路。自嘉慶時期開始,各種規矩都不作數瞭,於是大清國運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

  嘉慶帝最為無奈的是,內部經常發生泄密事件,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瞭。調查結果令他十分震驚:消息是從軍機處泄露齣去的!

  軍機處是皇帝最高辦事機構,貫徹落實的都是軍國大事,保密紀律自然少不瞭,怎麼會齣這種事呢?

  原來,不知道從何時起,軍機處儼然成瞭通訊社,各種國傢機密源源不絕外流,國傢權力中心一點兒嚴肅性都沒有。嘉慶帝本人對此有詳細敘述: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辦公室和走廊裏,整天吵吵嚷嚷、人來人往,活像鬧市區。如果問他們來軍機處做什麼,迴答有兩種,一是來匯報工作的,二是來找領導簽字的。實際上都是來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嘉慶十八年(1813年),幾個農民差點兒把皇宮連鍋端,這一點兒都不奇怪。

  ●越級愛國遭遇人人喊打

  (摘自第一章《周厲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麵改革》)

  什麼?愛國也有錯?!

  是的!在周朝,愛國也會被稱之為“賊”,即“愛國賊”。南蒯就是一個典型代錶。

  南蒯是魯國執政官季平子的傢臣,為費邑宰,為季平子管理費邑這個地方。季氏傢族憑著當執政官的便利條件,結黨營私,在魯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僅聚斂瞭大量的財富,形成瞭“季氏富於公室”的局麵,而且專權,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裏,國君儼然成瞭傀儡。南蒯看不過眼,就找到魯昭公的兒子公子憖,說:“我負責扳倒季氏,把他傢的錢財歸還魯國公室,我隻要求您把費邑分封給我,讓我當大夫。”能把專權的季氏搞垮,還能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公子憖當然願意瞭。隨後,南蒯就聯閤瞭魯國大夫叔仲穆子等人,形成瞭一股反對季平子的力量。

  沒想到政治鬥爭進行到關鍵時候,公子憖居然臨陣脫逃開溜瞭,陪父親魯昭公去晉國進行外事訪問瞭。失去瞭公子憖這個政治靠山,南蒯在與季平子的政治鬥爭中,就明顯處於下風瞭。

  南蒯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跑到自己管理的費邑,準備發動起義討伐季平子。到瞭費邑,南蒯和傢鄉人喝酒,傢鄉人卻不同情他也不支持他,還唱瞭一首歌麯指桑罵槐的嘲笑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怎麼能生齣你這種雜草嗬!和我們步調一緻的,我們尊稱你為先生;離棄我們的,我們集體鄙視你!背叛瞭友好鄰居,更是可恥的事情!算瞭吧,算瞭吧,你不是我們的人瞭!”

  南蒯聽齣瞭歌麯的弦外之音,但他還不死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想和費邑人結盟,然後舉事起義。費邑兩個德高望重的頭領司徒老祁、慮癸就假裝生病,派人請求南蒯說,下臣願意接受盟約,然而疾病發作,如果托您的福不死,就請等病稍好一點再結盟。南蒯天真地答應瞭。後來,司徒老祁、慮癸兩人聯閤費邑人士將南蒯劫持,並義正言辭地說:“下臣們沒有忘記他們的主人,隻是因為畏懼你,這纔三年聽命於你。如今大傢覺得應當對得住季氏,不再怕你。既然你在這裏不能滿足願望,就請你走吧!”南蒯仍不死心,以五天為期限,希望這期間情況發生變化,然而絲毫逆轉也沒有齣現。五天後,眾叛親離的南蒯,無計可施,隻好逃奔到齊國謀生。

  逃到齊國之後,南蒯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有一次,南蒯伺候齊景公喝酒。齊景公突然厲聲罵他:“叛徒!”南蒯嚇得膽戰心驚,趕緊解釋說:“下臣是愛國,是為瞭富強魯國公室纔不得已這麼做的。”結果,齊國大夫韓皙嚴厲批駁說:“傢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意思是,你身為季氏的傢臣,卻妄言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你這是越級愛國,罪過沒有比你這個更大的瞭。

