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未必要是特别的,只要能上得了餐桌就好。”
民艺家所用的“平凡”之器有哪些不凡之处?
默默伫立于我们身边的食器柜能承载怎样惊人的美感与味道?
打开赤木家的食器柜
厚重的民艺陶器、素雅的漆器、可爱的动物形取盘、剔透时尚的玻璃片口……
观赏三十年光阴流转中器物审美变迁
翻阅能登料理笔记
春季的茶点野菜,夏季的鰕虎鱼,秋季的香菇栗子,冬雪中的甜酒与年糕
品尝简单料理中源于自然的淳厚味道
每一件器皿选择处理的是美与生活的调和
每一份食物制作面对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食与器,为我们提供栖身世俗喧嚣的安定之力
民艺家、生活美学家们会如何选择器物、处理日常饮食?
日本漆艺家、散文家赤木明登、赤木智子夫妇为我们精选自家食器柜中的200件器皿加以展示、点评。这些伴随他们生活三十余年的器物极具实用性又反映着不同年代的美学风格,牵动着二人从艺廊相识、结婚、儿女出世,到决心辞职做漆器、拜师学艺、举办出道展等诸多回忆。食器之外,他们的料理笔记则记录着能登山野与大海中的各种自然美味与制作方法。食与器,审美与生活,自然与人在这里呈现出动人的调和。
赤木明登(Akagi Akito)
漆艺家。1962年生于冈山县。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曾任编辑,1988年转往轮岛,拜轮岛的底漆职人冈本进为师,1994年独立。此后,于轮岛制作漆器,并于日本各地开设个展。著有《美丽的器物》《美丽的事情》《无名之道》以及合著的《每日漆器》等。
赤木智子(Akagi Tomoko)
散文家。1962年生于东京都。自东京学艺大学毕业后,即在展售现代陶艺的艺廊里工作。1987年与赤木明登结婚,1988年共赴轮岛。2005年起,以将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贩卖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为主题,于日本各地艺廊设展。著有《布衣与饭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食器柜与我_1
器物与我_10
谈谈这三十年间的器皿 1984—2013_17
井畑胜江/吉川千香子/小野哲平/东日出夫
角伟三郎/长谷川竹次郎/黑田泰藏/三谷龙二
横山秀树/荒川尚也/仁城义胜/李英才/横仓悟
小代烧瑞穗窑/秋田小夜子/Christiane Perrochon
安藤雅信/内田钢一/荒木义隆/大岭实清
上泉秀人/辻和美/冈晋吾/隆太窑/冈田直人/
艸田正树/新宫州三/佃真吾/壶田亚矢/广川绘麻
赤木家的器皿 1984—2013_79
作者名索引_95
能登料理笔记 2011—2012_97
海带芽涮涮锅/温暖的春阳/鱼之春
兴奋难耐/生活的味噌/例如竹笋/抓鰕虎鱼
猴子锅/鲍鱼的风土/叶菜的潜力
音乐、酒与其他/愚蠢的人类与美味的茄子
香菇何处来/你和小笼包/榻榻米上
巨大的栗子树下/告别的日子/五十岁的烹饪课
我的私酿酒/新年的幸福/海苔的深度
来自白色的国度/春天来临之前/期待生命的来临
器物与我(节选)
赤木明登
我生于1962 年。自懂事以来,就记得我们家是在铺着榻榻米的客厅里摆上日式餐桌,母亲以托盘将碗盘端到客厅,所有人跪坐着,从厨柜里盛饭、从锅子里舀汤而食。所用的器皿感觉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在这个家里,上有印花(印判,译注:压印法,指的是以印模将纹样压印于素坯上,这种技法的出现,使得同样纹样的陶瓷器得以大量生产)或染付(译注:指在白色素坯表面,以钴蓝色颜料吴须手工绘制的纹样,即中国的青花)图样的老东西。这个空间有点暗,印象中日式餐桌上没什么摆饰,父亲动不动就生气,把整个餐桌都打翻,眼前的饭菜突然就飞舞于空中,散落一地,全都浪费掉了。对于孩子们而言,完全无法理解父亲这么做的理由,只在心中残留着悲伤的回忆。
1970 年,也就是大阪承办万国博览会的那年,我们家改建,日式餐桌也跟着被换掉了。铺设地砖的西式餐厅里摆上塑料合板木纹餐桌,我们变成坐在椅子上吃饭了。同时间,器皿也焕然一新,淡黄或淡绿色彩为主,甚至还有粉红色的,走的是摩登设计风。工业批量生产的濑户物饭碗加合成树脂的汤碗是基本配备。罩着粉嫩色彩灯罩的圆形日光灯明亮地照着餐桌。家中不论大小,都觉得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了,但最重要的食物却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味。当时整个日本应该也是这样发展的吧,时常可以在收垃圾的地方看到被丢弃的印花或染付旧碗,二手道具店门口的二手货总是堆积如山。我总觉得旧东西丢掉很可惜,怀着不舍的心去捡拾了些回来,到现在我们家的餐具柜里还找得到几件我从小学时代搜集的旧物。
1980 年,我高中毕业后来到东京,租了间套房开始了一人生活。居住在三坪大小的空间里,有个小小的厨房。我跑去餐厨杂货店寻宝,买到一张二手的日式餐桌,而餐具则是将小学时捡回来的器皿带去东京使用。明明在八十年代,却过着六十年代的生活。还记得第一次邀女孩子来我的住处,她看到我的餐具竟然嫌“净是些蓝色的器皿,感觉好不舒服”,我大受打击,便赶紧上街找新的餐具,但是不论我怎么逛怎么挑,没有一件能勾起我想买的欲望,最后走进的是一间民艺品店。大学时代,我不时会买些“民艺窑产品”“民艺玻璃器具”,但这些器物又厚又重,总觉得不是那么好用。反而是“无印良品”更得我心,也是学生负担得起的价格,简单的造型放在餐桌上实在好看,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满足我。不知是不是我从小就对器皿有一种特别的喜好,总之这些器皿常在我身边。