  越級愛國,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事情何以至此?周朝層層分封代理製使然。

  周朝封邦建國,分封諸侯,各諸侯國國君在封地內代錶周王室進行統治,除瞭要聽從天子的調遣外,還要按時的朝見、進貢、跟隨天子齣徵等。周朝分封諸侯,本意是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很快穩定局勢。周原本隻是西邊的一個小國,現在分封的土地原本就不是自己的,而通過分封殷商遺留下來的土地卻可以換來眾多諸侯國的忠心和支持,有利於快速穩定戰後的局勢。

  其二,可以很好拱衛王室。分封的諸侯,比起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自都城為中心的方圓數韆裏的土地和人口,小巫見大巫,不會挑戰中央,卻可相互製衡,拱衛王室。而且,分封的諸侯中,絕大多數都是同姓宗室子弟。

  其三,可以助益擴大疆土。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根據地,可以以此為據點,對外進行擴張,達到擴充自己地盤的目的,進而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也就間接地擴大瞭周王朝的疆域。

  然而,智者韆慮必有一失。在封地內,周王並不直接行使自己的權力,而是通過所分封的諸侯來落實、執行。也就是說,周天子作為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僅僅是名義上的,而諸侯國國君纔是真正的政治實體,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最高權力。很快,周朝就錶麵形成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局麵,然而在層層代理製下,何嘗不是“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雖然,周天子有權力廢黜任何一個不聽話的諸侯,但隨著形勢的韆變萬化和實力的此消彼長,權力代理製的弊端就會日益顯露齣來,各諸侯國“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傾嚮就會越來越明顯,終緻尾大不掉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瞭。

  而這也正是周厲王改革想解決的問題。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靈”

  摘自第五章《漢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

  外戚、豪強,往往閤二為一,打擊外戚豪強,不少皇帝是“專捏軟柿子”,殺雞嚇猴。漢明帝不同,專找硬的捏,殺猴嚇雞。

  外戚裏最“硬”的是?當然是皇太後的母傢陰傢瞭。漢明帝對陰傢人犯事也按律法處置。

  漢明帝有個妹妹叫劉綬,被封為酈邑公主,嫁給瞭她的錶兄陰豐。陰豐,是陰麗華太後親弟弟新陽侯陰就的兒子,也就是漢明帝的親錶弟。史書記載,酈邑公主傲氣十足,醋勁也十足,陰豐則不但好色而且性急火暴。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的一天,陰豐和酈邑公主兩口子又發生瞭爭執,一通大吵大鬧之後,發生瞭可怕的一幕:陰豐狂怒之下,操起刀子就捅在瞭酈邑公主的身上,正中要害,剛纔還亂蹦亂跳的酈邑公主立馬倒地不起,一命歸西。漢明帝劉莊,當著母親陰麗華太後的麵,毫不留情地按律法下達命令,將陰豐處斬,國舅姥爺陰就夫妻教子無方,要負連帶責任,鑒於是太後的親弟弟,可以保得全屍,迴傢自盡。新陽侯的爵位就此到頭,不得再傳。 太後的親弟弟也不能逍遙法外,漢明帝通過此事嚮全國傳達瞭一個明確的信號——朝裏有人也不靈。

  除瞭皇太後,外戚裏最“硬”的就是皇後傢族瞭。漢明帝雖然與馬皇後非常相愛和睦,但公私分明,不僅沒有對馬傢格外恩寵,反而更加嚴格要求,馬皇後也很賢明,再三要求母傢謙恭謹慎,爭做錶率。

  漢明帝當皇帝後,根據光武帝的遺囑,畫二十八將於雲颱,以錶彰這些人的功勞。馬皇後的父親,也就是漢明帝的嶽父馬援,戰功赫赫,按客觀標準,鐵定入選“雲颱二十八將”。但漢明帝故意不將馬援列入,原因就是他作為皇後的父親,要避皇後之嫌。 這就給大臣們一個明確信號,自己要嚴格限製和約束外戚。漢明帝在位時,他的大舅子小舅子們都位不過九卿,並無特殊恩遇。

  除瞭對皇太後、皇後的母傢嚴加限製,對嬪妃、長公主們的傢人也不含糊。

  臣子閻章,工作努力,業績優秀,精通國傢典章製度,按常理早就應當提升要職瞭。但閻章有兩個孫女被選入後宮,被封為貴人,這樣一來,閻章便成瞭皇親國戚。劉莊對外戚嚴加限製,結果閻章硬是得不到提拔。

  漢明帝的妹妹館陶公主嚮漢明帝說情,求他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劉莊的外甥放一個郎官當當,漢明帝沒有同意。理由是:郎官雖小,但也是天上的星宿(郎位星),到瞭外麵, 起碼也是個一縣之長,要管數百裏地的百姓,外甥如果不是那麼一塊料,人民就要遭殃。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所以不能辦。

  東漢超級豪族六大傢族中的竇融傢族,竇融為人不錯但不善於約束自己的傢人和子弟,結果子孫多不法。竇融從兄的兒子竇林坐,欺罔臧罪,漢明帝並沒有法外施恩,按律法下獄處死。竇融的長子竇穆,是光武帝的附馬,竇穆的封地離六安國比較近,就想占據六安,於是假傳陰太後的旨意,讓六安侯劉盱休妻後娶自己的女兒。後來此事被漢明帝知道,竇穆被免官,竇氏人中,除瞭竇融留京,全被遷迴故郡。後來,竇融也被漢明帝斥責,嚇得竇融也辭職迴傢養病。竇穆後來被赦免,允許迴京城居住,但竇穆心懷不滿並不悔改,口齣怨言又賄賂官吏,他和兩個兒子竇宣、竇勛乾瞭許多貪贓枉法的事,後來都被漢明帝按律法處置瞭。

  東漢超級豪族六大傢族中的梁統傢族,梁統的兒子梁鬆是光武帝的女婿、漢明帝的姐夫,十分驕縱,誣陷過馬皇後的父親馬援,非議過漢明帝的國策,貪贓枉法的事情乾瞭不少,漢明帝也沒有包庇他,按律法處置瞭他。

  東漢十二位皇帝,隻有漢明帝對外戚和豪族的限製打擊最嚴苛。當時,外戚也好,豪族也罷,紛紛明白瞭一個道理:朝裏有人也不靈!

  ●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

  (摘自第八章《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慶曆新政》)

  既然壓力和阻力如此之大,範仲淹為何還要進行吏治改革呢?

  原因不復雜。實在是因為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行政效率越來越低下,人浮於事,運轉不靈……其中,吏治腐敗、行政低效是最嚴重的問題。

  吏治腐敗、行政低效到什麼程度,可以從“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的事件中以點見麵體味一番。

  宋仁宗登基時年僅13歲,親政前由皇太後劉氏“垂簾聽政”,掌控朝中大政。一天,劉太後問宰相王曾、呂夷簡:“福州陳絳贓汙狼藉,你們聽說瞭嗎?”宰相王曾迴答:“聽說瞭。”劉太後責問:“既已聽聞,為何不查處他?”王曾迴答:“地方上齣瞭事,須本路監察官員舉報,或者由禦史和諫官提齣意見,中書省纔能處理。”這個迴答,放到今天,就相當於說,地市官員貪贓枉法,隻能由省裏齣麵處理,中央不方便乾涉。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宋朝的官場就這潛規則。劉太後不管他這一套,當即下旨:“速派有魄力、會辦事的官員任福建路轉運使,查辦福州陳絳的貪贓一案。”

  兩位宰相奉旨而退,迴到中書省,便任命侍禦史王耿為福建路轉運使。(轉運使是州縣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管財賦及官員的舉薦、察訪。)

  王耿擔任轉運使後的第二天,便前往福建上任。在上任途中,遇見一名福建路的軍官拜於馬首,說:“我是押送進貢荔枝進京的。”王耿嚮他詢問福建路的交通、地理、氣候等相關情況,軍官都一一作瞭詳細迴答。

  王耿逐漸對他有瞭好感,又嚮他秘密調查陳絳在福州的所作所為。軍官哭著迴答:“福州的百姓被陳絳害苦瞭,原以為永遠見不到天日瞭,想不到濛‘端公’(侍禦史彆稱)垂問。”接著,他一口氣檢舉瞭陳絳十幾件事,都是駭人聽聞的嚴重違法之事。王耿大喜,遂留此軍官在轉運使衙門。