1984 年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担任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需要参观一些店家或艺廊的展览。那个时候,正是陶艺界朝艺术化发展的全盛时代,以土为素材、精雕细琢的成品开始被称为“作品”。那恐怕是受到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自七十年代延续至此。这些参展作家,无不用尽所有高超技法,创作观赏、装饰用的器物作品。不只是陶瓷器,在漆器、金工、玻璃等各种材质的领域里都有类似的状况。这些作品挟带着泡沫经济前的狂热,释放出强烈的能量,确实取悦了当时的我。然而回到家,面对的是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手工艺品虽然是为了使用而生产的,却也远离传统,对现代主义卑躬屈膝的轻浮感,让我不甚喜欢。日常使用的器物几乎都是工业批量生产,标榜产地特色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被淹没在工业产品之中,看起来显得特别土里土气。在当时,还没有可以丰富我等庶民生活、散发着时代洗练的光辉、以日常使用为目的而手工制作的日常之器。现在回头看,那一直要到八十年代中叶才慢慢出现。
此后三十年,我们陆续买了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虽然只有三十年,但这之间,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面上的波涛一样,潮起潮落,最后在岸边冲积出一片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这段历史,是本书的主旨。自1984 年起至2013 年为止的三十年间,每一年取一名作家的一件作品作为代表,但选取的原则非常随意,个人喜好完全凌驾在工艺史的意义之上。有时年轻的作家会被摆在前方;或者,虽然是出道较早的作家,却被我放到很后面,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遇上、开始使用该作家的器物时间较晚所致。所选的器物也并不一定是该作家的代表作,可能只是在我家因为符合需求而常被拿出来用而已。因此,若要说这是一部三十年器皿史,也不过是极为私人的历史。然而,读者要是能在这个人的器皿史之中,感受到代表一个时代的氛围,即已足矣。
食器柜与我
赤木智子
多年前,我先生在谈某美术馆的企划展时,突然说了一句:“那这样吧,把我们家的食器柜整个搬去展好了。”这下可不得了了,我们全员出动把食器柜中收纳的所有器皿全都拿出来,用报纸包好,放进纸箱里打包好。男孩子们去借来卡车,将五层橱柜跟纸箱全搬上车,那过程简直像一场小型搬家似的喧闹。待搬运作业终于完成了,我回头望着厨房,吓了一跳。刚开始,有种当初在为这个家装潢时的新鲜感,却也让我感到背脊一凉。
仔细想想,我几乎一整天都在这个厨房里忙进忙出。我们家的厨房规划是,料理台与瓦斯炉靠窗,背后则是大型食器柜,换句话说,我就是在这细长狭小的空间里,时左时右地来回走动着。我们夫妇都很爱吃,再加上喜欢呼朋引伴一起用餐,所以理所当然地,我每天都做大量的饭菜。
下厨前,我都会在脑中思考菜色组合,吃饭的人口越多,越是激励着我(要大展身手)。“今天的午餐要做十三人份。饭就煮紫米饭,炸鸡块要淋葱汁,芋头或根茎类加油豆腐煮汤,腌白菜做成色拉,再来个酱菜或是人家分送的佃煮好了。很好!就这样!”我做不出什么华丽大餐,所以一直都是些家常便菜。决定菜色之后,就要一鼓作气地开始下厨了。向右一步打开瓦斯炉,往左两步回来削皮,这样左右来回地为大家料理餐点。高大的食器柜就在我背后,堂堂地对着我。哪个碗盘放在哪一层的什么地方,我闭着眼都可以找到。在思考菜色的同时,也已经浮现食器盛装料理的样子了。所以,要用哪个器皿也从来不需要犹豫,像是个藏宝箱一样,所需的碗盘全都收在这些食器柜里。我与食器柜与料理的关系,竟是如此深刻联结,至今我却未曾注意过。
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去美术馆要运回整个被搬去展览的食器柜。在那里,我看到了一直以来都在我们家厨房里同样的柜子,收纳着所有的器皿,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当我走近时,自己都吓了一跳。我好想好想抱它,接着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你们竟然跑来这里啦。”那心情,像是跟许久没见面的孩子说话。这绝不煽情夸张,那是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有的感觉。少了食器柜站在身后,我打从心底感到寂寞。一定是这样。回到我家厨房里的食器柜,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副理所当然地默默又伫立在那里。我既没抱它们,也没向它们搭话,如往常一样,努力地做饭。这次为了这本书,又将柜子中的所有器皿都拿出来拍照。但我不知道还没有询问过它们意愿,就擅自拿出收纳物,食器柜是不是也跟那个时候一样感到害羞或是别扭呢?