  這名軍官留在轉運使衙門期間,時常去跟王耿的兒子套近乎、結交情,還送瞭些隻有朝廷纔能用的玳瑁器皿。不久,福建路轉運使王耿便將這位軍官所講的事嚮朝廷揭發。陳絳被押送京城,作為“欽犯”關進大牢。但審問後發現,王耿嚮朝廷揭發陳絳的十幾件事竟然無一屬實。

  原來,那名軍官是陳絳安插的臥底,故意編造那些事,以誤導王耿。那名軍官還嚮朝廷自首,坦白經常饋送臣子禁用的器皿給王耿兒子的事。這事匯報到劉太後那裏,劉太後大怒,將王耿打入監獄,後又貶官淮南。

  陳絳不動聲色,略施小計,沒有跟王耿正麵接觸,就將這位“欽差大臣”拉下馬來,反敗為勝,怪不得宰相們一開始都不願輕易動他。

  福州陳絳一案,是由垂簾聽政的劉太後下旨,由中書省兩位宰相從中央監察機關禦史颱選派官員前往查處的,竟然扳不倒一名級彆不高的地方官員。這反映瞭什麼問題呢?

  錶麵上,問題在於:劉太後有決心,但不諳官場那一套;宰相王曾、呂夷簡熟悉官場情況,但沒有反貪決心;王耿有反貪決心,而無反貪智慧。

  實質上,問題在於:“欽差大臣”被扳倒,因為自己也不乾淨,說明吏治普遍腐敗;陳絳能事先安插臥底,必有通風報信齣謀劃策的,說明是集體腐敗;垂簾聽政的劉太後,拿一個地方貪官束手無策,說明“政令不齣中南海”。

  試想: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後,連一個級彆不高的地方貪官都懲治不瞭,這套行政體製的運行效率,究竟低到瞭怎樣令人發指的地步?!

  所以,情勢已經到瞭必須改革的境地瞭。

  ……


前言/序言

  改革的教訓

  多年以後,道光皇帝批準《南京條約》這個近代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時,準會想起祖父乾隆皇帝帶他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是1793 年9 月的一天下午,馬戛爾尼在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藉嚮乾隆祝壽(八十大壽)之機遞交瞭國書,提齣通商要求,但遭到瞭拒絕。在迴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復函中,乾隆說瞭這麼一句著名的話:“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究竟從什麼時候、是什麼原因使天朝上國一步步陷入被動挨打局麵的?當道光皇帝思考這一問題時,他會無數次地想起那個遙遠的下午,卻從來沒有從中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仿佛批準《南京條約》和那個遙遠的下午就像“魚與飛鳥,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不可能有任何瓜葛。殊不知,草蛇灰綫,伏脈韆裏,那個遙遠的下午早已為《南京條約》埋下伏筆。

  不會吸取經驗和教訓的人,他通嚮成功的道路是遙遠的。同理,不會吸取經驗和教訓的改革,通嚮成功的道路也是遙遠的。

  本書要說的,正與此相關。

  ●永遠都無法讓螃蟹蛙跳

  談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第一個問題是:應該主要吸取中國曆史上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還是其他國傢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讓我們先看一個跟螃蟹有關的故事。

  螃蟹在樹林裏迷瞭路,遇到青蛙,問道:“青蛙你好,我要到河邊去,怎麼走?”青蛙指著前麵說:“你一直往前走,一會兒就到達河邊瞭。”螃蟹走瞭老半天,可是連河的影子都沒見到。後來,螃蟹又遇見青蛙,就埋怨指責青蛙:“你害得我好苦,我走瞭老半天,連河的影子都沒看到。”青蛙搖頭笑著說:“我沒有騙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卻橫著爬,當然到不瞭河邊瞭。”

  這個故事也可以反過來講,變成青蛙嚮螃蟹問路,但核心卻不變——要“走自己的路”。

  中國發展的道路,中國改革的道路,何嘗不是要“走自己的路”。故事正著講,如果西方發達國傢是青蛙,那麼順著它指的道路,中國這隻螃蟹,是到達不瞭代錶成功的河岸的。故事反過來講也一樣,如果西方發達國傢是螃蟹,那麼順著它指的道路,中國這隻青蛙,也同樣抵達不瞭代錶成功的河邊。必須明白,你永遠都無法讓螃蟹擅長蛙跳,也永遠都無法讓青蛙習慣橫爬。

  歸結為一句話:五韆年悠久的文明,十幾億龐大的人口,中國這樣一個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超大規模國傢,不可能亦步亦趨走彆人的路,隻有堅持走自己的路,用獨特的製度文明、獨有的價值追求、獨到的文化範式,纔能給予我們這個古老國傢美好的未來。

  ●教訓往往比經驗更管用

  在此基礎上,第二個問題是:應該主要吸取中國曆史上改革的經驗,還是教訓?恐怕是教訓,原因有三:

  ★其一,經驗總結得多,教訓汲取得少。

  當說起中國曆史上的改革時,往往說的都是那些成功的或者基本成功的改革,絕大多數寫中國曆代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側重的都是那些廣為人知的成功改革,主要是談經驗。這就造成對中國曆代改革的經驗總結得多,教訓吸取得少。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闆,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闆。“短闆效應”警示我們,在汲取中國曆代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功課,是補齊對教訓汲取不夠的“短闆”。

  ★其二,經驗側重頂層設計,教訓關注具體落實。

  翻翻寫中國曆史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就會發現,對經驗的總結側重點在頂層設計,突齣改革的整體性、關聯性、匹配性和銜接性,彰顯舉措的針對性、閤理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但對改革措施的細節和落實的重視不夠。可是韆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韆招百招,不落實就是虛招。對教訓的反思,恰恰較為重視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綜觀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數的落實情況都很糟糕,以至於根本輪不到拼頂層設計。

  ★其三,經驗往往不管用,教訓卻常常很頂用。

  經驗要怎樣纔會起作用?要符閤很多前提條件,經濟方麵的、政治方麵的、社會方麵的、文化方麵的等等,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世易時移,彼時得齣的經驗,由於眾多條件發生瞭變化,此時不一定管用。但教訓就不一樣瞭,它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講究,不需要各種條件的協調配閤,隻要有一點符閤瞭,就有可能被觸發,“很頂用”地起作用,時刻準備著再次給你一個“下馬威”。

  也就是說,在同等的情況下,教訓往往比經驗更管用。正所謂:昨天的太陽,曬不乾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風雨,仍能泥濘今天的道路。

  本書要談的正是“改革的教訓”,而且是中國曆史上改革的教訓。

  ●這些教訓隻是冰山一角

  那麼,第三個問題是:中國曆史上的改革給瞭我們哪些教訓?

  總結歸納難免掛一漏萬,特彆是對曆史的概括。因為“曆史嘲笑一切試圖強迫將其納入理論範式和邏輯規範的舉動;曆史是對我們概括化的大反動,它打破瞭全部的規則;曆史是個怪胎”。盡管如此,仍值得一試。

  ★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缺少群眾基礎,沒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隻是空中樓閣。

  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暗喻瞭這個道理。安泰俄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是大地女神蓋亞的兒子,力大無窮,隻要與大地保持接觸,就不可戰勝,因為他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大地女神那裏獲取力量。後來,大力神赫拉剋勒斯將安泰俄斯舉到瞭空中,使其無法從大地女神那裏獲取力量,便將他扼死瞭。其實,大地女神暗喻的就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切改革的力量源泉。

  西周的周厲王改革揭示瞭這個教訓。由於脫離瞭人民群眾,周厲王雖然身為高高在上的天子,推行改革卻十分無力,還被守舊的貴族發動政變趕下瞭颱,流放至死。要進行改革的周厲王,就像一隻奢華卻不自主的風箏,其實就是東方的安泰俄斯,一不接人民群眾這個地氣,就脆弱得不堪一擊。

  ★再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過瞭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瞭。

  當內憂還沒積重難返時,當外患還沒黑雲壓城時,當政治還算清明時,當經濟還在發展時,當社會還能穩定時,不抓住時機改革,等到國傢元氣大傷,人民水深火熱,起義暴動呈星火燎原之勢時,纔想起改革來,還能補救什麼呢?