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场景和物件。我得说,我对情节本身的关注度反而在阅读过程中逐渐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字肌理和语言韵律的沉迷。那些描述自然光线如何穿过窗棂,落在木地板上的段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场景构建。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光影变幻带来的温度和色彩。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人物的内心挣扎时,使用了大量象征性的意象,比如一只不肯飞走的鸟,或者一面总是蒙着薄尘的镜子。这些意象的运用,既提升了文本的艺术性,又不会让叙事变得晦涩难懂,反而为人物的复杂性增添了层次。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观看一部光影处理极其考究的独立电影。当然,如果期待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的故事,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它更偏向于一种情绪的捕捉和氛围的营造。但对于喜欢深入挖掘文字背后含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但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慢热”。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商业小说那样,一上来就抓住你的注意力,而是需要你付出一点耐心去适应它那种舒缓、近乎冥想式的叙事步调。然而,一旦你跟上了那个频率,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冗余的句子,其实都承载着推进人物心境变化的关键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很多时候,角色之间的话语很少,但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甚至是对空气流动的捕捉,作者成功地将那些未说出口的情绪和未曾挑明的秘密,清晰地传递给了读者。这种“减法”的写作手法,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功力,同时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解码行为。它要求你放慢阅读速度,去体会那些留白之处的张力。对于习惯了信息轰炸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挑战,但绝对是一次值得的、对阅读耐心的重新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质感非常高,用词考究,但又绝不故作高深。我注意到作者在用词上有着极其明显的倾向性,尤其钟爱那些带有古典韵味的词汇,使得整部作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易碎的唯美感。这种风格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与故事所探讨的主题——关于记忆的脆弱性与重建——高度契合。书中关于“旧物”的描写尤其精彩,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家具、泛黄的照片,都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本身的意义,成为了承载情感的容器。它们不再是背景道具,而是近乎于有生命的参与者。这种对“物”的深度挖掘,让我想起了一些欧洲经典文学中对细节的偏执描摹。唯一的“小缺点”或许是,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某些文化符号的引用可能需要稍微停下来查阅一下,但这瑕不掩瑕,反而增添了一份探索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味,才能领略其全貌的精品。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精神冲击,更多来自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构建”而非情节驱动。它像是一首没有歌词的交响乐,旋律优美,层层递进,但核心在于情感的共振。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尽管可能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生活片段——却拥有近乎完美的内部逻辑和美学自洽性。我发现自己会在阅读中途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想要更深地沉浸在那特定的情绪场域中。书中对“等待”的诠释尤其深刻,那种带着希望和必然性的宿命感,贯穿始终。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带领读者直面生活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缓慢消磨人意志的时刻,并从中提炼出一种近乎哲学的豁达。这种成熟的叙事视角,使得全书的立意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超越了一般的都市情感小说范畴。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贡献出自己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被它所接纳和滋养。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完全是被那个封面吸引过去的。那种老式的、带着点岁月痕迹的插画风格,立刻把我带进了一个温暖又有点怀旧的氛围里。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那个小镇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空气里仿佛都能闻到刚出炉的面包香和湿润泥土的气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的日常互动时,那种不经意的温情流淌出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比如,书中对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的场景描写,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而是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生活细节里,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却又珍贵的瞬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像水波一样,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地荡漾,每一次回溯都伴随着一种新的感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主人公一起慢悠悠地散步,去发现那些藏在平凡日子里的诗意。它没有惊天动地的起伏,但正是这种平静的力量,才能真正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整体感觉下来,这是一本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慢慢品味的佳作,读完之后,心里会留下一种久违的宁静感。
评分一碗一碟,也能饱含温度,只因它使我们想起餐桌上热切的对望
评分物流非常神速,书本质量可靠,买书经常上京东来买,方便。
评分书很好,喜欢
评分一下子败了44本,期待会好看
评分书本身很好,但快递过程被摔坏了书角。不爽。
评分很好的书,看完再买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折扣挺大,买了屯着
评分书很好,物流给力,包装完美。
评分买回来了慢慢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