  王莽改革就是如此。西漢末年,由於皇帝荒淫無道,錯失改革時機,整個社會淪為一個韆瘡百孔、危機四伏、不可救治的爛攤子,沒有瞭迴鏇餘地,無論是拿著“新船票”的王莽,還是拿著“舊船票”的劉姓皇族,都無法阻擋西漢這條破船要沉的命運。於是,王莽的改革就成為這樣一種“曆史的行為藝術”:王莽拿著一個叫改革的氣球,要穿過一個種滿仙人掌的花廊,結果其實早已注定,能夠撐多久,那隻能看他的造化瞭。

  ★還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穩”, 不能壞瞭節奏、失瞭章法,亂成一鍋粥。

  改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都不可小覷,必須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做到“蹄疾而步穩”,否則就會步子不穩、後勁乏力,甚至葬送改革前途。

  隋煬帝改革就吃瞭這個虧。隋煬帝推行的改革,在當時可謂力度大、程度深、站位高、謀劃遠,但他對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性、係統性認識不夠,沒統籌好主次順序壞瞭節奏,沒協調好輕重緩急失瞭章法,有的改革急於求成,有的改革倉促推進,沒能做到“蹄疾而步穩”,結果改革馬失前蹄——栽瞭!

  ★還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改革要見成效往往是“病去如抽絲”,但顛覆改革成果卻“病來如山倒”。

  改革是針對問題産生的,是要解決問題的,而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改革不可能立竿見影,不能夠藥到病除,隻能在久久為功中一個一個剋服睏難、一個一個解決問題,正所謂“病去如抽絲”。但要顛覆改革成果卻容易得多,正所謂“病來如山倒”。

  唐武宗改革就遭遇瞭這個問題。唐武宗勵精圖治,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瞭一係列撥亂反正式的改革,創造瞭唐朝後期最為平穩安樂的一段時期,成為“灰暗晚唐”的一抹亮色。可唐宣宗繼位後,把唐武宗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將改革大業葬送殆盡。於是唐武宗改革淪為這樣一個曆史情景:唐武宗像一個街頭的繪畫傢,他把安史之亂後的曆史塗鴉,變成瞭凡· 高筆下寜靜的絢爛星空。隻可惜,他離開之後,不斷有人來塗鴉。

  ……

  這些教訓隻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改革的教訓在時光深處等你,等你在後麵的章節中自己發掘,這將比我為你概括總結的精彩韆百倍。



權力、人民與國傢的演進:一部縱覽人類文明進程的史詩 (套裝共3冊,涵蓋《羅馬帝國的衰亡與新生》、《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的形成》、《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 第一部:《羅馬帝國的衰亡與新生》 探尋西方文明的搖籃與永恒的教訓 這是一部跨越韆年,對西方文明起源地——羅馬帝國興衰史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一部冰冷的編年史,更是一麵映照當代政治、軍事、社會結構乃至文化形態的鏡子。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羅馬共和國從誕生到共和體製的巔峰,以及隨後走嚮帝製的曆史必然性。作者深入剖析瞭羅馬的軍事擴張機製,這種近乎無休止的徵服如何既帶來瞭財富與榮耀,也最終因過度拉伸帝國疆域、耗盡人力與資源而埋下衰敗的種子。我們將在書中看到,羅馬公民身份的演變,從一項光榮的特權,逐漸淪為被統治者維係穩定的工具,反映瞭精英階層與底層民眾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 重點章節聚焦於帝國晚期的“內捲化”危機:官僚體係的膨脹、沉重的稅負如何壓垮瞭中小地主和自由農民,導緻農業生産力的下降與社會階層的固化。同時,本書對“蠻族”的遷徙與融閤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揭示瞭外部壓力與內部腐朽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導緻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然而,本書的價值並未止於“衰亡”。它著重探討瞭“新生”——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延續,基督教的崛起如何成為新的社會粘閤劑,以及羅馬的法律、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思想如何滲透到中世紀歐洲乃至現代西方社會的骨架之中。讀者將清晰地理解,今日西方政治術語、建築結構乃至法律基礎,無不帶有羅馬的深刻印記。 核心洞察: 權力集中與過度擴張的代價,社會流動性的喪失,以及在文化同化與軍事壓力下的帝國韌性與脆弱性。 --- 第二部:《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的形成》 破解近代世界格局的終極密碼 為何是歐洲率先完成瞭工業革命,而非擁有更悠久文明史和更龐大經濟體的中國?《大分流》聚焦於公元1700年這個關鍵的曆史節點,試圖從經濟、技術、製度和資源等多個維度,解構“現代世界”的起源及其不平等的地理分布。 本書摒棄瞭簡單的人種優越論或文化宿命論,轉而探討“高水平均衡陷阱”的睏境。作者詳細對比瞭18世紀的長江三角洲與英國的棉紡織業、煤炭利用率以及市場結構。在中國,盡管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效率已經達到一個極高的水平,但人口的快速增長迅速消耗瞭技術進步帶來的剩餘,使得社會整體停留在對現有資源的精細化管理上,缺乏嚮更高能耗、高産齣的工業化模式轉型的內在動力。 相對地,歐洲,特彆是英國,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如易於開采的煤炭資源靠近人口稠密的地區)和分散的政治格局(確保瞭競爭與對新技術的保護與投資),最終突破瞭馬爾薩斯陷阱。本書對新航路開闢後的全球貿易網絡進行瞭深入分析,闡明瞭殖民地提供的廉價原材料(如美洲的白銀和糖)是如何為歐洲的早期工業化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外部推動力”。 讀者將看到,現代世界的經濟不平等並非曆史的必然,而是特定曆史階段中,不同社會在應對人口壓力、資源約束和技術變革時的不同選擇與際遇所導緻的“路徑依賴”。 核心洞察: 經濟發展的臨界點、資源稟賦的偶然性、全球化早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及傳統農業社會突破自身局限的難度。 --- 第三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從地理環境到文明格局的宏大跨度 如果說前兩本書聚焦於特定文明的興衰,那麼《槍炮、病菌與鋼鐵》則將視角拉伸至史前時代,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路徑差異的終極地理決定論。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人類社會群落發展速度的差異,並非源於智力或文化上的優劣,而是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可利用資源與傳播條件的巨大差異。作者從食物生産的起源(馴化動植物的潛力)入手,論證瞭歐亞大陸為何能最早進入農業社會。由於歐亞大陸東西嚮的廣闊地帶,氣候帶相似,使得已經馴化的作物和牲畜能相對容易地嚮東西傳播。相比之下,美洲和非洲大陸(南北嚮為主)的傳播受氣候壁壘阻礙極大。 接下來,本書闡述瞭農業的溢齣效應:穩定的食物盈餘催生瞭人口密度、復雜的社會組織、專業化的技術(如冶金術和文字)、以及最終的政治結構。“病菌”的齣現是技術進步的殘酷副作用——與被馴化的動物長期共存,使得歐亞人群體進化齣瞭對許多傳染病的免疫力。當哥倫布等探險傢踏上新大陸時,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槍炮,更是這些數韆年積纍的“病菌武器”,對原住民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本書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基於生態學和地理學的框架來理解曆史,它解釋瞭為何某些地區能早早發展齣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組織能力,從而在與其他地區的互動中占據壓倒性優勢。 核心洞察: 地理環境對技術傳播速度和人口密度的決定性作用,農業的溢齣效應如何塑造瞭權力結構,以及生態隔離對技術競爭力的影響。 --- 總結:三捲本的共同主題 這三部作品共同構成瞭一幅從宏觀地理決定論到中觀製度選擇,再到微觀權力運作的完整曆史分析圖景。它們探討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國傢會興起又衰亡?為什麼工業化發生在特定的角落而非其他地方?以及,是什麼樣的環境要素塑造瞭人類社會最初的競賽起跑綫?它們共同指嚮一個結論:曆史的教訓深植於地理、製度與權力的復雜互動之中,對理解當代世界秩序的形成至關重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文字帶著一種冷峻的史學傢氣質,冷靜到近乎殘酷,但正是這種不帶感情色彩的敘述,纔更具震撼力。我花瞭很長時間消化其中關於“周期律”的論述,特彆是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為一個個關於個體決策和集體認知失調的微觀場景。它有效地打破瞭許多流行的、過於簡化的曆史決定論。比如,它並未簡單地將衰落歸咎於外部衝擊或個彆“壞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係統內部是如何一步步積纍並最終觸發危機的。那種對結構性矛盾的細緻梳理,讓我對當前國際形勢下對“係統性風險”的討論有瞭更紮實的理論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穿透日常喧囂,直抵問題的核心——即權力結構如何自我維護,以及社會如何喪失自我修正的能力。

評分

這套書的觀點非常深刻,尤其是關於權力結構的分析,讓我對現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事件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驅動曆史的車輪的深層動力——製度和改革的反復循環。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新聞報道和政策分析的角度都變瞭,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現象,而是會本能地去追問:“這個‘籠子’的邊界在哪裏?”和“這種‘改革’的內在矛盾是什麼?”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精英階層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在既得利益與曆史必然性之間掙紮的復雜人性,真是令人唏噓。它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我們往往選擇性遺忘的、關於組織惰性和路徑依賴的殘酷現實。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冷靜的學術剋製感,沒有過度煽情,隻是將事實和邏輯鏈條清晰地鋪陳開來,讓讀者自己去得齣那些沉甸甸的結論。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對“現在”和“未來”的警示,是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的佳作。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人類文明興衰的著作,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進步”這一概念的理解。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磅礴,仿佛站在高空俯瞰人類文明這艘巨輪在曆史的海洋中顛簸航行。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樂觀主義,反而將焦點放在瞭那些看似微小卻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結構性缺陷上。書中關於社會韌性與僵化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看似穩定的社會係統,其內部的阻力到底有多麼強大。作者擅長運用跨學科的視角,將經濟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原理融入到對曆史周期的解讀中,使得論證極具說服力。閱讀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智力攀登,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感到自己的思維邊界被拓寬瞭一圈。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讓你明白,很多看似“自然”或“必然”的社會狀態,其實是無數曆史選擇和結構性製約疊加的結果,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的睏境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點“沉重”的,但絕非枯燥。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瞭人類社會在麵對變革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根深蒂固的抵抗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曆史慣性”的闡釋,那種描繪權力中心如何利用既有的規則和文化符號來固化自身的敘事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改革”的操作手冊,而是一本關於“為什麼改革如此艱難”的深刻剖析。書中的案例選取非常巧妙,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那些關於自上而下推動變革的嘗試,無不以驚人的相似性揭示瞭製度的強大自我保護機製。讀完後,我對那種“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産生瞭深深的懷疑,轉而更加關注那些不易察覺的、製度層麵的摩擦力。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智慧不在於設計齣多麼宏偉的藍圖,而在於能否預見並消解那些阻礙藍圖落地的“隱形力量”。

評分

我總覺得,很多曆史書籍讀完後隻會讓人感嘆“原來如此”,但這本書卻讓我感到一種緊迫的“警醒”。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似曾相識的睏境。作者對於“教訓”的總結,並非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展示瞭無數次失敗的經驗模型,讓你自己去感受那種循環往復的悲劇性。我欣賞其行文中的那種曆史縱深感,仿佛能聽到古人嘆息的迴聲,從而反思我們今天的行動將如何被後世評價。這本書的論證邏輯極為嚴密,幾乎不留給讀者喘息的空間去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它強迫你思考製度的彈性極限在哪裏,以及當製度失去彈性時,社會將付齣何種代價。這是一本需要帶著批判精神和自我反思的姿態去閱讀的著作,能讓人對曆史的復雜性産生由衷的敬畏。

評分

很好看,好書推薦。

評分

東西不錯不錯,還是滿意滿意滿意,特彆是京東的快遞員,熱情周到送貨及時。給五星

評分

物流快速給力,京東自營正品保證

評分

書不錯,內容很有意義,京東物流真快!

評分

買瞭給爸爸看的,爸爸愛不釋手

評分

書到瞭,精神食糧到貨嘍?好書

評分

寫得不錯,有實用性。

評分

京東買書,很不錯。正版保障。發貨快,自有物流靠譜。好評。

評分

一囗氣買瞭好多,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